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阳奉阴违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他们这些难民就犹如过街老鼠一般,人人喊打,其他的州城,对于他们这些难民,可谓是谈之色变,避之不及,到时候他们可就连遮风挡雨的庇护之所都没有了。
    当然了,还是有不少的一部分人选择了离开渭南,前去逃难,但更多的人还是选择留了下来。
    毕竟,在他们之前可是有着许多的前车之鉴。
    这些难民的破坏力实在是太大了,如果选择将他们放入城中,只怕放难民进入的州城,就会演变成下一座渭南城。
    至于救济灾民,又哪有说着那般的容易,一般的州城,能够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转,就已经是极其不易了,他们根本就没有安置那些灾民的能力。
    况且,就算他们具备救济灾民的能力,他们也不见得舍得将粮草,投入到赈灾的这个无底洞之中去。
    说到底,在绝大多数官员看来,他们只要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好了,这些难民究竟是死是活,可跟他们没有关系,而且这些难民就犹如烫手山芋一般,可谓是谁碰谁倒霉,他们可不想给自己找麻烦。
    那些选择离开渭南的难民,也正是想清楚了这一茬,这才选择直奔长安,并没有在其他的州城浪费时间,如果就连繁荣的长安都对他们置之不理,那别的地方,就更没有可能了。
    长安毕竟是天子卧榻之处,如果长安选择无动于衷,那就代表着皇帝都放弃了他们,这样一来,他们可就彻底生机断绝了,他们就算离开了灾难发生之地,但苦于没有根基,他们就犹如一叶浮萍,根本没有生存下去的能力。
    好在,林诗茵自始至终都没有打算放弃这些难民。
    如果打算拯救这些难民,确实会付出极大的代价,甚至还会给整个雁北王朝都造成很大的负担,但这些事情是必须要去做的,林诗茵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身处高位,她务必要从长远出发,一个错误的举措,甚至会给整个雁北王朝带来灭顶之灾,这可不是在危言耸听。
    他如果选择袖手旁观,那整个雁北王朝的人心可就散了,如果整个雁北王朝的百姓,都对这个国家没有了归属感,那这个国家,也就距离灭亡不远了。
    民心,乃是最难挽回的,同样也是最善变的。
    至于朝廷向渭南拨下的赈灾款,渭南知府谢伯淳压根就没有考虑过用在这些该死的难民身上,在谢伯淳看来,这些难民早就无药可救了,他们竟然就连攻打官府,这种罪大恶极的事情,都能做得出来,还有什么是他们不敢的,如果让他们吃饱喝足了,那他们的下一步,那岂不就是揭竿而起了?
    所以,与其将这些来之不易的赈灾款用到这些无可救药的难民身上,不如用在更加有用的地方,至于这些难民,就让他们去自生自灭吧,等到难民消亡殆尽,那渭南严峻的处境,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反正这些百姓死活,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他们无论活着还是毁灭,都不会影响到雁北王朝的正常运转,他们活着,反倒是会成为雁北王朝的负担,所以再三考虑之下,谢伯淳一咬牙便无视了这些难民的死活,只要再坚持一两个月,这些难民就势必会消亡殆尽,到了那时,他可就高枕无忧了。
    不过,谢伯淳的心里终究还是难免忧心忡忡,他这可是阳奉阴违,如果让陛下知道了,势必会引起陛下的雷霆之怒。
    好在,陛下根本无从得知这里的情形,他甚至可以将那批赈灾款收入囊中,至于那些难民为何会消亡殆尽,这也是很好解释,毕竟,那些难民攻击官府,到处作奸犯科,都是铁一般的事实,他到时候只需要说,那些难民贪婪无厌,在得到朝廷的救济之后,仍旧不满现状,竟企图将官府洗劫一空,为了保全官府,他才不得不紧闭衙门,然后跟那些难民从中周旋。
    总而言之,到时候只需要将一切的过错,全部都推到那些消亡的难民身上,反正到时候大部分的难民,都会死于饥荒,到了那时,可就是真正的死无对证了,至于那些残存难民的说辞,这也很好解决。
    反正渭南的难民不计其数,朝廷拨下的赈灾款,根本顾及不到所有人,甚至就连一半的难民都救济不到,这是所有人都众所周知的事情。
    为了保险起见,他到时候只需要暗中买通几个难民,他们只需要承认,自己曾经受到过朝廷的救济,那其他难民的说辞,也就无关紧要了。
    那些难民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他到时候甚至只需要拿出一点蝇头小利,便能有无数的难先恐后的要为他办事,这就是人心。
    当然了,并不排除有那种“正直”的人,但凡是知道了这件事情,而且不肯配合他的人,就只有死路一条,甚至在必要之时,那些成功被他收买的难民,在事成之后,他也会选择铲草除根,永绝后患。
    想到这里,谢伯淳的眼眸里不由的流露出一抹精光。
    在接下来的时日里,为了解决眼前面临的困境,谢伯淳更是不禁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官兵的数量,乃是官府最大的劣势,如果还不能化解眼前的处境,那对于官府来说,终究还是最致命弱点。
    所以,在这件生死攸关的大事上,他绝对不能无动于衷,想到这里的时候,谢伯淳不禁将目光投向了那些难民,神情之中,也不由的露出了一抹冷笑,官府缺人,这里不就有现成的吗?
    谢伯淳当即对外宣称,需要招募两百个青壮男子,充当官兵,只要加入官府,那自然是吃穿用度不愁,再也不用忍受饥饿的苦痛。
    果不其然,外面那些饥肠辘辘的百姓,在听到了谢伯淳提出的优厚条件之后,几乎没有什么思索,便争相恐后的赶到了府衙之外,对于他们来说,这确实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