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古代当名士_分节阅读_246
不过这曲调甚是动人,曲中所唱的田原胜景恰似对应着眼前田家耕作的景致,宋大人咬字又是官话的字音,听着十分顺耳,伴着这曲子赶路,仿佛走得也快了些。
曲声未尽,车中传出一阵连续不断的击掌声,外头的士兵听着,忽然想起这是福建传来的击掌礼,便也随着那声音击掌。远处听不见歌声的也能听见掌声,见车子左右的人都鼓掌,不问缘故,也先跟着鼓了几下。
宋时头一次搞个人演唱会就大获好评,心中悄悄得意,又要保持低调的形象,按着桓凌的手说:“我随便唱首歌而已,鼓掌做什么,弄得外头跟随的士兵都跟着鼓起来了。”
不过提前鼓励这么一下也不错,往后他就要把这里建成希望的田野了!就像歌里唱的,一片冬麦、一片高梁,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
眼下这里只有冬麦、高梁,还不到水稻插秧的时节,要到四月底五月初才能见到水田里一片绿油油的秧苗。
他来之前看过汉中府志,知道全府上下都有水稻产区,特别是府治东部、汉水下游那两个县:汉水南岸的西乡盆地是本府水稻的主要产区;进汉中府辖区之后江边第一座县城所在的洋县,则特产一种专作贡品的黑稻,还有寸米、香米等珍品,还要想法子推广种植,将其栽培成汉中府的特色产品。
只恨他到汉中到的晚了些,今年已经不及育秧了,错过了提高水稻产量的第一步——
原先在福建时,水稻一年两季,每年二月中旬时候他就要着手安排农科、医药、艺术三下乡活动,引导百姓在暖房里培育早稻秧苗。早育秧、插秧,秧苗就更粗状、易成活,水稻在田里的发育时间长,一穗中结的子实更饱满,也能提前收获,避开淫雨。
而汉中地处西北,虽处在温润的盆地中,一年也只能产一季稻,育秧最好的时机应该在三月中旬左右,赶在农历四月中下旬栽种。如今已经过了温室培育秧苗的时机,来不及推广两段式育秧法,只好以后再靠水利、肥料弥补……
他看着窗外满眼青葱,道旁不时掠过的水塘、浅渠,脑海中细细回忆着早年在广西背下的农业、水利文献,考虑该从哪方面入手改善本地农业生产,或是需要再下些什么新论文。
桓凌虽不知他在想什么,但见他这么用心的样子,便不忍打搅,只在一旁静静看着,体味着难得的独处时光。
直行到洋县附近,远处一片宽广奔流的河面映入车窗,他才拍了拍宋时,将他从沉思中唤醒,指着那片水面道:“那就是汉水。”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刚来到汉中时,他对着这条汉水,便想到了《诗经》中的《汉广》一篇。
他在汉中,宋时在京城,分明也和作这首《汉广》的男子一般只能遥思佳人,不得相见。却不料前些日子有消息从京里周王府传来,他才知道宋时竟不做翰林编修,改到这汉中来做了知府。
汉水男子心中所思的游女不可求,可他以为不知多少年后才能再见的意中人却渡过比汉水更长远的路来寻他了。
第149章
汉水码头旁,早已备下了一条大船。
他们是自东向西、逆水而行,走水路比陆路稍微慢一些,但行船比行车更平稳舒服,官船上地方也大,足够装得下他们这些人马和几车行李。只那几辆大车不宜上船,反正也是租的车,就直接给了银子,打发车行的人回京去了。
船上能看的无非是两岸风光。宋时在南边儿替他爹当了两年师爷,乘船比乘车还多,早已经过了看看江景就能兴奋的年纪。是以登上船之后第一件事倒不是赏景,而是翻出笔墨给布、按二使司的上官写禀帖,给本衙中人写到任红告示、到任牌,叫他们带车马轿在城外驿站迎接。
还有周王——虽然周王不算他正经上司,但既住在汉中,也得写份禀帖上去。
他是个考中三元及第,海内有名的才子,偶像包袱很重的,写禀启都得写得文彩灼灼,给每位大人的措辞还都得各有不同。若然千人一面,怕那些前辈进士们笑话他。
好在他从到广西起就替他爹写这种文书,经验丰富:开头定要用一个“新选陕西省汉中府知府宋时谨禀”,收尾大抵写个“卑职谨择于本月谋日到任,先期具禀”,中间无非先谦虚一句自己是“庸材”“迂疏”之辈,愧于“叨荷重任”“猥厕朝列”,然后愿如“青萝托于乔木般”仰祈止官拂照,托于庇护之下……
都是套路,写多了就手熟了。
桓凌本想帮他写几篇,却被他拂了开去:“这些都是没用的东西,别浪费你的时间,有空多写几篇论文吧。到任后我要办学校、工厂,搞工业化大生产,还仗着你帮忙呢。”
搞起工业化来,不知还有多少资料待学习,后台的晋江币永远都不嫌多啊。
桓凌笑道:“我知道你那些论文是做大事时用得到的,前些日子也搜罗了些可用的东西,你忙完这些也可替我审审。”
他岂不知道晋江网上就是吃喝玩乐的小文章容易过稿,是以这些天随着周王出行,特地请周王讲了讲宫中饮食用度、日常消闲娱乐等项,整理成了小品文。只是他对后世文章的写文还不大熟练,还要宋时再帮着添改几分才行。
两人就关在舱里写文章,早晚出舱透气,看看江上景致。一晃两三天过去,船早行到府城外。
汉江离府城有四十余里,他的车子已经退了,便先遣人拿着禀帖、到任告示、到任牌进城,叫府中佐贰官带着印信、钥匙,并领衙差、驾车马来接他。
一般外官到任也不能直接进城,都得属官带着车轿来主请,才有为官的威仪。他本该先住进城隍庙里,斋戒三天后好拜诣城隍,无奈码头边上没有城隍庙,他便改住驿站,等同知、通判、经历送来官印,挑好入城的吉期,赶在朝廷给的赴任限期前驶向府城。
城外自有属官来迎接,不过他数着人数,却觉得这回来迎接他的人好像多了些。他虽是个正印知府,到任时该有汉中府同知、通判、经历、南郑县令、县尉等人迎接,可这回来接他的却多了一位红衣的五品官员——
恐怕是他沾了桓小师兄的光,有周王府的长史来迎接他了?
他撂下车帘,朝桓凌眨了眨眼,含笑说道:“这是周王殿下派来亲迎你的?看来属下是沾了我们佥宪大人的光了。”
桓凌轻笑一声:“也不全对。”
怎么回事?宋时就不爱听这卖关子的,抬手戳了他几下,逼他说实话。桓凌便也不瞒他,趁着马车还未停下,凑在他耳边低低问道:“周王殿下平素常叫我舅兄,他又常羡慕咱们夫妻情深,时官儿猜猜他叫你什么?”
曲声未尽,车中传出一阵连续不断的击掌声,外头的士兵听着,忽然想起这是福建传来的击掌礼,便也随着那声音击掌。远处听不见歌声的也能听见掌声,见车子左右的人都鼓掌,不问缘故,也先跟着鼓了几下。
宋时头一次搞个人演唱会就大获好评,心中悄悄得意,又要保持低调的形象,按着桓凌的手说:“我随便唱首歌而已,鼓掌做什么,弄得外头跟随的士兵都跟着鼓起来了。”
不过提前鼓励这么一下也不错,往后他就要把这里建成希望的田野了!就像歌里唱的,一片冬麦、一片高梁,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
眼下这里只有冬麦、高梁,还不到水稻插秧的时节,要到四月底五月初才能见到水田里一片绿油油的秧苗。
他来之前看过汉中府志,知道全府上下都有水稻产区,特别是府治东部、汉水下游那两个县:汉水南岸的西乡盆地是本府水稻的主要产区;进汉中府辖区之后江边第一座县城所在的洋县,则特产一种专作贡品的黑稻,还有寸米、香米等珍品,还要想法子推广种植,将其栽培成汉中府的特色产品。
只恨他到汉中到的晚了些,今年已经不及育秧了,错过了提高水稻产量的第一步——
原先在福建时,水稻一年两季,每年二月中旬时候他就要着手安排农科、医药、艺术三下乡活动,引导百姓在暖房里培育早稻秧苗。早育秧、插秧,秧苗就更粗状、易成活,水稻在田里的发育时间长,一穗中结的子实更饱满,也能提前收获,避开淫雨。
而汉中地处西北,虽处在温润的盆地中,一年也只能产一季稻,育秧最好的时机应该在三月中旬左右,赶在农历四月中下旬栽种。如今已经过了温室培育秧苗的时机,来不及推广两段式育秧法,只好以后再靠水利、肥料弥补……
他看着窗外满眼青葱,道旁不时掠过的水塘、浅渠,脑海中细细回忆着早年在广西背下的农业、水利文献,考虑该从哪方面入手改善本地农业生产,或是需要再下些什么新论文。
桓凌虽不知他在想什么,但见他这么用心的样子,便不忍打搅,只在一旁静静看着,体味着难得的独处时光。
直行到洋县附近,远处一片宽广奔流的河面映入车窗,他才拍了拍宋时,将他从沉思中唤醒,指着那片水面道:“那就是汉水。”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刚来到汉中时,他对着这条汉水,便想到了《诗经》中的《汉广》一篇。
他在汉中,宋时在京城,分明也和作这首《汉广》的男子一般只能遥思佳人,不得相见。却不料前些日子有消息从京里周王府传来,他才知道宋时竟不做翰林编修,改到这汉中来做了知府。
汉水男子心中所思的游女不可求,可他以为不知多少年后才能再见的意中人却渡过比汉水更长远的路来寻他了。
第149章
汉水码头旁,早已备下了一条大船。
他们是自东向西、逆水而行,走水路比陆路稍微慢一些,但行船比行车更平稳舒服,官船上地方也大,足够装得下他们这些人马和几车行李。只那几辆大车不宜上船,反正也是租的车,就直接给了银子,打发车行的人回京去了。
船上能看的无非是两岸风光。宋时在南边儿替他爹当了两年师爷,乘船比乘车还多,早已经过了看看江景就能兴奋的年纪。是以登上船之后第一件事倒不是赏景,而是翻出笔墨给布、按二使司的上官写禀帖,给本衙中人写到任红告示、到任牌,叫他们带车马轿在城外驿站迎接。
还有周王——虽然周王不算他正经上司,但既住在汉中,也得写份禀帖上去。
他是个考中三元及第,海内有名的才子,偶像包袱很重的,写禀启都得写得文彩灼灼,给每位大人的措辞还都得各有不同。若然千人一面,怕那些前辈进士们笑话他。
好在他从到广西起就替他爹写这种文书,经验丰富:开头定要用一个“新选陕西省汉中府知府宋时谨禀”,收尾大抵写个“卑职谨择于本月谋日到任,先期具禀”,中间无非先谦虚一句自己是“庸材”“迂疏”之辈,愧于“叨荷重任”“猥厕朝列”,然后愿如“青萝托于乔木般”仰祈止官拂照,托于庇护之下……
都是套路,写多了就手熟了。
桓凌本想帮他写几篇,却被他拂了开去:“这些都是没用的东西,别浪费你的时间,有空多写几篇论文吧。到任后我要办学校、工厂,搞工业化大生产,还仗着你帮忙呢。”
搞起工业化来,不知还有多少资料待学习,后台的晋江币永远都不嫌多啊。
桓凌笑道:“我知道你那些论文是做大事时用得到的,前些日子也搜罗了些可用的东西,你忙完这些也可替我审审。”
他岂不知道晋江网上就是吃喝玩乐的小文章容易过稿,是以这些天随着周王出行,特地请周王讲了讲宫中饮食用度、日常消闲娱乐等项,整理成了小品文。只是他对后世文章的写文还不大熟练,还要宋时再帮着添改几分才行。
两人就关在舱里写文章,早晚出舱透气,看看江上景致。一晃两三天过去,船早行到府城外。
汉江离府城有四十余里,他的车子已经退了,便先遣人拿着禀帖、到任告示、到任牌进城,叫府中佐贰官带着印信、钥匙,并领衙差、驾车马来接他。
一般外官到任也不能直接进城,都得属官带着车轿来主请,才有为官的威仪。他本该先住进城隍庙里,斋戒三天后好拜诣城隍,无奈码头边上没有城隍庙,他便改住驿站,等同知、通判、经历送来官印,挑好入城的吉期,赶在朝廷给的赴任限期前驶向府城。
城外自有属官来迎接,不过他数着人数,却觉得这回来迎接他的人好像多了些。他虽是个正印知府,到任时该有汉中府同知、通判、经历、南郑县令、县尉等人迎接,可这回来接他的却多了一位红衣的五品官员——
恐怕是他沾了桓小师兄的光,有周王府的长史来迎接他了?
他撂下车帘,朝桓凌眨了眨眼,含笑说道:“这是周王殿下派来亲迎你的?看来属下是沾了我们佥宪大人的光了。”
桓凌轻笑一声:“也不全对。”
怎么回事?宋时就不爱听这卖关子的,抬手戳了他几下,逼他说实话。桓凌便也不瞒他,趁着马车还未停下,凑在他耳边低低问道:“周王殿下平素常叫我舅兄,他又常羡慕咱们夫妻情深,时官儿猜猜他叫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