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 关于开会的若干小技巧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朱瞻墡答应了给地方留存,而且是三成,但是为什么会给内地来的实物呢?
    因为很难变现。
    贵州地面上的钱不多,尤其是大钱,也就是贵钱,就是御制银币。
    周景王的时候,周景王觉得百姓的钱轻,不值钱,物价飞涨,想要废除轻钱,铸重钱。
    这个时候,单穆公进谏曰:今王废轻而作重,民失其资,能无匮乎?
    这是《周语·下》的典故。
    单穆公的意思是不能废除轻钱而只用重钱。
    大明朝有三等钱,第一等是陛下所铸御制银币乃贵钱,第二等是宝源局所铸重钱,第三等是景泰通宝,第四等飞钱,前宋遗钱等轻钱。
    御制银币一枚等于七百永乐通宝之类的重钱,大约等于两千枚景泰通宝这类的轻钱。
    废掉轻钱,只用重钱,百姓失去能用的钱币,还能活吗?
    单穆公的谏言被周景王所采纳,轻重钱并用。
    为什么大明朝因为海贸有了很多的白银,白银也逐渐被接受,成为了大明的硬通货,为什么没人提醒皇帝去铸银钱呢?
    周景王接见晋国使臣的时候,问晋国使臣荀跞为什么晋国不向周天子朝贡?
    晋国正使荀跞不知道如何回答,副使籍谈说:祖上没有受到过赏赐,所以晋国也就不必进献宝物回赠周天子了。
    周景王痛骂籍谈说:「晋国的先祖是周成王的兄弟,怎么可能没有受到赏赐,你们这些士大夫整日引经据典,却是对自己的典故一无所知,简直是数典忘祖!」
    籍谈是晋国的司典,负责掌管国家典籍的官,大约等同于礼部尚书的职能。
    周景王痛骂晋国司典数典忘祖,是知道自己周天子的威势已经不在了。
    数典忘祖,通常骂人忘本,不给皇帝谏言,自然是忘本。
    而且,大明科举不考管子,也不考周语。
    贵州土地上,并没有多少御制银币,有的只有飞钱,这些钱在贵州价值极高,在内地却是非常普通。
    朱瞻墡给他们留存的内地来的贵州所需之物,他们就是贪污腐败,也换不到重钱。
    换一堆飞钱,丝毫没有用处。
    他既然敢拿利柄,发到京师博得大明皇帝的邸报头版头条,那自然是对利柄的利用有一整套的想法。
    朱瞻墡代表着朝廷,代表陛下,在和他们讨论,他们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冠冕堂皇的说出:内地来的实物,不能变现这等荒谬的话。
    董和拦住了要开口的贾铨,这是很正式的恳谈,说的不对,朱瞻墡就能拿着他们的话,去朝廷告他们一状。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内地来的实物,除了不方便贪污以外,百利而无一害,因为这都是贵州急需之物。
    真的要卡吃拿要,得先换成贵州特产,再运出去,这其中往来就得过疏浚司和码头。
    贪腐这种事,是隐秘的,是一锤子买卖,涉及到的人越多,就越容易败露,很容易授人于柄。
    大家都是老油条了,何必自找不痛快呢?
    董和、贾铨等人在找朱瞻墡的漏洞,逼迫朱瞻墡就范,朱瞻墡何尝不想抓住他们的把柄,用他们人头祭天,推行政令呢?
    董和终于开口说道:"殿下真是才畯满前,秀外慧中啊。"
    董和以为他面对的是一头蠢笨的猪,却没成想,面对的是这么一条过江猛龙。
    朱瞻墡无奈的说道:"孤以前很胖,秀外就不谈了。"
    至于慧中...大明人人都知道,襄王,大明白!
    "还有一件事。"董和无奈的说道:"京官给银币做俸禄,咱们贵州官员是不是也是给银币啊?"
    京官给银币,地方官行旧制,也算是一个大明当下的局限性。
    朱瞻墡笑着说道:"今年四月开始,已经停俸了,陛下不是要欠俸禄,而是年底之前,会将今年所有俸禄悉数实俸发放,我们贵州,人杰地灵,自然也是实俸。"
    "日后循例发实俸,至少景泰朝如此。"
    陛下现在不玩折钞,不玩折物,实打实的给银币给俸。
    "几位勿虑,答应俸禄提高两成也是给的。"朱瞻墡继续说道。
    为了鼓励前来贵州做官,大明将贵州地方的俸禄提高了两成,期限是五年。
    这里虽然是十万大山,但不是穷山恶水,相反人杰地灵,两成已经很高了。
    "安心。"朱瞻墡示意他们安心,大明是朝廷,不是来贵州抢钱、抢粮、抢女人,抢完就跑的贼。
    董和等人松了口气,银币虽然很多,但是大明需要银币的地方更多,他们远在边陲,还以为不享受这种优赏政策。
    "陛下宽仁。"董和带头俯首说道。
    朱瞻墡点头说道:"请问诸位,还有什么事吗?"
    这是一场你来我往,却看不到任何刀光剑影的暗战,这种恳谈会自洪武年间开始,最开始叫诏对,后来慢慢出现在了大明朝的方方面面。
    比如朝议之下的廷议,廷议之下的部议,部议之下有司议,巡抚和地方官员沟通座谈,各地方接见商总的恳谈等等。
    董和等人和朱瞻墡进行了一番友好且长时间的交流,双方充分的交换了意见,了解了彼此的诉求,就良好运营官厂和疏浚司等事务达成了一致。
    但是朱瞻墡对董和提出的一些官厂事务,表示了坚决反对,并且拿出了陛下强压否决。
    整个过程,唇枪舌战,朱瞻墡进退有据,坚守底线,灵活应对,经过了长达一个时辰的恳谈之后,双方在良好的氛围下,结束了这次恳谈。
    朱瞻墡靠在椅背上,呆滞的看着天花板说道:"罗长史啊,跟他们尔虞我诈,比建造船厂还要累哟。"
    "孤想襄王府的那些歌姬了,也不知道,她们在南衙作乱的时候,有没有受伤。"
    罗炳忠想了想说道:"殿下,那只能想想了,她们是不会陪殿下来这里受苦的。"
    鸨娘爱钞,姑娘爱俏,贵州这地方,襄阳府那些个水灵姑娘,谁肯受这个苦?
    朱瞻墡笑着说道:"孤加钱。"
    罗炳忠重重的点头说道:"行啊!太行了!"
    一时间整个偏厅充满了欢乐的空气。
    郭琰也是无奈,这对儿主仆实在是有意思,一开口就笑个不停。
    朱瞻墡坐直了身子说道:"在恳谈之前,你首先要知道这次恳谈的主旨,否则你没有准备,就会被人牵着鼻子走。"
    "然后知道到底是谁来了,谁没来,谁该来没来,谁不该来却来了。比如那个董和,看似认命准备致仕了,但是他来了。"
    罗炳忠才恍然大悟的说道:"他不该来。"
    朱瞻墡看着那些人离开的背影,出神的说道:"但是他还是来了。"
    "这是会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你面对这些官吏的穷追猛打,就会应接不暇。"
    "他们比京师那一群师爷好对付多了。"
    "京师的师爷和贵州地方的师爷,有着本质的不同,要想让京师的师爷服,就得像陛下那般,文武并重。"
    "那是真师爷啊,利柄并不好用。"
    "贵州地方的师爷,就只需要利柄,就可以拿捏了。"
    罗炳忠恍然大悟的说道:"殿下...高见。"
    朱瞻墡喝了一口茶说道:"在恳谈的时候,你一定要掌握好底线,这是绝对不能变的。"
    "当他们触碰到底线的时候,立刻就要面目可憎,绝对不要有一丝一毫的忍让,直接严肃反击,否则他们就会得寸进尺,这一点最为重要。"
    罗炳忠回想了下十分认同。
    襄王拒绝那份名单的时候,根本没有任何一丝一毫的犹豫,看到有土司世官,立刻断然拒绝。
    他赶忙说道:"殿下高明。"
    朱瞻墡继续说道:"当然也要注意每个人的反应,比如那个范理,就一直在犹豫。"
    "你要找到他们那个头儿,要注意观察,否则就是鸡同鸭讲,白费劲儿。"
    "比如他们的头儿是董和,看似一直到关键问题谈完,他才暴露出来。"
    "其实不然,在第一个问题还没谈的时候,孤就已经可以确定是董和牵头了。"
    罗炳忠认真回味了一番,俯首说道:"殿下真是洞若观火。"
    朱瞻墡的面色变得奇怪了起来,打了个哆嗦说道:"京师的那帮师爷,总是紧密的团结在一起,你根本不知道他们谁是头儿,似乎每个人都是头儿,似乎哪一个都不是。"
    "很难理清楚,朝堂啊,都是人精。"
    进士考了翰林可以直接任京官,那要到地方做了推官,什么时候才能做京官呢?
    九年期满归朝是底线,但是大多数情况,是归朝之后,再次挂京官印绶,出任地方。
    于谦卷了十九年,**卷了十八年,王翱因为和杨士奇一点小摩擦,生生卷了二十五年,才进了京。
    就京师那帮师爷,有一个好对付的吗?
    朱瞻墡跟他们都勾心斗角几个月,人都瘦了三十斤,心累人更累。
    瘦下的肉,都是他为大明掉的秤。
    这董和,永乐二年的进士,做官做到现在还在地方厮混,京官,哪有那么好进去的?
    "地方好啊,地方都比较蠢。"朱瞻墡由衷的说道。
    "开完了会,要做好会后总结,你待会儿去接触下那个范理,我感觉他应该跟这些地方官不是一条心,接触接触没坏处。"
    罗炳忠不停的眨着眼说道:"那名单不是他交上来的吗?"
    朱瞻墡看着罗炳忠上下打量了许久说道:"平日里你挺机灵的啊,疏浚、营建、往来沟通、调节关系,都挺好的,怎么这种勾心斗角的事儿,就没有天分呢?"
    "正因为是他交上来的,所以孤才让你去接触。"
    罗炳忠疑惑的问道:"啊?为啥啊?"
    朱瞻墡咂咂嘴,解释道:"他知道会被拒绝才那么写的,这么说你明白了吧。"
    罗炳忠认真的思考了许久,才心服口服的说道:"殿下识人之明,慧眼如炬啊!"
    范理并不蠢,为什么交一份必然会被拒绝的名单?
    改土归流是国策,是一点都不能违背的,他居然把土司世官的名字写上。
    如果真的想通过,为何不写土司世官的亲属呢?或者干脆写经纪买办的名字代持呢?
    就是为了这份名单,不会被通过。
    这就是朱瞻墡让罗炳忠和范理接触的原因,看看范理是真的蠢,还是在试探。
    朱瞻墡看着罗炳忠的样子,无奈的说道:"罗长史啊,跟着孤多学几年,孤虽然不如你勇猛精进,但是孤见得多啊。"
    他亲眼看着嫡皇叔汉王朱高煦,在宣德四年,全家被烤死,不长一颗七窍玲珑心,活不到现在。
    罗炳忠笑着说道:"臣再在殿下这儿查漏补缺几年。"
    "好了,去吧。"朱瞻墡挥了挥手,示意罗炳忠去做事便是。
    郭琰正准备起身告退,朱瞻墡却叫住了郭琰。
    "你的事,孤也知道了,是陛下告诉孤的。"朱瞻墡之所以一直让郭琰跟在身边,就是为了和他谈谈心。
    朝廷对不起郭琰。
    贵州在之前是什么地方?是穷山恶水,是几乎等同于流放之地。
    正统十年那场不起眼的民乱,郭琰提领八府之地造的船全都被毁于一旦。
    郭琰本人就被扔到了这贵州思州府做了知府。
    郭琰一愣,神情有些悲怆的俯首说道:"谢...陛下挂怀。"
    天下多少举人,多少进士,能让陛下记着的又有几个呢?
    郭琰本来有点怨怼的心思,立刻烟消云散了。
    朱瞻墡继续说道:"王骥已经死了。"
    正统十年时候,杨士奇已经死了,假手神器的是王振,定西候蒋贵,南征麓川回来之后,对他儿子蒋琬,说了一句很古怪的话。
    王骥用王振,而非王振用王骥。
    郭琰的厄运是从投效皇帝建立南下西洋水师开始的,他抿着嘴唇,他自然知道这话何意,抿着嘴唇说道:"臣...一早就知道了,乐的喝了半壶酒,臣不善饮酒。"
    朱瞻墡想了许久说道:"你有什么要求吗?"
    郭琰赶忙俯首说道:"臣不敢,现在就挺好的。"
    朱瞻墡的意思很明确,就是朝堂乌烟瘴气,导致薄待了郭琰这么些年,郭琰可以提出一些不过分的要求,比如入京为官,比如荣归故里,比如请些恩赏。
    他想了想说道:"你要知道,陛下日理万机,下次不见的还能想起你来,这次不提,没有下次,一阵风一样,一吹而过。"
    郭琰笑着说道:"臣早就想好了,臣蒙皇恩多年,不敢有非分之想。"
    郭琰只是个进士出身,他这个时候不提,陛下真的会忘了他,但是朱瞻墡把话讲明白了,郭琰还是什么都没提。
    朱瞻墡点头说道:"好好做事,朝廷不会亏待任何有功之臣的。"
    朱瞻墡看着郭琰的背影,沉默不语。
    郭琰不应该在这,这奇怪的世道。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