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之世 第797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舰船之上,一众明军水师虽说实战经验极少,但是他们的训练日久。
    所以在甘宁军令下达之后,他们很快便已经全部就位。
    操控橹、桨的民夫虽然训练都稍差,而且慌乱了一些,但是很快也稳下了心神。
    毕竟在这大海之上,明军海军从来都是霸主地位。
    甘宁双目微眯,海面之上已经可以看到那支舰队的船帆了。
    “传信,我带支舰队前去查看,命令……”
    甘宁没有多想,很快便下达了军令。
    瞭望台上的旗手不断的挥舞着旌旗,正在航行明军舰队开始调整起了他们的位置。
    运输船一支处于最内测的位置,明军的几艘战船离开了既定的位置,向着东方航行而去。
    他们是自北向南航行,东方是舰队的左面。
    在甘宁的指挥之下,五艘战船跟随着甘宁的座舰离开了舰队,向着那支未知的舰队快速的航行而去。
    甘宁座下毕竟是一艘两千料的大船,而且此时自西向东,正好也顺风。
    座下的战船借助这风力, 噼波斩浪而去。
    甘宁稳住身形,举起了手中的千里镜,看向远方。
    随着逐渐的靠近,镜头之下的那支舰队的外貌也越发的清晰。
    这支舰队的船只看起来都并不大,一共有十三艘船只。
    这支舰队很多的地方破碎较为严重,看起来似乎是遭受了风浪的袭击。
    船只之上悬挂的旗帜也是极为奇怪,上面绘制的图桉也十分奇怪。
    “将军。”
    汤元走了过来。
    “只有十三艘小船,传令两翼的舰船靠过去,将他们扣下来,暂时没有看到床弩等武器,但是也需要小心一些,拦停他们,如果对方发起进攻,那就不要留情。”
    甘宁放下了千里镜,下达了新的命令。
    他心中感觉有些古怪,这些战船的形制和无论是和明军还是和汉军的形制都截然不同。
    令旗飞舞,很快在军令之下,两翼的四艘战船再一次加快了速度,向着两翼包抄而去。
    见到两翼战船开始了加速,甘宁再度举着千里镜看向远方,此时的距离又靠近了许多。
    船上的人在千里镜的镜头之下,清晰可见。
    甘宁心中更是狐疑,因为他发现不仅仅是船只古怪,船上的船员也十分的古怪。
    那些船员大部分都是黥面文身,服饰古怪。
    看到明军的舰队驶来,这些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恐慌,不过他们却是并没有驱船逃走。
    很快四艘明军战船便将十三艘小船包围了起来,十三艘船全都下了船帆,没有其他的动作。
    这十三艘船,其中最大的一艘,都没有明军的海船大。
    第八百三十七章 灾荒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大明历四年(197年),八月七日。
    冀州,安海军港。
    安海军港内设驻军五百人,留一曲守卫,设安海校尉一人。
    此时的安海军港已经完全戒严,港口内的街道四下站满了守卫的军卒。
    就是军港旁边的集市,此时也是没有了多少的人气,来往的路人也少了许多。
    安海军港修建之前这里不过是一座小渔村。
    而在修建安海军港之时,因为军港修筑需要人工的原因,这里也慢慢的形成了一座小集市。
    毕竟明庭征发徭役,招募工人是要给钱的,不像是汉庭那般是强征徭役,免费做工。
    有了富足的钱,便会有相应的消费能力。
    明庭也没有打压商业的发展,于是走夫贩卒便开始向着这边赶来,慢慢聚集在了一起。
    等到安海军港修建完毕,这里也成为了一处重要的集市。
    这里的集市建立之后,也成为了周围屯所、聚落之中的乡民交易往来的场所。
    河北之地经历过了公审之后,世家豪强的土地几乎被全部收归于国有。
    许安便效仿之前在并州、中州的举措,同样实行屯田制。
    当然也跟随着冀州本土的情况修改了一些不妥当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次的修改不是许安提出来的,而是户部尚书傅祁提出来的。
    而他提出来的这一建议,便引用了许安之前所说的话,因地制宜的制定和修正措施。
    看似是小的举措,但是还是让许安感到颇为激动。
    因为一直以来,许安都在鼓励开拓、革新的精神。
    简而言之。
    “灾荒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
    即,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若是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
    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而侯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两汉数百年时间,使得“天命说”“天人感应”为众人所信服。
    因而各地一旦出现天灾,轻则官员罚俸,天子守礼,重则三公去职,天子自审。
    儒家思想有好的也有不好的,随着其不断的发展,其也越发趋向于保守,被保守势力所乱用,修改。
    到后面的朝代,甚至主动放其疆域,对于变法畏之如虎。
    许安想做的,就是将如今现有的儒家思想,转变为经过了修正后的太平道思想。
    而许安在修正的时候,将“灾荒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加入了太平道思想之中。
    这句话其实是取自宋时变法的王安石,不过其中有一句不同,王安石说的是“天变不足畏”。
    原意是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这是对当时有人用各种所谓“天生异象”的奇谈怪论来攻击新法的回应。
    不过改成了灾荒不足畏,其实也只是口语化,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而且此时许安自己也宣称明国如今就是天命,这是明国的根基,也是之后千秋的根基。
    天命的解释权,不能够再由那些儒生文士来把持,天命的解释权将有大明帝国的道政府来把持。
    无论后世如何发展,华夏永远都将会是天命之国,许安要的就是将这一天命之国的想法根植于寻常百姓之心中。
    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即,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
    因为改革而因此引来的流言蜚语也不需要太过于顾虑,因为只要是改革,便一定会触及保守派的利益。
    户部尚书傅祁是阎忠的好友,他和杨绩、庞渤三人是最高加入太平道中世家出身的人,完全是因为相信阎忠,携带家小搬迁到了并州,而后当许安入主长安之时,家眷也跟着迁到了中州。
    傅祁的年龄其实比阎忠还要大,而且也是四人之中看起来最瘦弱的,不过实际上他的身体却是四人之中最好的。
    这一次的变革也是他主动提起,本来许安是准备自己提出改良的意见,毕竟傅祁年事已高,思想不容易转变,但没有想到傅祁居然转变了思想。
    中州、并州、益州等州因为连年的战乱,因此土地荒废,人口大量流失。
    许安当初采取的屯田制很好的便发展了下去,以家庭为单位,整合起来,设立屯堡、屯所。
    而如今河北之地,却是很久都没有遭遇什么战事,流民并不多,大多都是以聚落、乡亭、城邑的形式聚集在一起。
    大部分的黔首小民没有土地,只能沦为佃户或则是世家豪强的奴仆。
    但即便如此,他们也有家庭和聚集地,贸然将他们迁移聚集在一起,恐怕会造成不必要的骚乱。
    于是屯田制进入了河北之后,便重新改革。
    原本那些世家豪强下面的佃农的契约全部被明庭户部所收取,然后和明庭签署新的契约。
    简单来说,就是这些土地的主人变更,这些佃农现在是租借的国家的土地,他们要缴纳的税收少了许多,和平时期只需要缴纳田税和助役钱。
    部分残存的世家豪强,诸如审氏、甄氏等世家,他们现在所占据的土地,也只有使用权。
    豪强世家免税的特权已经被全部废除,在明庭的治下,没有任何人有免税特权,所有的田地都要缴纳赋税。
    成为官员将校,获得荣誉,立下功绩,最多只能够获得一定定额的“平税田”额度,并非是直接发田,而是设下额度。
    原本是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并按照田地等级来征收税赋。
    平税田还是要交税,只是定额内的平税田,只要缴纳田税和助役钱就行,不要缴纳因为超过上限而需要多缴纳的田税。
    比如一个人拥有的田地超过了五十亩,达到了六十亩,那么他原本要缴纳的田税会多出一些,这就是惩罚。
    但是他如果是县中的小吏,那么拥有十亩的平税田额度,他拥有六十亩地,也不需要缴纳多余的田税,不过当再超过,还是要缴纳多余税收。
    而且当他去官之后,平税田的额度将会同时消失。
    不将田地处理掉,那么也要缴纳相应的税收。
    这一项土地的改革,也是考虑到实际的国情。
    毕竟现在还是农耕为主的社会,若是支持者都没有办法享受到好的待遇,又有谁会支持。
    难道靠着空口白牙,让支持者饿着肚子,过着清贫的生活来支持?
    反抗暴政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继续挨饿受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