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清廷虽然禁止《杭州时报》在清统区公开发行,但南京政府却对《大清时报》大开善门,不仅如此,而且对《大清时报》冷嘲热讽,还针对其中一些对清廷歌功颂德的文章,也大力进行驳诉。这次清廷炮制出这所谓十大善政,当然也成为《杭州时报》重点攻击的目标。不仅对这所谓的十条善政进行逐条的反驳。
    看完之后,多尔衮心里不禁又惊又怒,但《杭州时报》对这“十大善政”的驳斥确实非常到底,连多尔衮自己都找不出什么理来辩解。而且在文章的最后还进行了总结,所谓十大善政不过是清廷为自己粉饰太平,愚骗百姓的骗人东西,并号招北方的百姓不要上当,不要听信清廷的谎言,等中华军大举北伐的时候,揭竿而起,影响中华军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同时还作了一个预告,从下一期《杭州时报》开始,将推出一个“满清十大暴政”的专栏,分十期连载完毕。
    虽然心里气恼交夹,但多尔衮还是赶忙放下手中的这一份报纸,又去找后面几期《杭州时报》,看看南京推出的这“满清十大暴政”到底是什么?不过后面的报纸只有两期,登载了两项暴政,第一是剃发令;第二是圈地令。
    这两条确实都让多尔衮觉得无法反驳,多尔衮当然知道,剃发令是最受汉族人所反对的一条法令,但像圈地令、逃人法、充役法等,还可以取消,只有剃发令等于是清廷的国策,一但取消,必将动揺清廷的统制基础。结果多尔衮想了半天,也不知怎样驳诉。
    而第二条是让圈地令,到是让多尔衮比较放心,毕竟这一条法令已经取消了,因此多尔衮认为驳诉这一条不难。但看了内容之后,多尔衮才发现,自己太低估了汉人的笔杆子,因为文章并没有回避圈地令已经取消这个事实,但却死死抓地已经圈完了这个结果,来反证清廷取消圈地令,不过是在掩耳盗铃,地都圈完了,取不取消巳经是无关紧要了。如果承认圈地令是错误的,那么在取消圈地令之后,为什么不过土地再归还给百姓们。结果这一条显然也是无法反驳的。
    同时多尔衮也马上又想到另外一点,因为他也知道,虽然清廷明令禁止《杭州时报》公开销售,但在民间私下,还是在流转着。那么这几份《杭州时报》如果在民间流传开了,这个后果可想而知。以前《大清时报》上推出的“十大善政”的心血全部白废,而且这“十大恶政”必然会在民间又轩起一股反清的风潮,由其是《杭州时报》居然还公开煽动北方的百姓揭竿而起,反抗清廷,这还了得吗?
    因此多尔衮也立刻下令,招宁完我紧急进宫议事。结果宁完我刚刚才回到家里,屁股都还没有坐热,就马上又被多尔衮招进皇宫去了。
    其实这次被诏进宫里,宁完我心里也猜到了几分是为什么,因为这几期《杭州时报》他也都看过了,也不得不承认,《杭州时报》的这一手确实很厉害,而且他到底是饱读诗书的人,一看就发现,无论是反驳“十大善政”还是推出“十大暴政”,不仅仅是针对清廷,完全是以一付站在汉族立场说话的口气,把矛头对准了整个满族,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因此这眀显是在挑动清廷内部的满汉对立情绪。在民间流传之后,确实是十分危险的事情。
    不过宁完我虽然看了,但却不敢向多尔衮禀奏,因为清廷明令不许发行《杭州时报》,自己要是禀奏,不是承认自己看过了吗?因此只能等多尔衮自己看到。
    但这几天宁完我心里也十分忧虑,《大清时报》是他鼓捣出来的,“十大善政”也是他整出来,现在带动对方弄出个“十大暴政”尽管不是自己的意思,但总不能到南京去追究《杭州时报》的责任,只能拿自己来当替罪羊了。因此必须想个解决的办法。等多尔衮问起的时候,也好搪塞。
    果然见到多尔衮之后,多尔衮立刻将这几份《杭州时报》扔给宁完我,道:“老宁,你自己去看吧。”
    虽然早知道是什么内容,但宁完我还是装模作样的再看了一遍,然后将报纸放回书案上,道:“摄政王,此等胡说八道之言,不用理他也就是了。”
    多尔衮怔了一怔,道:“不用理他?若是这几份在民间流传开,后果如何,你难到不知道吗?”
    宁完我笑道:“朝廷不是已经明令,禁止《杭州时报》发行吗?既是如此,又怎会在民间流传呢?”
    多尔衮呆了一呆,原来这只老狐狸在这里等着自己呢?因此也不由苦笑起来,道:“老宁,明人不说暗话,你不会不知道,这《杭州时报》一直都在暗流行吧。”
    宁完我也笑道:“回禀摄政王,这一点微臣当然是知道的,前几天微臣不是上奏,‘《杭州时报》还在大清境内暗中发行,蛊惑人心’吗?因此《杭州时报》,必须全面禁行,不得有任何遗漏。”
    多尔衮这才明白过来,也不得不佩服宁完我说得确实有道理,与其花功夫费心思想着怎样去反驳辩解,不如来个釜底抽薪,干脆全面禁行《杭州时报》,如果老百姓看不到《杭州时报》了,自然也就不会有任何的麻烦了。
    第四卷 纵横篇 第二七四章 杭州时报案(下)
    就在第二天,多尔衮连续传下命令,首先命阿济格等人取消进军计划,边境各部队依然严守疆界,不得轻举妄动;接着又下令严禁商人到南京政府的统治区内进行任何贸易活动,违令者立斩,家财充公,全家为奴,同时又令守卫边境的部队加强巡查,一但发现有偷渡私易者,可当场击杀;最后一条就是再次严令,任何人都不得私藏、销售、传播《杭州时报》违令者,斩立决,诛连三族,同时在北京及周边地区展开大搜查,彻底肃清《杭州时报》,并悬赏举报者。这时流传到清廷的《杭州时报》有八成以上都是在北京及周边地区销售的。
    北京人在天子脚下,大邦之地生活了两百多年,在心里上都是天子之民自居,而且明朝对民间言的控制,相对较松,因此北京人也都十分习惯讨论朝政事情,而且《杭州时报》的内容也确实十分新奇,不仅报导南京的新闻大事,北京的消息也报导了不少,完全可以满足许多人这方面的心理。许多北京的事情,人们都是从《杭州时报》上知道的。
    另外现在清廷刚刚入关不久,人心多有不服,而且又连续推行剃发令、圈地令、投充法、逃人法的暴政、弊政,而些暴政、弊政颁布之后,又是以北京地区的百姓受害虽深,因此绝大部份百姓对清廷的统治都十分不满,转而对南京政府这个新兴的政府都颇为其待,许多人都盼着商毅能够打进北京,赶走清廷。当然这也仅仅只是从精神上支持,在实际进动上,到也没有多少人真的敢揭竿而起。
    不过也因此对《杭州时报》又多了几分感情,因为从《杭州时报》上总可以得知南京政府的消息,而且也总是在宣传,南京政府早晚都会举行北伐,收复失地,而每当看到这些消息,人们心里也就都觉得有了希望。因此尽管此前清廷下令禁止《杭州时报》在境内传播,但还是有不少人在私下交流传阅《杭州时报》。
    而且没有多少北京的居民把这份禁令太当一回事,左不过就是一份报纸而己,又算得了什么?不少人都有这种想法,就算自己私藏几份《杭州时报》,又有谁知道呢?另外清廷虽然下了禁报令,但并没有严查销购渠道,在客观上也纵容了《杭州时报》在地下传播。
    但这一次多尔衮显然是准备动真格了,下令之后,立刻派人严查,很快就查出了两个定期地下出销《杭州时报》的窝点,然后又沿着这两个窝点顺藤摸瓜,找到了《杭州时报》的总来源:两名获准与南京进行南北贸易的商人。这一下就抓了三十余人,全部下狱。
    随后又通过这三十畲人,又挨个的查找下线买家,结果拨出萝卜带出泥,短短三四天的功夫,一下子就抓获了一百余人。而多尔衮已经下定了杀一敬百的决心,就在第五天,将这抓获的一百余人全部处斩。并且还不罢手,在北京地区展开了进一步的清查。
    这时这一次事件也开始被人正式冠以“杭州时报案”的名字。
    这一下确实震动了整个北京城,人们终于也看明了清廷的凶残面目,于是有不少人把家里收藏的《杭州时报》给偷偷烧毁,但也有人还舍不得把这些希望毁掉,因此尽力在家里藏好。不过还是有不少人被清廷搜查出来,当然也有相当一部份人是被别人举报,而从这一批人中又带出下一批人。结果就在第十二天,第二批由于私藏《杭州时报》的三百余人也被清廷处斩,而牵的家属、弟子达到千余人。
    但到了这时,杭州时报案不仅没有结束,而且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因为后来查出的,不仅有印刷好的《杭州时报》,同时还出现了手抄本,和简印本,同时竟还搜出了夹在报纸里的百余份传单,都是号招百姓揭杆而起,赶走清虏,或者是逃到南方去,而被牵扯进来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仅有百姓,有商人,有读书人,还出现了官员。
    同时抓人也不用管什么证据不证据,只要被抓的人一句话,某某人在我家里看过这份报纸,其人也就立刻被抓。不少人因为熬不过刑法,结果真的假的,供出了一大堆来,因此到了十二月二十日的时候,因杭州时报被抓的人已经达到二干五百余人,而可判斩立决者,达千余众。
    多尔衮得知这一情况之后,也不由大吃一惊,没想《杭州时报》在北京竟然传插的这么广泛。不过满人从来就不怕杀人多,屠起城来的时侯,动辄上万,那会在乎这几千人,因此多尔衮丝毫也没有犹豫,大笔一挥,斩立决。
    于是就在十二日二十一日,新年快要到来之际,整个北京城竟被一片血雨腥风所笼罩,这一次处斩的人数为一千零七十三人。但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一天,包括随后的几天内,死亡的人数其实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
    明朝的时候,北京执行杀人的刑场是在北京城内的西市,(即西四牌楼),但清廷入主北京之后,将其改在宣武门外的莱市口,因为这里本来就是一个莱场,地方宽阔,杀人,看热闹,都有足够的空间。
    当然莱市口的位置再大,一千多人也不可能一起都放在这里杀死,而且斩刑发展到现在,也是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包括固定的时间,因此只能轮着来,一天杀多少算多少,如果杀不完,就等明天再杀,直到杀完为此。
    而且历来杀人都不乏看热闹的人,现在杭州时报案早已经轰动了整个北京,因此看热闹的人也犹为众多,达到两万余从,莱市口的地方虽然大,但也被挤得满满当当,连周边的酒楼茶馆里都已经坐满了人。
    按照中国的传统,杀人的时间是定在午时三刻,因此到了午时之前,就要押犯人进场,只听铜锣声响,一队士兵在前方开道,将围观的人群分出一条路来,监斩官骑着高头大马,戎装持刀,杀气腾腾的走在前而,然后在左右两队刀出鞘,箭上弦官军的护卫下,押着数百名囚犯走进了刑场,再后是,是拉盖尸席的马车,气氛煞是森严。
    走进刑场之后,犯人被押在一边,由一队士兵看守,其余士兵将刑场围了一个半圆,十余名刽子手在刑场中间怀抱鬼头刀,站成了一排。监斩官在高台上就坐,然后打开名策,叫着被斩之人的名字。一次处斩十人。而每叫一个名字之后,由两名士兵上来,从犯人群里拉出一个人,带到刽子手身前跪倒,等着处斩。被拖出处斩的人中,有人垂头丧气,闭目等死;也有人嚎啕大哭,苦苦求侥,也有两个人大声喝戏,还有人喊了一声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之类的话,引得围观的人一片喝杀声。
    由于今天要处斩的人太多,因此连常例的断头酒都免了。但刽子手的程序是不能少的,在监斩官扔下竹签之后,每名刽子手身边立刻有人托上一个红托盘,上面有三个白瓷杯,一杯水,一杯茶,一杯酒。按照规据,刽子手先以清水漱口,再呷一口酒喷在鬼头刀刃上,最后那杯茶喝干,然后再举刀行刑。
    刀光闪过之后,十颗人头落地,十俱无头之尸仆倒在地上,一腔腔热血喷流到地上,被黄土地吸干。而围观的人群中也爆发出一阵惊呼,当然夹杂着不少喝釆声。
    监斩官立刻开始叫第二批处斩的人员名字,而刽子手则趁着这个空隙,洗手换刀,等着处斩第二批犯人。
    被带上来的第二批犯人中,有两人己被吓昏过去,但该斩还是要斩,随着竹签落地,刽子手们又开始清口、喷酒、喝茶、举刀。
    就在这时,从周围的几个茶馆酒楼上,忽然白片飞扬,散下无数张纸片来,还有人大喊着叫底下的人接着,这下确实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力,因此行刑也暂时停了下来。不过士兵们都十分机警的保护好了法场。连监斩官也站了起来,右手扶住了佩刀的刀柄。
    围观的人群中有不少人伸手去抢空中的纸片,也有不少被风吹着飘到法场上,监斩官皱了皱眉,一抬手抓住一张飞到自己面前的纸片,只见排头写着四个大字“杭州时报”。监斩官也不禁大吃一惊,立刻道:“来人,立刻去搜查撒纸的人,把他们抓来见我。”
    但这时抢到纸片的人也有不少看清了这四个大字,现在这四个字在北京城里就像瘟神一样,谁还敢碰一下,因此谁不恐慌,忙不迭的把抢到手的纸片扔走。但也有人没有抢到,还不知道这是什么,仍然抢过来看,也有人不识字,问身边的人,写的这是啥玩意,于是有人惊呼,有人大叫,而人群也立刻搔乱了起来。
    就在这时,去去搜查撒纸人的清兵,也从法场出来,直奔向人群中。
    第四卷 纵横篇 第二七五章 丁亥之变(上)
    “官兵来抓人来了,大家快跑啊!”
    也不知是谁,在人群中突然喊了这么这声,本来就已经搔乱的人群,立刻变得大乱起来。
    最近二十余天发生的事情谁都清楚,只要沾上《杭州时报》,就绝没有好下场,而偏偏自己刚才就抓过《杭州时报》,就算没抓,也看到过这四个字,就算没看见,也听见了,这下可就抖不清了,因此在恐慌情绪的影响下,人们纷纷夺路而走。但来路就这么几条,二三万人想一下子都跑掉,根本就不可能。何况还有不少人根本就不知道这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还站着不动,甚致还有人在向里挤。
    而这个时候清兵从法场出来,一个个面目可增,扑向人群,任谁都会认为是来抓人的。但现在想逃又逃不掉,眼看着清兵就冲到眼前来了,就在这时,有人大叫道:“乡亲们,左右是个死,和清虏拼了。”说着话,又不知是谁,举起手里的扁担,从侧后方对着一个清兵就是一下。
    那名清兵接到命令是到附近的酒楼茶馆去抓捕撒《杭州时报》的人,并不是针对这些围观的百姓,虽然做出一付凶狠的样子,但目地是为了驱散这些百姓,因此对他们也毫无防备,结果被这一扁担拍在侧脑袋上,顿时被打得头破血流,倒地身亡。
    这一下就捅了大马蜂离,清兵大怒,也不顾去抓人,举起手里的武器,杀向百姓,而百姓在刀枪的逼迫之下,也只得奋得反抗,和清军撕打起来。局势也进一步变得不可收拾。
    法场里的那名监斩官见了,也不禁又惊又怒,拔出佩刀,走下了高台道:“反了,反了,简直是反了。都跟我一起动手,弹压这伙刁民。”就在这时,忽然从混乱的人群中飞出几个喷着白烟的物体,翻滚着飞进法场中。
    “轰——轰——轰——”
    在法场中连续发出了几声爆炸,将法场里的清兵炸倒了一片,而那名监斩官也被爆炸波及,惨叫了一声,摔出去老远的距离。
    而这时和人群混战的清兵终因人数太少,不少人都被百姓打倒在地,而百姓又一拥而上,杀进法场里,继续和清兵撕打。而等着挨斩的囚犯们也有不少明白了过来,反正左右也是个死,不如现在就拼一下,也许还能死中得活呢,因此也都纷纷冲杀上来,和官兵展开了抟斗。
    他们和其他的百姓又不一样,本来都是必死之人,因此那还有什么顾忌,一个个都不要命似得拼死与清兵搏斗,拳打脚踢头顶口咬,反正是什么手段都用上来。清兵虽然悍勇,但无奈百姓的人数太多,也被打死打伤了不少,有些百姓手脚快,拾起了清兵的武器,在与清兵打斗,这一下清兵更加抵挡不住了,只好纷纷败退。而局势终于发展到全面乱局的地步。
    这时人群中又有人大声招呼,杀进北京城去,杀进皇宫里去,干脆把皇帝杀了,大抢一插,然后再逃。这时百姓们早就已经昏了头,那还分清什么是非对错,反正是说什么就听什么,只随大流。因此在少数人的煽动下,立刻向宣武门内杀去。
    守卫宣武门的清兵也毫无准备,眼前数不清的百姓向宣武门的方向涌了过来,还以为是看完处决的人都要回城,因此也没有太在意,结果等走得近了之后才发现,情况似乎有些不对劲,怎么冲在前面的人手里还拿着刀枪盾牌等武器呢!看样子到是像打仗一样。
    但想关城门的时候也已经晚了,这时暴动的百姓们已经冲过了宣武门,杀进了北京城里。守城门的百余名官兵根本就阻挡不住,很快就被人流给冲乱了,而已经杀红眼了的百姓们也都丧失了理智,进城之后见人便杀,见东西就砸,北京城里很快就引发了一场更大的暴乱。
    而同时在北京里又流传着各种消息,有说中华军打进北京了,大伙儿赶紧去响应吧;也有说满清认为汉人太多了,不好管,要打汉人杀一半,留下的一半全部都给八旗做包衣,还有说中华军快打到北京来了,满清已经顶不住了,决定把北京城里所有的汉族人全部杀光,把北京城烧毁,抢光财物,然后退回关外去。反正是说什么的都有。
    到了这个时侯,已经没有人分得清楚真像和流言,整个北京的汉族人都陷入到一片走投无路的恐慌情绪中。而到了真正走投无路的时候,中国人选择的往往就是拼死的反抗。虽然这个时候清廷的官军已奉命出动,镇压百姓的暴动,但在百姓看来,这正是清廷开始屠杀北京百姓的信号,于是越来越多的纷纷抓起了家里的莱刀、锄头、镰刀、铁锹等工具,走上了街头,加入到暴乱的人群中去。和清兵们展开了拼死的搏斗。
    这个结果确实令许多清兵大为不解,平时十分温顺,软弱,就是受了欺负也只能默默忍着的老百姓们,仿佛是在一夜之间,突然由绵羊变成了雄狮,无论是男女老少,无论手里拿着的是什么武器,都会毫不畏惧的冲向清兵,前面的人倒下之后,后面马上又有人补上。尽管清兵斩杀了许多百姓,但马上又有更多的百姓加入了进来。
    自从清廷入主北京之后,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虽然清廷在北京留有大量的兵力驻守,但大部份都驻扎在北京城外,城里的兵力实在不多,而且又要保卫皇宫和各官府衙门,实际能够用于平乱的兵力并不少,因姑一时竟也拿暴乱的百姓没有办法。有在些地方,清兵甚致被百姓们打死打伤了不少。
    不过一般的百姓当然无法与正规的军队相比,随着更多城外的军队被调进北京,这场暴乱被平息下去,也是迟早的事情。
    但就在这时,在北京城里有数十个地方突然着起火来,冬季的北京寒冷而干燥,而建筑大多都是木质,家家户户都储备了大量的木材,准备过冬。因此火势蔓延极快,不多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好几个大火场,有的地方近百间房屋都燃烧了起来。而许多本来是躲在家里的百姓也被火势所迫,不得不逃到大街上,加入了暴乱的人群中。
    等城外的清兵陆续开进北京时,这才发现城里已经成为一片火海,而北京城里的局面,根本就控制不住了。整个北城里就像是一座沉寂了多年,突然在一夜之间全面喷发的火山,这几年的时间以来,被清廷的压迫,土地人抢占,被强逼充当包衣,妻子儿女被强奸,种种的压迫,种种的不满情绪,在这一刻全部都爆发出来。
    而百姓们把对清廷的愤怒,全部都发泄到住在北京的满人身上。因为都是北京人,因此那一家是满族人,是什么权贵,人们都十分清楚,他们砸开一家一家的大门,冲进满族权贵的府宅里,毫不留情的打杀见到的每一个人,抢夺着钱财,然后放火烧毁房屋。往往只要有人指着一家豪宅,振臂一呼,其他人就立刻如潮水一样的冲涌进去,开始无所不置的破坏行动。
    尽管这时己有大量清兵进入北京城里,但北京城实在太大,而暴怒的人们也实在太多,加上又有不少地方燃烧着大火,虽然能够驱散一批,杀光一批,但不知什么时候,又会冒出另一批来,而且各个衙门都在告急,都在讫求入城的清军派兵去増援,因此清兵们也有些不知所措,不如该如何是好。在这种情况下,清兵被迫先守住皇宫,六部九寺等重的衙门地方。城里只能先让他乱下去再说。
    ————————————
    多尔衮站在皇宫的里一处高楼上,看着北京城里到处都是火焰浓烟,喊叫杀打的声音连皇宫里都能听得清清楚,虽然在皇宫的院墙上,布下了足够的守卫士兵,但宫里的宫女、太监们依然有不少人吓得浑身发抖,脸色惨白。只不过多尔衮严令宫中不许啼哭,不许大声喧叫,因此只好用手,用布紧紧堵住了自己的嘴。
    看着皇宫外的情况,多尔衮也不禁苦笑了一声,直到现在为此,他还不明白,怎么突然一下,北京变成了这个样子。不过现在致少皇宫是可以保护,因此多尔衮也稍稍放心,看了一会儿之后,他来下了高楼,到翊坤宫去看望皇太后、皇帝等人。
    这时皇太后、庄太后、皇帝福临都聚集在翊坤宫里,虽然这里己是深宫,但外面的喊杀声音依然可以传进来,因此一个个也都脸白惨白,福临甚致把自己平时打猎用的弓箭、佩刀都找了出来。
    多尓衮进来之后,庄太后赶忙迎了上来,道:“怎么样了,现在怎么样了?”
    看着庄太后一脸惊恐,毫无一点皇太后风范的样子,多尔衮也不禁一阵怜悯,一手握住她的手,一手扶着她的肩,道:“放心吧,他们攻不进皇宫来的。”
    庄太后听了,心里才稍有些安定,这才发觉自己有些失态,赶忙从多尔衮手里把手抽了出来,又后退两步,才又道:“怎么弄成这个样子了。”
    多尔衮苦笑了一声,正要说话,忽然一个太监匆匆进来,神色惊慌道:“禀摄政王,礼亲王府里被乱民攻进去了,请摄政王快发兵救援。”
    第四卷 纵横篇 第二七六章 丁亥之变(二)
    顺治五年(1648年)是农历丁亥年,因此这一次北京暴乱,在后世的史书里,称为“丁亥之变”。
    在若干年之后,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里,对“丁亥之变”都是这样的说明:由于满清统治者使行的残暴统治政策,北京人民的反抗情绪逐渐产生,顺治五年十二月发生的杭州时报案成为丁亥之变的导火索,由于不甘满清统治者的压迫,终于在十二月二十一日,北京的市民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
    这次起义一共坚持了三天的时间,参与起义的人数达到了二十余万,起义者和清兵展开了英勇的战斗,多次击败了增援的清军部队。并攻进了满清重要官员,礼亲王代善的府邸,打死了代善,并焚烧了礼亲王府,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但由于这次起义准备的不够充份,也缺乏主要的领导者组织,加上这时满清的力量还过于强大,因此这次起义终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死难的人数达到了十五万多人。但这一次起义有力的打击满清的统治基础,向满清统治者展示了人民力量。
    ————————————
    多尔衮当然不会知道未来的人是如何评价这次“丁亥之变”,也不会去想以后的事情,因为眼前却有一大堆善后的事情等着他来处理。
    虽然说这场爆乱一共进行了三天,其实到了第二天,大量的军队开进北京城里之后,在北京城里的局面就基本得到了控制,但这时爆乱已经蔓延到了北京城外,一直到第三天,北京及周边地区的暴乱,才大致平定了下来。
    在这次暴乱中死难的平民人数确实达到了十五万余人,但其中有接近二万,都是满族人。而在暴乱基本平息下来之后,北京城里的居民竟不足二十万,而且几乎全部都是满人。其余的汉族人都在清军的大军开进北京城之后,害怕遭到屠杀,纷纷四散逃到周边的通州、密云、怀柔等地,形成了一股从北京为核心,向四周散开的难民潮,一直等到第二年三四月份,这场难民潮才算是完全平息下来。
    另外在这一次暴乱中,北京城里被烧毁的房屋住宅达数千间,不少街区里弄都整片整片的化为乌有,如果把皇宫排除在外,被破坏的地区超过三成以上。其中也包括不少满汉官员的住宅。
    自从明朝在北京建都以来,到了明朝末年的时候,北京的城巿规模已经成型,其中内城外城相加,约有七十余万,再加上周边地区的人口,已经超过了百万。虽然在崇祯十七年,北京曾在李自成、商毅、清廷之间数度易手,几经易帜,又闹了一阵鼠疫,但北京的人口始终都没有大的减少,而且城市规模,也没有遭到大的破坏。
    其中商毅仅仅只是在北京停留了几天的时间,李自成虽然在北京停留较长,而且大闹了一通,但主要的目标都是针对官员,勋戚,以及富豪大户,尽管也有少数大顺军的士兵,也确实对平民干过一些强取豪夺,抢男霸女之类的事,但总体来说,并没有对平民造成大规模的侵害。后来李自成撤出北京的时候,也只是放火烧了皇宫的一半,虽然也波及到了一些平民的居住区,但破坏的地区也不多。
    后来清廷进入北京,就一直在北京扎了下来,当然更不可能来破坏北京的城市建筑,相反在这几年里,还修复了不少建筑。虽然清廷坐稳了北京之后,八旗贵族一度在北京城里横行霸道,肆无忌殚,但并没有在北京城里展开大规模屠杀,因此北京的人口也没有出现眀显的下降。而向什么圈地令、投充法之类,也主要是针对北京周边的通州、密云、怀柔等地,对北京的影响有一些,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北京什么?
    但只有这一次,北京城可以算是遭受了明代建都以来,最大的一次破坏。但就是这样,也还不算完,在北京的局势稍稍有一些稳定下来之后,在满汉之间,却产生了强烈的对立。原因在于礼亲王代善之死。
    代善的身亡,其实是一个十分偶然的事件。在暴动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不仅仅是礼亲王府,几乎所有的满州贵族,如英亲王阿济格、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饶余郡王阿巴泰等人的府邸也都遭到了暴动百姓的攻击,但这些亲王贝勒本身都是行武出身,而且府里都有足够的人手,虽然也有几个王公贝勒的府邸被攻开过,但保护自己的安全,还是做得到的,顶多也不过是受一些惊吓。但偏偏只有代善一个人出事了。
    后来通过当时代善身边的护卫人员说明,经过是这样,在暴动百姓进攻礼亲王府的时侯,代善也立刻组织府里的奴仆、包衣、家人进行抵抗。虽然代善已经是六十六岁的高龄老人,但毕竟是久经战场,亲自披甲持刀,进攻督战。而礼亲王府的奴仆、包衣也很努力,一连打退了几次百姓的进攻。后来代善见百姓不过是一帮乌合之众,不堪一击也就没把他们放在心上,还亲自挥刀上阵,砍死了两名百姓。而奴仆、包衣赶忙围住代善,一边保护他的安全,一边也吹捧什么王爷宝刀不老,王爷老当益壮之类的话。
    本来暴动的百姓见礼亲王府难以攻破,已经准备撤退了,但就在这时,从墙外扔进来几颗手榴弹,有一颗正好落在代善的身边爆炸,结果代善当时就被炸得满身鲜血,人事不知,而这一下礼亲王府的奴仆、包衣们立刻大乱,结果被暴动的百姓趁机攻进礼亲王府,把礼亲王府给烧了,也成为这次丁亥之变中最大的成绩。虽然后来代善还被抬回去抢救了一番,其实早就已经领了便当。
    多尔衮第二次复出之后,代善又一次退出了清廷的政坛,回去当自己的逍遥王爷。但代善终究是清廷的骨灰级元老存在,儿子、孙子、重孙子都遍布清廷上下,因此还居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就连多尔衮见了他,也不敢摆皇叔父摄政王的架子,还要恭恭敬敬的叫一声二哥。
    因此代善的意外身死,也激起了许多满族贵族的强烈愤怒情况,但问题是在当时兵荒马乱的时候,跟本就不可能找到杀死代善的凶手,而且就是找到了,满族贵族们也不甘心把自己的报复只落到一个凶手头上,他们的目标对准了整个汉族。
    有人提议把北京城里所有的汉人全部都杀光,来祭奠代善的的亡灵,这一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于是有代善的几个孙扌罗洛浑、喀尔楚诨、巴尔楚诨、巴思哈、祜里布等人的带头之下,组织了一百多人,立刻上街,打算见到汉人就杀,但一干人在北京城里转了一圈,也没杀几个汉人。因为这时北京城里的汉人没剩几个,有的基本都是投充到其他的满族贵族门下,当了包衣。
    于是有人向多尔衮上言,汉人都跑光了,但汉族的官员还在,这些人也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不妊把留在北京城里的汉族官员杀了。又有人建议,干脆不让汉族人住进北京里来,以后北京只让满人住,也有人要求北京没汉人了,就要京郊去找,京郊没有就去通州、密云、怀柔等地,一定要杀足一定数额的汉人不可。
    这些奏章送到多尔衮面前时,也让多尓衮觉得哭笑不得,但有些人也不等多尔衮答复,就自已动手,一连杀死了好几名汉族官员。虽然被杀的都是中下层的官员,但也激起了众多汉族官员的不满,虽然说汉族官员在北京的地位并不怎么高,但以前最多被满人驱打、辱骂,能忍也就忍了,但现在可是生命受到了危险,当然谁都坐不住了。
    于是汉族官员们也纷纷发动反击,虽然他们武斗不行,但文攻却个个都是拿手好戏,而且到了现在这个地步,也就豁出去了,因此一个个都以十分尖锐的言辞向清廷上言,要求清廷立刻阻止这种肆意乱杀汉官的情况,并且严惩肇事者。当然上疏的言辞虽然激烈,但也都十分注意分寸,主题始终是围绕满汉一家,没有汉官,清廷也坐不稳这半壁江山等方面展开。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