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五章:授人以渔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但凡是汴梁城周遭有几个坚城,女真人能这么猖獗?
    张正书是不相信的,兵力不过几万的女真人,就敢视中原无人?
    真的忘记了当初汉唐是怎么吊打异族了吗?
    不过,这也不能怪汉人,毕竟被绵羊领着一群狼,狼也会变成了哈士奇。自我阉割的宋朝,没了武力威胁,就好像小儿持金过市一样,置身在群狼环伺的环境里,还能撑这么久,已经算奇迹了。张正书突然想起,汉唐时之所以武力鼎盛,不外乎当兵打仗有前途,还有钱途。要是立了战功,升职加薪不说,甚至还能封侯拜相。在这样的利益诱惑下,哪个有心气的男儿不想带着吴钩去收取关山五十州?
    宋朝呢?
    呵呵了,有功的将士连赏钱都要被层层克扣,这样的军队有士气才怪,能有战斗力才怪。
    诱之以利,才能让士卒爆发出最大的士气。士气在冷兵器打仗时的作用太大了,一旦士气衰弱,那就是兵败如山倒。
    宋朝要怎么诱之以利?张正书想来想去,只能靠资本了。
    唯有资本兴起之后,宋朝转变了思想,才会对周围露出獠牙。只是这个过程太长太长了,短则十数年,多则二三十年。张正书都不知道能不能撑到那时候,要知道处于萌芽期的资本主义,是很容易就被踩死的。只要有一点点强权,资本主义就没有了任何发展空间。比如明初、螨清之时,哪里还有什么资本的身影!
    曾瑾菡也知道张正书的计划里银行的重要性,但她还是露出了笑意:“郎君,你这算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吗?”
    张正书一愣:“这话怎么说?”
    “公公他是钱民,他儿子则是大钱民,这还不算青出于蓝胜于蓝吗?”曾瑾菡掩嘴偷笑道。
    张正书也笑了,自信地说道:“我爹,他比不上我!”
    这话可不是张正书无的放矢,而是有强烈的信心。一旦银行开展了全国业务,即便张根富放再多的高利贷,也比不上张正书的银行。
    曾瑾菡眨了眨眼睛:“这话我记下来了,下次跟公公说一说……”
    张正书也不怕,说道:“这是事实,但我怕他接受不了。”
    “嘻嘻……”
    曾瑾菡就喜欢这么捉弄张正书,可惜的是,张正书每次都自信满满地解除了“危机”,就算是假装上当,可他演技太过拙劣,曾瑾菡一眼就识破了。当然了,这是夫妻间的小互动,曾瑾菡当然也知道张正书是故意的,倒也情意浓浓。
    定下了建设新城的计划,张正书估摸着再完善完善,就能妥善地善后了。
    这也是历朝历代的弊端,只要赈灾就行了,至于后续?谁管百姓的死活?
    比如宋朝,只要把受灾的青壮招入禁军之中,剩下的老弱妇孺,那就任由他们自生自灭了。
    这也是为什么在汴梁城这样的大城市里,那么多流民和乞丐了。只要一受灾,青壮去当兵了,剩下的老弱病残不做流民,不当乞丐,他们还能怎么生活?所以,这确实是宋朝不作为。好在,宋朝也不是那么没有人道主义精神,起码在冬天的时候,还会开放福利院,平时也会施医赠药,倒也没那么饿死、冻死的百姓。
    迫于财政,宋朝也只能做到这等地步了。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在这方面的作为,已经比正史上任何一个朝代要好得多了。其他朝代,哪一次做善事是朝廷组织的?无一例外都是民间乡绅缙绅,或者是地主富贾,出于好心施粥救济罢了。
    比如很出名的民间慈善组织——善堂,就是出于乡绅地主之手,他们筹资集物以行善,比如济困扶贫、修桥造路、抚孤恤寡、助残助学、救灾救难、收埋无主尸休、调解民间纠纷等等。自有善堂以来,除了宋朝有过慈善福利之举以外,其他朝代哪怕是民国,也是形式多过实事。
    但张正书觉得有慈善组织还不够,最起码要授人以渔才行。
    只有授人以渔,才是真正的慈善。不然的话,就像后世的贫苦农村一样,以好吃懒做为荣,钻营各种漏洞做“五保户”。甚至国家想扶贫了,他们都要抗议,想要光荣地当穷人。为何?不就是怕脱贫了以后,不能光明正大地吃“五保金”了吗!
    人性就是这样,所以张正书还挺认同宋朝的慈善行为的,虽然是迫于财政压力才在冬天收容贫苦百姓,但是这也等于给了那些妄想好吃懒做的人一个警告——若是来年开春没有自食其力,那谁也救不了你了。
    一句话说完,人一旦起了惰性,那就会形成惯性,最后都不会想去劳动了。
    张正书想帮助贫苦百姓,但他却不愿意帮助自己不想上进的人。所以他要完善计划,必须要加入合法催讨欠款的环节。不然的话,银行也是经营不下去的。有了催讨欠款,那么就没有人敢恶意贷款不还了。
    “郎君,我们还是走吧,这里湿漉漉的……”
    面对可怜兮兮的曾瑾菡,张正书也心软了:“谁叫你一定要跟着来的?”
    好吧,下一刻张正书就投降了:“行行行,我们走吧……”
    决定离开,可鞋子上沾的那些黄泥,却无法洗干净了。
    好在,曾瑾菡是富贾人家的千金,也不会心疼一双鞋。张正书就更没关系了,在前一世他爬山去祭祖,鞋子比现在更脏。
    四轮马车开始往回走,这一次要去往西的山区。
    说是山区,其实就是平原上的几处小山包罢了。在开封府到大名府一带,就没有什么高山。只不过因为避灾,要到那里去住一阵子竹棚罢了。
    对了,忘了说有几家内黄口的地主,因为不相信内黄口会决口,也不知道撤出来没。不过,看“黑客”的报告,似乎是没有人伤亡的。这也在张正书的预料之中,那些地主家里也是有读书人的,自以为读了几本圣贤书就能避灾了,殊不知在天灾来临之后,根本不是人力能阻挡的。要不是张正书在修筑河堤的时候,特意修了几条导水渠,才没让黄河泛滥的范围扩大,水流的速度也大大减缓了。要不然,那些地主早就被淹没,被冲走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