黄天之世 第658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许安的迟疑没有瞒过阎忠。
    阎忠本就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也见过了太多野心勃勃的人。
    名望、地位、权利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东西,历来想要获封王侯者不计其数,想要皇帝之名者更是如同过江之鲤。
    野心很多人都有,天下大乱之时,必定会有无数的人称王称帝。
    现在的袁绍是一个,此前的张举也是一个。
    刘焉在绵竹造了上千辆的车驾想要称帝,公孙度在辽东郊祀天地,藉田,治兵,乘鸾路,九旒,旄头羽骑。
    马相、赵祗起事之后,马相占据了三郡便自称天子,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就是严白虎也自称贼王。
    但是许安似乎好像不太想称帝,有些抗拒,似乎一旦称帝就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一样,倒是有些稀奇。
    不过阎忠看到许安在思考,也没有继续劝说,说到这个份上已经足够了,再多了就不行了,有时候需要学会适可而止。
    许安没有言语,他闭上了眼睛陷入了沉思。
    亭台之下的气氛也因此微微有些沉闷。
    其实有谁不想成为那万人之上的帝王?
    许安当初刚刚进入长安的时候,步入未央宫之时,被未央宫的壮丽,被权柄的诱惑,被高位遮蔽了心神,最后坐在了天子宝座上的感觉。
    那天子之座坐的太高了,高到上面冰冷蚀骨,高到登上其位的人注定成为孤家寡人,高到他已经快看不清昔日袍泽的面目。
    手握王爵,口含天宪。
    万世的天命,永恒的皇朝,终究是虚妄。
    只是现如今,他却是和陈桥时的赵匡胤有些相仿,身后众人正在推着他前行,他已经有些身不由己。
    违逆时代的洪流,最终的下场只能是粉身碎骨。
    到底应该建立什么样体制的国家,许安想到现在都没有能够思考清楚。
    这个问题自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无数的英豪人杰都曾经思考过,一个又一个国家在神州大地建立,但是最终却都走向了衰亡,似乎这个问题永远没有答案一般。
    其实许安感觉自己和朱元璋有些相仿,他们都只是想要求一条活路,能够活下去罢了。
    但是这该死的世道,却是不愿意给他们一条活路。
    最后都是用手中的刀枪,拼死搏出了一条生路。
    正是因为亲身的经历,才使得许安在很多的事情上郑重无比。
    许安睁开了眼睛,看向了不远处屹立在太液池的神明台。
    神明郁其特起,遂偃蹇而上跻。
    废除帝制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华夏的帝制持续了两千余年才最终被取缔,西方的封建制度存在了上千年之久。
    思想的变革,是帝制消亡的原因。
    而思想的变革,并非是能够一蹴而就的。
    思想的变革,是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思想的解放,要经历无数的艰难险阻。
    如今太平道的思想被修改,众人已经开始慢慢在接受,但是太平道现在的思想,许安也不敢改动太多,必须要符合时代,符合现实,否则便很容易成为空中楼阁。
    各地学坊的学童正在学习太平道新编写的教材,正在接受的新的思想。
    人力终有穷尽时, 对于有些事情许安也是无能为力,只能是尽可能的做到最好。
    受命而正,顺应天命,顺天从正,以乐太平。
    水可载舟,得民心者得天下。
    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天命其实正是民意,而时代的洪流,正是民意的化身。
    思想变革的问题,不是一代能够解决的事情,但是他如今已经埋下了种子。
    现在的这个世界已经和原来不一样。
    他已经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一个崭新的思想留在了这个世界之上。
    大火就算是被扑灭,但是必然有火种会留存下来。
    而留下的火种在未来的一天,将会在形成星星之火,再度形成燎原之势,将会改变这个天下。
    一切都已经不一样了。
    第七百二十九章 开国(上)
    初平五年194年,一月七日。
    太平道的各地报社都刊登出了一则消息,太平道的道主许安将进位称王,太平道将在中州正式开国建制。
    这一次的报纸不再收取分文铜钱,还有专人在四处宣读意思,解释报告。
    消息一经传出,顷刻之间便已经是传遍了四州之地。
    身穿着鹰狼服的鹰狼卫缇骑,还有身穿着深蓝色制服的警察,游走在各地传道的太平道符祝将这一消息带入了各州各地的乡聚亭里。
    消息一经传出,四州轰动,四州千万百姓的目光都被吸引到了中州之地。
    尤其是被太平道影响了最久的并州,还有原来出身于四州一路辗转到来的四州黄巾皆是奔走相告,欣喜若狂。
    他们受太平道思想的影响最大,也是如今太平道真正的基石。
    四州太平道出身的人,主要分布在并州和中州两地,此前占据了关中之后,许安又迁移了一批民众进入中州。
    如今长安城外有一半的人都是从并州迁移而来的太平道信众。
    太平道的开国大典定期为三月三日。
    “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
    “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开国大典定于三月三日,正是取了三生万物之意。
    太平道的开国大典,允许平民百姓参加观礼,在长安城留下了大量的位置以供观礼。
    于是在冰天雪地的并州,无数人走上了道路,汇聚在了一起,向着西方一步一步的走去。他们都想要去见证国家的建立。
    广宗、下曲阳、宛城接连到来的大败。
    百万黄巾覆灭,太平道彷佛就此将一蹶不振之时,当所有人都觉得没有希望的时候。
    在太行山之中,有一杆大旗却突然竖起,向着天下宣告太平道还没有灭亡!
    十年的时间,横扫四州,所向披靡,重新崛起,再到如今的如日中天。
    就算是危难之际,太平道也没有忘记他们这些远在东方四州的道众。
    辗转千里,十数万的黄巾军护送着百万之民进入了并州。
    顺天从正,以乐太平……
    那太平经众所描绘的黄天之世,似乎正离着他们越来越近。
    没有了那些沉重的苛捐杂税,没有那些沉重的徭役,没有那些肆意妄为,横行市井的游侠、乡霸,没有了那些高高在上,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豪强世家。
    他们能够穿得起冬衣,不至于在冬天被冻的太过于利害,去林间砍伐木材不再需要缴纳高额的铜钱,让他们能够在冬天有足够的木材过冬。
    在他们的家中也存下了余粮,甚至还存下了不少的钱物。
    包括许安在内,没有人想到因为允许参加开国大典,会有那么多人长途跋涉朝着长安而来。
    当许安收到这一消息之时,他第一反应想起的是他以前所看过的一篇文章,关于朝圣者的文章,太平道对于这些人来说,就是他们心中信仰的支柱,支撑着他们坚持到现在的支柱。
    天寒地冻,许安真的担心这些想要参加开国大典的民众出现了问题。
    于是许安只能再度颁发政令,对于偏远州郡的民众实行劝告,因为道路遥远难以赶不上开国大典的时间,没必要冒险。
    对于近一些州郡能够赶上开国大典的地方,许安责令沿路的驿站,官署一定要照顾好前来观礼的民众,务必不得使其挨饿受冻。
    本来开国大典应该是太平道官吏们最为忙碌的时间,但是这些想要参加开国大典的民众络绎不绝的向着长安赶去,却是让沿路的太平道官吏不得不全力以赴,以保证不出现问题。
    太平道主要的将校官员更早的收到了消息,开国大典他们怎么会愿意缺席。
    汉魏两庭之间的纷争在初春便要爆发,双方陈兵于边境线上,厉兵秣马,大战一触即发,根本无暇西顾。
    而且要想进攻太平道,又何其艰难,太平道占据关隘,强攻关隘必须以数倍之兵,鏖战许久才有可能突破。
    太平道的配重投石机仍然是一个秘密,除去太平道拥有之外,再无其他的势力拥有。
    就是各个军区的主官都放下了手头的事情,将其交给了副官让副官领兵,亲身赶往了长安。
    现在太平道只剩下了三处军区,一是两郡军区,第二便是太行军区,第三则是新成立的巴东军区。
    太平道原来的很多军区因为不需要因此都被裁撤,只保留了必备的几处军区。
    不过军区主官暂时离开了岗位,也让鹰狼卫的任务陡然加重了许多。
    为了防止汉魏两庭得了失心疯,趁这个时候进攻各处关隘,关隘周边,还有隐藏在汉魏两庭的鹰卫全部都活动了起来,为的便是保证开国大典的顺利举行。
    太平道四州的鹰狼卫缇骑、警察、守备军,皆是整装待发,甚至于有些地方,军屯兵都做好了随时行动的准备,为的就是保障开国大典的正常举办。
    汉魏两庭虽然还在纠缠,但是他们两方无可奈何做了相争的两虎,但是他们都不想让太平道过的太过于舒服。
    若是能够在开国大典上弄出一些动静,甚至干扰太平道开国大典的顺利举行,那么必然能够严重的打击太平道的士气,甚至让人认为天命并不眷顾于太平道,这其中有无数可人让人遐想的地方,再放出一些流言,便更加难以收拾。
    初平五年194年,二月二十日。
    长安城内,缇骑四出。
    鹰狼卫指挥使刘辟亲自坐镇长安,整个中州的鹰狼卫缇骑尽皆出动,清查四方。
    狼卫布网已久,这一次收网,数百名来自汉魏两庭的暗探奸细被抓获,全部被关进了鹰狼卫的监狱之中。
    徐晃统领武卒、锐士两军将整个长安城全部都戒严了起来,同时也控制住了长安城的周边地带。
    骁骑、武骧分别由吕布和张辽两人统领,屯驻于长安的东西,以为警备,同时承担疏散人群,安置从外地前来长安观礼民众的任务。
    整个长安城可以说是被黄巾军严格的控制了起来,就是真的有奸细混入,也必然掀不起什么骚乱,兵刃武器别说带入长安城内,就是在长安城的周边也绝不可能被带上。
    长安城外的民居所有的武器,无论是农具还是菜刀、柴刀都被登记入册,等到开国大典的前一天就会被全部收走,以防止出现任何的问题。
    对于开国大典如何举行,又如何进行,许安自然是一无所知,他对于什么汉时传统完全不了解,当初请教阎忠的时候也只是请教政务和军事上的问题。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