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古代当名士_分节阅读_43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考前背师兄的文章自是不值得提倡,不过也多亏当年那些仿写和背诵,他能完全抓住小师兄的文风、神髓,写出的文章足可乱真。拿他本人写的现代文翻译成古文,那就更容易了。
    不过之前上传文章时只要手在袖子里点点戳戳就能输入,并不显眼,所以白天也能干;翻译这些白话小论文却是不能叫人看见的,只能晚上下班后点灯熬夜地抄写。叵耐那竹炭灯泡还不大争气,用得久了容易发黑,有时还会烧断灯丝,他还得去点煤油灯,就着一室甜腻的煤油味和黑烟抄写。
    幸而他从这趟从榆林转回来时,找到了西安东面的商州大蛇沟白钨矿,如今正在开采,将来总有能用上钨丝灯泡的一天。
    有小师兄送来的这箱稿子,肯定不用愁晋江币不够使了!
    他每天看看自己后台上传的稿件数量,就能激起无穷的动力和激情,将那满满一箱白话文稿改写成字字珠玑的古文。
    改得十分顺利,品读着也全然是桓凌的风格,唯一一点问题就是古文简洁,翻译过来之后比原先薄了得有一半儿以上。而桓凌给他寄来这么沉的一箱书稿,他这里从周王夫妇到府中官员、普通学子都盯着呢,边关那边见着的人只怕也有不少记在心上,等着买回去看的……
    他可怎么把这厚度补上呢?
    宋时对着桌上拼得整整齐齐的,一薄一厚的两摞文稿,微微垂眸,思索起了注水的技术——当年他在书店买的那些精装本,是怎么把二三百页的平装本增厚到跟词典似的来着?
    首先字体要大,行间距、段间距要拉开,页边多留点空,页边和段与段之间印点花边,还要多加插图……
    对了!注释!
    用馆阁体大字印“桓凌”的文章,用他自己的行楷字体写批注,甚至可以随意加些读后感,他对小师兄的思念之情。读者看到印出来的书里有两套字体,有他的点评,自然而然也就会认定原文是桓凌写的,不会想到所谓的原稿也是他加工出来的。
    这不是想怎么水就怎么水了?
    只要整体字多,就能掩饰过原稿的字数问题。反正没人见过桓凌的手书,他就说原稿因是在草原上写就的,条件不好,不能像在家伏案写字那样写出精细的蝇头小楷,谁能拿出证据说不是?
    外头再包上个厚厚的硬纸书壳,四角包个锌或锡的护角,又能把书加厚个几毫米,从厚度和分量上都注水注得无懈可击。
    宋时振作精神,拿出一张大稿纸,忖度着如何设计页面。
    他印过大会讲义、编过报纸、写过版书,如今虽然把主编的位置交给府学校教授,但眼力和实力都在,很快便设计出内页版式:就照着精装版古诗文选的格式,文前多夹几页前言、目录、序文,大字印原文,在文中插上苏州码子标示注角,文后以小字长长地写几段批注。段段空行,章章换页,夹以插图——
    这个他自己就能画,草原上那些动物他差不多都在动物园和动物世界、农业频道看过,大体都还记得什么样。再说他们文人画儿讲究的是重神不重形,画匠才画得那么精细呢,他在屋里憋出来的插图足够用了。
    他夜以继日地熬了几宿,以毛笔写出近似油印的字体,更亲手调膘胶、订脊线,叫人打造假金护角,订好一摞精装版《北行录——佥都御史桓凌著·宋时注》,交给府县学一众教授、教谕等人付梓。
    不用油印,用石版印。
    这套书的版式都是布局好的,宽度和行着距差一点就要影响整个版面,连字带图都要印得一丝不错。
    几位汉中经济报的编辑应声领命,接过那摞书,恭送走大人,围坐着先看了个过瘾。
    他们早盼着看桓凌的文稿久矣,如今终于拿到手,还叫他整理成这么精致贵气的样书,怎么让人忍得住不看?众人洗手剔甲,手上水珠擦得干干有,先把书轻轻翻看一遍,才心满意足地叫了刻版技术最好的学生和画匠来刻印。
    好文章,不负他们这些日子的等候!
    不光桓大人的文章好,宋大人也写了好用心的注释,文字清通、内容细致,几乎比桓大人的原书还要长了。若非胸中一片相思难抑,如何写得出这满纸深情?昔日王戎曾言“太上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他们正是情之所钟的才子名士,观这文章,哪得不为两位大人心痛眼酸?
    先替大人伤心一场,赶快找学生来刻印成书,好叫大人送与亲朋共赏。
    宋大人自己都没伤心,还在书房安安稳稳地研究草原水土保持和提高当地经济的问题,外头一群师生却把他这本地理志当情书集,连抄带印地传遍了半个汉中。
    第270章
    宋时亲手做的那本书排版复杂,还夹着图画,雕版出来的慢,但只有文字的盗版出得飞快,在教官、学生间传抄了一阵后,便女校的老师把抄版带回了周王府。
    桓王妃早惦着兄长在边关的情形,奈何他给自己的家书只有薄薄一纸,给宋时的倒多,却又他密密藏着,竟是等到如今才看见盗版。
    盗版还是教官和学生们在雕版时抄来的,不能立刻送来全本,只能等人一篇篇地传抄过来。可她兄长文中写得草原风光壮阔恢宏,草原动物鲜活欲生,草原部族的生活也颇有异域野趣,其间穿插着与他文风相近又略有异同的点评,两下对比着看更添趣味,叫人忍不住就想看到后文。
    她看着手头薄薄的稿子,轻叹一声,吩咐内侍:“晚上请殿下来我殿中用膳,转告殿下,我这里得了一份兄长在边关写的手稿,还有宋三哥做的注释。”
    晚间周王早早回到后殿,便看到王妃正捧着装订好的一本册子翻阅。他扫到翻开的页面上写有“丰州”二字,正是女真旧城,便知道这本册子的来历,含笑说道:“我早想为你要来这书稿,刻版的教官已许诺了印出书来先送给我一套,不料元娘你倒先我一步了。”
    元娘笑道:“能得王爷惦念,元娘已是不胜欣喜。咱们且先看这些,或许我这边的手抄稿还未凑齐,王爷便已为我寻得全本了。”
    周王想着司马长史和他说过的印刷进度,有些遗憾地答道:“那本书是用石版印法,比刻蜡版还快,听说一天便能刻出数十页。唯其中还夹着舅兄画一些地形地势、当地人物、禽鸟走兽图,刻印图版还要花些工夫,总得再花个十几天。”
    宋亲家手抄的原稿,他定肯不舍得给人,他们还得等那雕好的版印制出来,集结成册,只怕还要再拖上些日子。
    不过这些手抄文稿已经相当吸引人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