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7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尽管大明雄师的骑军吃方便面已经吃得发吐。
    甚至都长了口疮。
    但作为战士,一旦骑上战马,一旦发现敌军踪迹,骑军将士就能忘记一些,因为前面的敌人是军功,是荣华富贵。
    更因为,他们是中华儿女。
    中华,之所以是中华五千年,正是因为有这些脊梁,在国家利益面前,他们可以牺牲一切,古代如此,现代亦是如此。
    第913章 大将军雄霸,天下第一!
    棠古尼昂还好,毕竟经过这一系列战事后,他成了四国联军中最耀眼的将星,狗儿大监等人虽然没有轻敌,但这一连串的战事打下来,发现整个四国联军之中的高层将领中,还真就只有这么一个人杰。
    其实底层将领中也有。
    可惜没有得到重用。
    比如,在徐辉祖和李谦突击吴哥王朝时,有一个守城将军就选择了出城迎战李谦,然后佯败——甚至为此放弃了数千人的将士性命,任由这数千人被李谦歼灭。
    确实够狠。
    李谦因为一路战事太过顺利,没有提前放出斥候去查探完所有的地形,发现敌军溃败之后,立即率军追击。
    然后就被引到了一处丛林沼泽里。
    神机营火铳的威力被完全限制住。
    李谦两万人被围!
    关键是围困他的吴哥王朝兵力,也只有两万人不到,但占据着沼泽丛林的地利,加上丛林里沼泽中湿气大,导致很多火铳弹药发潮。
    一个无法射击的火铳部队,基本上就是待宰羔羊。
    眼看这两万人要全军覆没。
    关键时刻,徐辉祖到了。
    徐辉祖也没料到吴哥王朝中竟然还有这等奇才,所以他更不敢率领神机营骑军进入丛林沼泽,他只能选择帮助李谦突围。
    可如何突围?
    徐辉祖最后想了一个办法:招安!
    很是讽刺。
    这是没办法的办法。
    因为骑军不敢进入丛林沼泽,而拖延下去,李谦和两万神机营步卒必死无疑,到时候一旦这两万人全军覆没,大明在整个中南半岛的战略都可能被打乱。
    这个责任谁也背不起。
    所以招安一事,徐辉祖不遗余力。
    但此事也讲究谋略。
    徐辉祖到了那处丛林后,立即将兵力分开,三万神机营骑军分成三千一组,共十组,相互支援相互拱卫,行成一个巨大的包围圈。
    然后着人去通知吴哥那位名叫雄霸的偏将,说你已经中了我的诱敌之计,但观将军你也是有才之士,我大明君王最善用人,也喜欢将军这样的人才,你现在如果投降,我大明必将优待于你,待平定澜沧,哪怕以后打下吴哥王朝,将军便是那吴哥王朝军中第一人。
    雄霸也不傻。
    让使臣回去告诉徐辉祖,说你的心思我都知道,今天你们这两万步卒我吃定了,神仙来了也保不住,我雄霸说的!
    徐辉祖无奈的很。
    好在李谦聪明,在丛林之中找了个高地,看似是自断后路的找死之路,但在当时情境下,却是最优选择。
    占据高地后,李谦立即命令人将所有的树木砍掉,然后点燃,清理出一片空旷地带,利用点燃的树木带来的温度,将弹药小心翼翼的除潮。
    当然不能直接烘烤。
    利用灰烬的余温。
    然后有了空旷地带,又有了弹药可射击,李谦这才守住阵地,但也只能守而无法进攻,好在有方便面,一时间可以支撑一段时间。
    然后……
    僵持了近一个月。
    眼看着战事无法推动,应天的朱棣一封旨意快马加鞭送到万象,给了摩诃黛维。
    摩诃黛维的力量开始发挥作用。
    摩诃黛维去了应天后,并没有一直呆在应天,而是赶到万象配合刘宁然和于谦做战后统战工作,在得知前线这个战况后,接到朱棣的旨意,摩诃黛维立即日夜兼程赶到,找到雄霸,只说了一句话,那位大将军就投降了。
    那句话很简单。
    “君可见过火树银花不夜天,可曾见过不夜之城耀黑暗?我摩诃黛维见过了,在大明的应天,而我相信,澜沧以及吴哥,都会在不久的将来,和大明一起出现这样的奇景。”
    当然,雄霸这样的人,不可能真的被这样一句话说动。
    真正让雄霸投降的,还是摩诃黛维拿出朱棣的圣旨承诺:澜沧被破之后,摩诃黛维将为王,若是吴哥归顺于大明境内,摩诃黛维也将为王,而你雄霸,将是这片区域的军事第一人,也将拥有神机营保护你的子民和家人,甚至可以率领神机营去打下更辽阔的疆域,在青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有机会成为大明王朝的卫青霍去病!
    一字不提荣华富贵!
    有圣旨为证。
    雄霸于是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投降了。
    朱棣能做出这样的承诺,当然有他的考量,一个月的僵持中,朱棣和众多臣公分析,再加上万象城的姚广孝一语定性:雄霸之才,不在徐辉祖之下!
    于是朱棣下了决心。
    重用雄霸。
    雄霸投降,李谦解围。
    于是大明将士见到了这位雄霸大将军:身材魁梧至极,满脸的麻子,目光狠厉,话不多,但整个人透着一股无情。
    雄霸投降后,只问了摩诃黛维一句话:朱棣说话算话不?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