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我是你妈 第475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今天的毕业典礼,她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站在台上代表全体毕业生致辞。
    姚容身为学生家长,坐在台下安静倾听。
    叶鹤栖认真回顾了自己这四年的心路历程。
    她还讲述了王云的故事,透露出自己从王云手里接过荷包时是何等震撼与感动。
    “她们说她们不会讲什么大道理。”
    “但她们用自己的行动,向我证明了一句话——”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大礼堂讲台上悬挂的电灯,在白天里也发出炽盛的光芒。
    这抹白炽光与门口透照进来的阳光融为一体,悉数落入叶鹤栖眼眸,化作了漫天星子。
    “民国九年,我写过一部小说。”
    “在小说即将连载到大结局的时候,我母亲修改了我所写的结局。她在文章结尾引用了鉴湖女侠秋瑾的《秋海棠》。”
    “今天我想要把这首诗送给诸君,与诸君共勉——”
    “栽植恩深雨露同,一丛浅淡一丛浓。
    平生不籍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
    她抬头环顾下方众人。
    容色灼然,意态潇洒。
    “所有愿意为了与自己不相干的人谋求福祉,所有敢于发声抗议不公的人,都是塑造我们民族的脊梁,都是盛开在这风雨飘摇的世道里的一朵秋海棠。”
    “愿诸君此去,得将此花,开遍华国。”
    第281章 从现代穿回民国 (完)
    叶鹤栖的这番演讲, 最终被刊登在了《北大校刊》上。
    毕业季,也是离别季。
    第一个向叶鹤栖提出告别的,是桑佩珍。
    她要拿着妇助会批的经费, 前往南方某县, 在当地女性互助会的协助下,建立妇助会第一小学,并于今年年底开始招生。
    火车站里,桑佩珍提着一箱行李,穿着自己最喜欢的浅蓝色长裙, 与叶鹤栖、沈润书、黎溯一一拥抱。
    拥抱过后,她长舒口气,故作洒脱:“各位,还有什么要叮嘱我的吗?”
    沈润书:“记得好好吃饭。”
    黎溯:“有空就给我们写信。”
    桑佩珍连连点头,目光最后落到叶鹤栖身上,语气俏皮, 试图活跃气氛:“还有你呢?不抓紧时间跟我多说两句?”
    叶鹤栖没有笑。
    她将今早盛开的秋海棠别到桑佩珍发间, 温声道:“桑校长,珍重。”
    桑佩珍眼眶瞬红, 抬手抚花:“叶主席,珍重。”
    火车已经开始鸣笛, 催促上火车的声音此起彼伏, 桑佩珍没有再耽搁,提着行李, 顺着人流上了火车。
    *
    第二个告辞离开的, 是沈润书。
    大学四年时光, 每个人都在极速成长。
    沈润书本就是四人里极聪明极有主见的一个,在大二那年, 叶鹤栖凭着自己专业第一的成绩成为了陈嘉佑的助教,但最终,是沈润书脱颖而出,成为了陈嘉佑的弟子,得以跟在陈嘉佑身边学习。
    夏日浓稠,蝉声渐凋,沈润书提着行李箱,从北大宿舍楼穿过北大教学楼。
    黎溯有其它事情要忙,昨晚已经提前与沈润书告过别,所以今天只有叶鹤栖来送他。
    两人沉默着走了一段路。
    待到周围没什么人,叶鹤栖才轻声问:“沈润书,四年过去了,你的志向是否还一如当初?”
    沈润书声音温和,阳光为他的发梢镀上一层金光:“我的志向,从来都没有变过。”
    -我希望能做一个于国于民有用之人。
    -为那些受到压迫与剥削的同胞奔走发言。
    -为国家崛起民族复兴而献出自己的才智、力量乃至生命。
    早在很多年前,在那间狭小的出租屋里,他就已经有了为革命杀身成仁的觉悟。
    叶鹤栖说:“难怪陈嘉佑老师要收你为学生。”
    她从来没有向沈润书确认过,但结合陈嘉佑的身份,不难猜到,沈润书应该早就在陈嘉佑的推荐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这次回沪市,与其说是返回家乡,不如说是奉组织的命令前往沪市潜伏。
    沈润书笑了笑,听出了她话中未尽之意。
    他没有解释,只是道:“还多亏了你写的那本《长城里的人民》。”
    “嗯?”
    “我很喜欢那本书里描述的一切。”
    夏风带着一点儿潮湿与闷热,迎面吹得沈润书的眼睛湿润起来。
    他穿着长衫,戴着金色眼镜,身材瘦高,气质清隽,左手提着行李箱,怀里还夹着一本书,像一位刚从讲台上走下来的教书先生。
    可这个时代容不下一张安静讲课的书桌,于是教书先生将袖子一挽,就转身上了危机四伏的前线。
    “你还记得我们是怎么认识的吗?”
    沈润书很少会向他的挚友们剖析心境,如今分别在即,前路未卜之际,他倒是起了许多谈兴。
    “我以前从来没买过《妇女时报》,直到有一天,我去报亭买报纸时,恰好翻到了《妇女时报》。”
    “那时报纸正在连载《长城里的人民》第一期,我一看就看入迷了。”
    “后来我在报纸上追完了这部小说,和黎溯去书店买《长城里的人民》实体书时,恰好遇到了你和桑佩珍。然后我们四个就这么认识了。”
    沈润书轻轻一笑,似乎是在感慨命运之奇妙:“我对国家现状很失望,可我一直不知道,一个美好的国家应该是怎么样的。”
    “直到我读到了《长城里的人民》,看到了里面描述的场景,我终于知道自己要追求的东西是什么了。”
    从那一刻起,他有了革命的觉悟。
    但是,有了觉悟还不够。
    想要拯救这个国家,就必须寻找到拯救这个国家的道路和方法。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自晚清起,我们这个国家的有识之士,就将其它国家成功过的案例照搬到了华国。然后他们都失败了。”
    “这些思想制度都救不了华国。”
    “直到俄国十月革命,直到我在陈嘉佑老师那里读到了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我终于找到了一条可以为之奋斗终生的道路。”
    说到这里的时候,沈润书的语气不免微微上扬:“我坚信,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一直走下去,这个国家一定能够变成书中描述的那般摸样。”
    他的眼底似乎亮着一点微弱的火光。
    随着他的话语落下,那点火光仿佛遇到了最好的催化剂,顷刻间熊熊燃烧起来,爆发出一股要将旧社会的压迫与不公都涤荡干净的气势。
    叶鹤栖从来不知道自己写的文章,还在其中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
    不。
    或许真正激励沈润书,促使沈润书走上这条道路的,并不是她的作品。
    而是他一路走来,看到的各种苦难。
    出身贫寒的少年,无法对苦难视而不见,于是他选择站出来向那些导致了苦难的敌人宣战。
    叶鹤栖与沈润书对视,她轻声道:“沈润书同志,我可以很确定地告诉你,革命一定会成功的,你所期盼的未来也一定会实现的。”
    听到她的称呼,沈润书愣了愣:“你……”
    叶鹤栖知道他要问什么,摇头道:“我还没有。”
    “不过我听说过一句话:你也不求回报吗,那我们就是同志。”
    沈润书眼里染上笑意:“你说得对,叶鹤栖同志。”
    无论叶鹤栖有没有加入他所在的党派,只要他们拥有着共同的志向,那他们就是可以并肩作战的同志。
    北大校门已经出现在视野里,周围来往的人也渐渐变多,有很多话都不适合再说了。
    所以沈润书道:“就送到这里吧,火车站太远了。”
    叶鹤栖也没有坚持,她从斜挎包里掏出一朵开得正好的秋海棠,伸手递给了沈润书:“这是我送你的离别礼物。”
    沈润书接过秋海棠,小心握住。
    他正要告辞离开,叶鹤栖又叫住他,从怀里掏出一封信:“这是我娘托我转交给你的。你贴身收好,到了安全的地方再拆开。”
    沈润书惊讶:“姚姨给的?”
    不等沈润书细问,已经有机灵的黄包车夫跑到两人面前,问他们要不要坐黄包车。
    沈润书将信封贴身收好,与叶鹤栖轻轻拥抱,带着她送的秋海棠前往沪市。
    一直到了沪市,与前来接他的同志完成接头,进入安全屋,沈润书才来得及拆开那封信。
    信封里装着一封信和一把钥匙。
    沈润书先将钥匙取了出来,才去读信。
    纸张上,笔迹锋利。
    第一行,是沪市某个银行的账户和保险箱。
    第二行,则是——
    “五万经费奉上,祝安。”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