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家子的科举路 第84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火镰、防虫药、油布、提神醒脑的香包、煤油炉、小铁锅等等等等。至于点心,林三柱准备等开考的前一日再买,不然这大热天的,很快就坏了。
    按照规定,乡试须得在贡院里待上九天,而这九日的伙食都得考生自行解决,所以大家才会把煤油炉和小铁锅带进去,这是用来烧水煮饭的。
    ……
    在开考的前两日,众考生去衙门领了各自的考牌,有了这个,等进入考场后,直接依着考牌号找寻自己的号舍就行了。
    因着这次乡试的考生数超过以往,担心会有延误,是以今年进贡院的时间往前挪了一个时辰,改为亥时三刻,也就是半夜十一点。
    这对众考生来说,是巴不得的事,反正没进考场前哪有睡得着的人啊,反而早点进场后,还能安心趴着睡上一会儿。
    林远秋自然也是这样想的,所以听到贡院方向有鸣炮声传来,就跟他爹快步出了门。
    考篮里装了不少的东西,提着有些沉手,所以林三柱没让儿子提着,只等到了兵卫设卡的位置,才停步把考篮递给了林远秋。
    想到这么热的天,儿子在考场里一待就要九天,林三柱迈着的脚步都少了往日的轻快。
    与前几次考试不一样,这次没了唱保的环节,进入贡院后,就开始了搜检。
    散发、脱衣、蹦跳,以及考篮里的东西都被一一翻了个遍。看到搜子那过大的动作,林远秋皱眉,正担心自己的东西别被弄坏了,结果就听“啪”的一声,那用小瓷瓶装着的梅子酒掉落到了地上,碎了。
    再看那搜子,脸上一点不好意思的表情都没有,还催着林远秋快些把考篮提走,他要准备搜检下一位了。
    唉,碰到这种事,也只能自认倒霉了。
    林远秋提着考篮寻到了自己的号舍,发现在整排号房中间的位置,离着最西头的那间茅厕有些远,这让林远秋忍不住松了口气。
    刚刚他走过来时,可是瞧到茅厕里有好几个粪桶放着呢,若是都装满的话,那与茅厕离的近的考生,一准得疯。
    没再多想,林远秋把提着的考篮放下,而后从里拿出抹布,开始仔细收拾了起来。
    等灰尘都擦拭干净后,林远秋也没耽搁,把上下两块木板合并到了一起,接着就和衣躺到了上头。
    保证充足的睡眠才会有清醒的头脑,所以自己得抓紧时间睡一觉才行。
    ……
    第85章 放榜
    感觉才睡了一会儿,林远秋就听到了铜锣声,这是提醒众考生要开始发第一场考试的试卷了。
    秋闱一共分为三场,每场三天时间,众考生须得在贡院里带上九天,加上八月正是最炎热的时候,可以说,科举考试中,最艰难的一关就是考乡试了。
    等林远秋把隔板放回原位,发卷官两人一组,挑着担子就过来了。
    两只竹筐里,一边是一摞摞码放整齐的卷子,另一只筐里是整叠的草稿纸。随着担子的移动,发卷官挨个给每位考生把卷子和草稿纸递了过来。
    接过之后,林远秋并没急着把卷子打开,而是先从考篮里把一应物什拿了出来,然后往砚台加水磨墨。
    这是考前必做事宜,如此可避免考卷上被沾上墨汁。
    等磨好了墨,把砚台挪到右上角的位置,林远秋才拿起卷筒小心解开。
    很快,第一道经义题就映入了他眼帘。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
    林远秋立马想起这是礼记中的乐记篇,本篇用五音拟喻了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且把“宫”音比作“君”,把“商”音比作“臣”,把“角”音比作“民”,把“徵”音比作“事”,把“羽”音比作“物”。
    想来,这题接下来想问的,肯定是那句“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为何意吧?
    像这种阐明义理的题目对林远秋来说,并不难,只要记住了释义,就能解出其义。而每次夫子讲到这些内容时,林远秋都会用笔墨记录下来,再加以熟记,所以对经义题,他是不惧的。
    心里想着答题的思路,手里翻试卷的动作并未停,林远秋把试卷从头到尾数了一遍,一共有二十四张。三天时间,相当于每天八张试卷,且第三天酉时就得交卷,可见在时间上还是比较紧的,所以得规划好了才行。
    林远秋在心里给自己定了每天的答题量,那就是必须完成八张以上,否则等到了第三天,就会有些忙乱了。
    想到这里,林远秋也没耽搁,很快把所有试题都浏览了一遍。最后发现,像填空题一类的帖经和墨义没有了。这场考试除了六道经义题,剩下的就是诗赋和律法,以及三道算术题,算是中规中矩了。
    心里有数之后,林远秋点出九张试卷,把剩下的小心放到考篮里,而后拿过草稿纸,准备答题。
    不过在此之前,还得在卷头的位置先填上自己的姓名、籍贯,以及年龄。
    等交卷时,收卷官会把这处用纸封上,再在骑缝处按上指印。如此,在出成绩之前,不论是誊抄朱卷之人,还是考官们,都不会知道答卷人的姓名籍贯。
    填好了籍贯信息,林远秋便开始在草稿纸上正式答起题来。
    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其释意为有序协调,才能奏出和谐之乐。知晓释意后,接下来便是阐明义理了。
    虽林远秋已剖析出义理的脉络,可他知道,越看似简单的答题,越要仔细对待。再则,此次青阳郡乡试,赴考学子足有两千之巨,若想自己的义理能在一众考生中脱颖而出,须得思路新颖,要写出新意才行。
    想到这里,林远秋就用起了最简单最笨的法子,先提笔把一条条端绪列到了草稿纸上,这样更方便自己理出新的答题思路来。
    等做完三张答卷,已差不多到了午时,该是吃中饭的时候了,林远秋把试卷收到了考篮里。而后拿出煤油炉,点上,再从竹筒里倒出水到小铁锅里,接着小心把铁锅架到了煤油炉上。
    天热,水很快就烧开了。
    林远秋把他奶做的炒米拿了出来,往锅里抓了两把后,再放了几块兔肉干进去。
    原本这米就是炒熟了的,下到锅里后,很快就颗颗饱满了起来,林远秋拿着小木勺搅拌,再往锅里加了点水,等翻滚开后,就可以吃了。
    兔肉干吸足了米汤汁,嚼着特别的香。刚刚林远秋特地往锅里多放了水,这样带着汤汁的泡饭,大热天的吃起来才舒服呢。
    在林远秋吃饭的时候,就看到有考生往号舍前经过,身后还有衙役跟随,这样子应该是去上茅房的。
    林远秋突然想到他们这一排可有三十多间号舍呢,这样的话,不就等于有三十多名考生要在最西头那间茅厕解手了?
    所以,临近茅厕的那几个考生也实在太惨了吧。
    想到这里,林远秋不免有些庆幸自己还好离的远,否则这臭气熏天的,哪还有答题的心思啊。
    可让林远秋没想到的是,这样的庆幸也只坚持到了第三日的早上。
    等茅厕里堆积的“肥料”越来越多后,臭气终于往整条过道上散发,加之蒸笼般的暑气,让处在中间位置的林远秋也闻到了刺鼻的臭味。
    特别是在他憋不住去了一趟茅房后,那装得满满的粪桶,让刚吃了早饭的他实在恶心了起来。
    林远秋有些想不明白,为何就没人想到给那些大粪桶配上木盖子呢,这样就不会直观的让人难以“承受”了啊。
    忍住想吐的冲动,林远秋尽量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到答题上来。
    今日酉时之前,自己还有五张题卷要完成呢,所以千万不能再分心了。
    想到这里,林远秋提笔蘸墨,对照着卷子上诗赋题的要求,开始在草稿纸上作起诗来。
    咏梅的诗句前世林远秋写过不少,所以这会儿稍稍一想,就把一首七言绝句写了出来,待修改润色之后,便誊抄于答题卷上:古月清风净寒潭,唯有梅梢寄冷香……
    今日的中饭林远秋没有煮,只从考篮里拿出芙蓉糕吃了起来。
    之所以没做,一是怕答题时间不够。再有就是大热天的点心根本存不住,不趁早吃,就浪费了。另外,这无处不在的臭气实在让人没有一点食欲。
    若不是担心不吃东西会伤了胃,恐怕这几块点心林远秋都不愿吃。
    等把糕点吃下肚,林远秋又拿起竹筒猛灌了几口水,总算把中午这顿解决了。
    正午时分的日头是最烈的,虽没直接晒到身上,可也让人热得受不了。
    这会儿众人也不讲究什么温文尔雅,什么风度翩翩了,一个个都宽衣解带,怎么清凉怎么来。
    林远秋也看不到其他考生的形象,反正他自己已经裤腿卷得老高,至于那长褂,早就往亵裤裤腰里一塞,跟短衫没啥区别了。
    差不多到了申时,林远秋才完成了所有题卷。等检查没有遗漏后,他总算松了口气。
    今日是第一场的最后一天,交了试卷后,考生们是被允许出号舍的。
    林远秋提着竹筒去巷口的大水缸里装水,趁着这会儿天还亮着,他想煮碗兔肉泡饭吃。
    交了卷子之后,就有差役过来把几个粪桶抬去清理了。所以,今晚应该会好过一些。
    等吃了晚饭,林远秋准备早点睡觉。过了今晚,第二场又得开始,只有睡醒了,明日才会有个好状态。
    再睡觉之前,林远秋点燃驱蚊草熏了熏。没有门挡着,号舍里蚊子成堆,不熏一熏的话,简直能把人抬走,至于睡着之后,那就随它怎么咬了。
    ……
    第二场的题卷发下来后,林远秋就加快了做题的速度。昨晚刚清理了粪桶,这会儿还闻不到臭味呢。
    这场考的是杂文、律法,以及诗赋三首。
    和第一场一样,每在草稿纸上做好一题,林远秋就会把它誊抄到答题卷上。这样的做法,就杜绝了张冠李戴的情况发生,也不会出现漏题的事。
    感觉天越来越热,其实这个时候想预防中暑的话,就可以抿上一小口梅子酒了,可自己的那瓶已经被打碎了,所以这会儿林远秋只能用多喝水来稀释暑气。
    等交了第二场的试卷,好多考生连晚上睡觉都不愿在号舍里待着了。
    林远秋也学着他们的样子,把两块木板搬到号舍门口的地上,然后就这样露天躺着。
    也不知是不是心里作用,这样睡着,确实要比在三面围着的号房里,凉快了许多。
    人一但舒服了,就有了聊天的欲望。于是就有相邻的考生说起了话来,内容从你是哪里人,渐渐说到了今日的考题上,比如那句“唯君子为能知乐”是如何审题的,再有那两首诗赋作的如何。
    林远秋没有参与到讨论中去,像这种能影响情绪的事他才不干呢。
    在林远秋看来,既然题已经答好了,那就随它去吧。
    对于考生们的讨论,监考官不会过来干涉。反正卷子都已经收上来了,再怎么探讨也与成绩无关了。
    等第三场的试卷发到手时,林远秋发现,这场只考策论。
    虽卷面上的考题只有一道,可林远秋知道,这道题为《益稷》的策论才是重中之重。这不,单答题纸就有七张呢。
    林远秋并没急着提笔,而是先把尚书中的益稷篇好好在心里温习了几遍,特别是禹告诫舜的那部分。
    等理出了头绪,林远秋才动笔在草稿纸上写了起来。
    这一写就是两天,写好之后便是润色修改、检查避讳,等发现无误后,才开始最后的誊抄。
    要写三千多字的馆阁体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抄写中不但要求字体工整,还要避免错字漏字。
    林远秋全神贯注,从早上一直写到收卷前半个时辰,才堪堪誊抄完毕。
    来不及安抚咕咕叫的肚子,搁下毛笔后,林远秋立马检查了起来。
    先是姓名籍贯处,再把检查无误的答题卷按照顺序整理好。草稿纸也一样,这些都是要交上去的。
    等林远秋刚把试卷收拾好,考场里就响起了铜锣声,最后一场考试结束了。
    交了试卷后,身心俱疲的众人,在各自号舍里呆坐了好一会儿。
    备考了三年,也不知结果如何。
    林远秋起身,拿着竹筒去巷口装水,炒米和兔肉还有一些,他还是想煮泡饭吃。
    身上的衣衫已跟梅干菜没啥区别了,加上汗臭,着实不太好闻,可谁还会去管这些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