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总校长[穿书]_分节阅读_574
当然对于那些御史来说应该是两枚。
第一枚就是李谈申请回京述职的奏疏,李隆基在看到的时候果断就选择了同意。
同时心里也松了口气,最近因为御史参李谈,杨贵妃快把后宫都给掀翻了,看那样子似乎大有直接冲出去跟那些御史对峙的冲动。
好在杨国忠拦住了他的妹妹,可杨贵妃被拦住了,那么就自然开始对李隆基实行惨无人道的折磨。
当然杨贵妃对这其中的度把握的还是不错的,让李隆基觉得是甜蜜的负担,但又不会太过厌烦。
然而老这样也不行啊,正巧这两天杨贵妃念叨着为什么不让李谈回来过年,是不是又有人对李谈不满。
现在好了,赶紧让儿子回来吧。
李隆基松口气,杨国忠也松了口气,现在他还没将朝廷上下都握在自己手里,御史台那些人抱团太厉害,他一直插不进去手。
所以御史才敢这么一而再再而三的参李谈,杨国忠之前刚跟李谈保证中枢这边不会拖他的后腿,结果转头都被打脸,他都快恨死了。
李谈回来也好,正好琢磨一下怎么收拾这些言官,或者将他们都赶出去,换上自己人。
杨国忠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就是对李倓十分有信心,觉得李谈回来倒霉的肯定不是他自己。
别提他,就连已经忍不住要出手的太子李亨和广平王李俶都觉得稳了,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先按住这些御史让他们别蹦跶,然后等李谈回来让他自己搞定就行了。
相对于这些人的放松,御史台简直要紧张死了。
谁也没想到几封奏疏就将李谈给引了回来,明明之前根据分析觉得他今年肯定要在鄯城那边度过,防止吐蕃突袭,结果谁能想到人家打赢了呢?
之前这些御史只知道李谈打赢了,他们就开始想办法要将李谈留在那边,准备上疏表示既然已经招惹了吐蕃,那不是你想走就能走的,吐蕃不会放任你离开。
潜台词依旧是李谈没事儿闲的挑起战争,本来双方都相安无事许久的。
结果这封奏疏还没送上去,他们就收到了第二个炸·弹——宁王不仅要回来,还要献俘。
而献俘也不是什么人都有这个资格的,当然合合折和另外两名副将肯定是有这个资格。
御史们是在大朝会上知道这件事情的,听到之后他们就一阵后怕,幸好这封奏疏还没送上去。
于是一个个的都努力将奏疏往袖子里塞了塞,生怕被人看到似的。
李亨站在朝堂上看着这些御史一个个安静如鸡,没有了之前那上下串联一蹦三尺高的样子,不由得心中冷笑。
一群欺软怕硬的怂货!
李亨对于御史们也是不满意的,这些御史也没少参他,当初远安郡主或者说远安公主远嫁黑水都督,他心疼女儿在国家准备的陪嫁份额之外,又给塞了不少东西,生怕女儿到那边吃苦。
结果这些御史就参了他一通,还差点让李隆基怀疑他上下串联收取贿赂,要不然怎么有那么多钱财陪嫁给女儿呢?
这件事情李亨当时忍了,并且上疏请罪,但当时也着实将这帮子御史给记了一笔。
同样广平王李俶也因为给妹妹塞了点东西被参了,自然也跟着他爹一起请罪,好在李隆基对他印象还不错,所以并没有怀疑太多。
这样看来,李亨被怀疑不过是因为他是太子而已。
李亨跟李俶早就想找机会收拾这帮御史了,然而又担心过激会引起李隆基的反弹。
现在好了,李谈回来了,等他回来一定要找他好好商议。
不过他们还没商议,那边下了朝,御史们已经开始商议了。
御史中丞张岚倒是镇定,看着一群慌了神的御史淡淡说道:“我等言官,遇到不平之事自然是要上疏的,否则要我等何用?更何况我们也并没有诬告宁王,他的确是擅自调兵,我等可说错了?”
御史们三三两两附和,然而谁都知道他们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为啥?
宁王是陇右节度使啊,在他发现军情紧急的时候,自然有权利调兵的,要不然还要先上疏报告的话,等长安这边的指示过去,只怕那边城都破了。
至于是不是军情紧急,自然是边将说了算。
御史中丞是新上任的,他上来的时候李谈已经去了凉州,是以虽然听说过李谈的种种事迹,却并没有放在心上。
反而有一种朝中衮衮诸公也不过如此的感觉,甚至还觉得李林甫当年偌大威名也不过如此。
若换成我,必然不会给宁王任何机会!
第一枚就是李谈申请回京述职的奏疏,李隆基在看到的时候果断就选择了同意。
同时心里也松了口气,最近因为御史参李谈,杨贵妃快把后宫都给掀翻了,看那样子似乎大有直接冲出去跟那些御史对峙的冲动。
好在杨国忠拦住了他的妹妹,可杨贵妃被拦住了,那么就自然开始对李隆基实行惨无人道的折磨。
当然杨贵妃对这其中的度把握的还是不错的,让李隆基觉得是甜蜜的负担,但又不会太过厌烦。
然而老这样也不行啊,正巧这两天杨贵妃念叨着为什么不让李谈回来过年,是不是又有人对李谈不满。
现在好了,赶紧让儿子回来吧。
李隆基松口气,杨国忠也松了口气,现在他还没将朝廷上下都握在自己手里,御史台那些人抱团太厉害,他一直插不进去手。
所以御史才敢这么一而再再而三的参李谈,杨国忠之前刚跟李谈保证中枢这边不会拖他的后腿,结果转头都被打脸,他都快恨死了。
李谈回来也好,正好琢磨一下怎么收拾这些言官,或者将他们都赶出去,换上自己人。
杨国忠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就是对李倓十分有信心,觉得李谈回来倒霉的肯定不是他自己。
别提他,就连已经忍不住要出手的太子李亨和广平王李俶都觉得稳了,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先按住这些御史让他们别蹦跶,然后等李谈回来让他自己搞定就行了。
相对于这些人的放松,御史台简直要紧张死了。
谁也没想到几封奏疏就将李谈给引了回来,明明之前根据分析觉得他今年肯定要在鄯城那边度过,防止吐蕃突袭,结果谁能想到人家打赢了呢?
之前这些御史只知道李谈打赢了,他们就开始想办法要将李谈留在那边,准备上疏表示既然已经招惹了吐蕃,那不是你想走就能走的,吐蕃不会放任你离开。
潜台词依旧是李谈没事儿闲的挑起战争,本来双方都相安无事许久的。
结果这封奏疏还没送上去,他们就收到了第二个炸·弹——宁王不仅要回来,还要献俘。
而献俘也不是什么人都有这个资格的,当然合合折和另外两名副将肯定是有这个资格。
御史们是在大朝会上知道这件事情的,听到之后他们就一阵后怕,幸好这封奏疏还没送上去。
于是一个个的都努力将奏疏往袖子里塞了塞,生怕被人看到似的。
李亨站在朝堂上看着这些御史一个个安静如鸡,没有了之前那上下串联一蹦三尺高的样子,不由得心中冷笑。
一群欺软怕硬的怂货!
李亨对于御史们也是不满意的,这些御史也没少参他,当初远安郡主或者说远安公主远嫁黑水都督,他心疼女儿在国家准备的陪嫁份额之外,又给塞了不少东西,生怕女儿到那边吃苦。
结果这些御史就参了他一通,还差点让李隆基怀疑他上下串联收取贿赂,要不然怎么有那么多钱财陪嫁给女儿呢?
这件事情李亨当时忍了,并且上疏请罪,但当时也着实将这帮子御史给记了一笔。
同样广平王李俶也因为给妹妹塞了点东西被参了,自然也跟着他爹一起请罪,好在李隆基对他印象还不错,所以并没有怀疑太多。
这样看来,李亨被怀疑不过是因为他是太子而已。
李亨跟李俶早就想找机会收拾这帮御史了,然而又担心过激会引起李隆基的反弹。
现在好了,李谈回来了,等他回来一定要找他好好商议。
不过他们还没商议,那边下了朝,御史们已经开始商议了。
御史中丞张岚倒是镇定,看着一群慌了神的御史淡淡说道:“我等言官,遇到不平之事自然是要上疏的,否则要我等何用?更何况我们也并没有诬告宁王,他的确是擅自调兵,我等可说错了?”
御史们三三两两附和,然而谁都知道他们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为啥?
宁王是陇右节度使啊,在他发现军情紧急的时候,自然有权利调兵的,要不然还要先上疏报告的话,等长安这边的指示过去,只怕那边城都破了。
至于是不是军情紧急,自然是边将说了算。
御史中丞是新上任的,他上来的时候李谈已经去了凉州,是以虽然听说过李谈的种种事迹,却并没有放在心上。
反而有一种朝中衮衮诸公也不过如此的感觉,甚至还觉得李林甫当年偌大威名也不过如此。
若换成我,必然不会给宁王任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