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七章:夯实基础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张正书觉得确实很厉害,在技术封锁的前提下,中国人还能愣是鼓搞出各种高科技,填补了空白。当然了,外国的零件能用十年,国内生产的零件能用五年都偷笑了,一般就两三年。为何?材料不行啊,外形模样能取巧,可材料哪里能取巧呢!
    可中国的国情呢,就是领导都太重视填补空白了。没办法啊,领导们都不懂材料,只能看个外形。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不管是政、府主管部门,还是生产部门,一度都很热衷“填补国内空白”,炒作“填补空白”这样的概念。看到外国造的某某设备,于是就想方设法弄一台回来,然后大卸八块,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进行测绘仿造,好吧,其实就是山寨。最后拼出一台同样的设备来,拿给上级部门看:这就是我们自己生产的某某设备,我们国家不能制造某某设备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听起来很提气对吧?
    但实际上呢,这样的设备确实能用,可是能用几年?这就要打上个问号了。
    更别说精度、能耗、噪音等等方面了,都是差得天和地远。最关键的地方,就是材料差异,这根本就不能用山寨来弥补的。
    但是呢,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百姓也好,领导也罢,他们都不懂那些复杂的性能指标,他们能够看到的,只是产品的外观。只要能够把产品仿造出来,再开动起来转上几圈,领导就觉得你们把事办成了,“填补空白”了。可设备的性能如何,领导不会去关心的,也没时间去关心。
    但是在宋朝,这个情况反过来了。
    当然了,这也是张正书极度重视材料的缘故,要求很高。
    就拿铸币来说,即便是一枚小小的铜钱,里面的金属含量达不到要求,一样要回炉重铸的。
    更别说车床这种精密仪器了,材料不行,那是真的不行。更别说,还没找到设计上的平衡点。别的不说,单单是怎么获取稳定动力一项上,就足够让冶炼作坊的工匠们挠破头了。谁都知道,河水就是这样的,一会大一会小的。可是,车床在加工零件的时候,哪里能这样?非把零件弄报废了不可。
    虽然说,张正书根据系统的建议,弄出一个稳定流速的装置。其实很简单,就是造一个大水泥池,好像后世拦洪大坝一样,能手动调节水流速度。水流先储存在水泥池里,控制好流量。需要大流量的时候,就拉起挡水的铁板。这个铁板,是用弹簧做连接的,就好像后世的多级开关一样。
    流速的问题解决了,可传动又出问题了。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传动问题。张正书不想插手这个传动原理,因为这是车床技术的核心,弄不懂这个,以后车床难道都需要用系统来计算不成?造车床,虽然也是张正书的目的,但张正书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人才,研发技术,这样技术才会传递下去。
    一味开金手指,只会造成基础不牢固。
    这也是为什么张正书宁愿兴办技校,自己培养技术人才了,人才才是最重要的!
    而科学技术,虽然张正书可以利用系统开金手指,但是基础不牢固,对以后并没有多少好处。张正书宁可花多点时间,夯实基础。
    所以,张正书也没提出什么建设性的意见,只是笑呵呵地说道:“那就多点尝试嘛,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反正,多学点算术,以后也用得着……”
    胡工匠却哭笑不得:“人老了,脑子转不动了……”
    “没那个回事,这活到老学到老呢,技术不断进步,你也要跟得上去才行。不然的话,等技术评级变更的时候,你跟不上评级也就下来了哦?”张正书可不是在开玩笑的,他的技术评级一直是这么干的。其实,这也是一种鞭策,目的无非是让这些个工匠不要懒惰,要继续进步。
    更何况张正书是知道的,一旦基础夯实了,许多新生技术就会井喷一样涌现出来了。
    对比一下西方工业革命前后就知道了,技术也是会不断被淘汰的。要是跟不上时代的节奏,那张正书只能降低你的工匠等级了。没办法,多少技术拿多少钱,这是张正书的原则,也是最公平的规则。没理由你在吃老本,却比掌握了新技术的工匠更多钱吧?这本身就不公平,张正书崇信的是“多劳多得,多技术多得”。大锅饭,排资论辈什么的,在张正书这里行不通。
    一切,都要凭实力说话。
    胡工匠也起了危机意识,愣是咬着牙说道:“也成,我就以后晚上抽空出来,恶补算术,怎么都要把传动带给弄好了……”
    张正书点了点:“这才对嘛……”
    又勉励了一番,张正书才离开了冶炼作坊。
    没办法久待啊,里面就好像蒸炉一样——不,就是蒸炉,所有工匠都是光着膀子的,就张正书他们穿着衣裳,已经浑身是汗了。
    车床没能造出来,张正书也有点失望。不过,这才是常态。一台能令工业腾飞的车床,要是这么容易就弄出来了,那才是怪事。倒是刘忠不太理解:“小官人,这冶炼作坊也造了那么多铜钱,为何你都不关心,却对那一台铁疙瘩这么上心哩?”
    “铜钱我关心什么?银行都要建好了,到时候新钱换旧钱就是了……”
    张正书说的是实话,老刘工匠现在正赶工呢,估摸着再有两三个月就能完工了。
    银行一成立,把新铜钱发布出去,那样就会缓解铜荒了。别的不说,银行一成立,就是朝廷收回铸币权的时候了。那时候,宋朝才算是把经济武器拿在了手中。至于铸币,那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还需要关心么?
    再说了,有了银行,张正书才能放手去实行货币改革。
    别的不说,现金和存款这里面,就大有文章可以做。换句话说,就是银行有了足够的信誉之后,张正书就能撬动杠杆了。虽然不敢玩得太过,可银行家利用存款做文章,那不是很正常的事吗?留足准备金,收上来的存款拿出去放贷,这才是以钱生钱的最佳办法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