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缨问鼎_分节阅读_120
阳曲距离九原非常近,一旦匈奴起事,首先便要殃及。这着实是个贴心的安排。段钦感激行礼:“多谢主公!我会派人,尽快接他们到潞城定居。”
“剩下,便是要寻些可用之人。”
太守府经历两次大变,郡官死伤无数,也是缺人缺的厉害。段钦自然明白此事的严重性,然而看到梁峰气定神闲的表情,不由好奇问道:“主公可是有了人选?”
“倒是有个地方,可以一试。”
※
崔亮这几日天天窝在家中。之前潞城数次大变,害怕受乱兵牵连,崔府便门户紧闭,不与外界接触。怎么说也有崔大儒这杆大旗在,就算乱起,贼人也轻易不敢犯上门来。不过府中消息还算灵通,从江太守被杀,严太守上任,再到严太守被杀,梁子熙坐镇郡府。一样样,崔亮听在耳中。
直到东赢公归来,宣布梁丰为新任上党太守。这场大乱似乎才算告一段落。不过崔亮还是觉得有些缺乏真实感。谁能想到,去年还与自己相谈甚欢的病弱郎君,如今却变成了一郡太守?
他可是连中正考评都未参加的人啊!
心中又是惶恐又是艳羡,因此就算是崔府开了大门,他也着实没兴趣闲逛了。然而未曾想到,自己没有出门,有人却找上了门来。
当见到那张淡绿色的名刺时,他分毫不敢耽搁,赶忙迎出了门来。
“崔兄别来无恙?”梁峰并未穿官服,也没带仪仗,而是一副燕居打扮,轻车简架,登门拜访。
“梁……梁府君!”崔亮简直被吓晕了头,磕巴了两声,方才叫出正确称呼,“不知府君登门,未曾远迎,实在失礼……”
梁峰止住对方紧张的道歉,微微笑道:“是我来的唐突。前些日子一直忙于政事,如今方才得空,便到府上拜会崔老先生。”
“啊!大父这两日正好有了些精神,我这就着人通禀!”崔亮赶忙道。
梁峰皱了皱眉:“崔老先生可是有恙?”
“只是入夏后有些不适,并无大碍……”
“我府中有一位姜医生医术了得,回头请他来为崔老先生看看吧。”梁峰道。
没想到太守还会为祖父延请医者,崔亮又是激动,又是感念,连连诚谢。随意应酬了几句,梁峰便跟着对方,向偏宅的卧房走去。
这里可不是会见客人的地方,然而梁峰毫不介怀,迈步进了房间。只见那位身材佝偻的老者斜倚在隐几之上,依旧神情疲惫,身形枯瘦,唯有一双浑浊双目,有那么点神采。在他身边,还跪坐着一个男子,年龄大约三旬上下,样貌和崔亮有几分相似,不知是兄长还是族亲。
见梁府走进了房间,老者也不起身,只是微微躬身道:“老朽体弱,多有失礼。还望府君见谅。”
梁峰赶忙上前一步,还礼道:“是小子来的唐突,扰了崔老先生静养。”
他的举动,丝毫没有上位者的倨傲,反而比之前相见时,还要有礼几分。老者扯出个皱巴巴的微笑:“府君无需多礼。请上座。”
待梁峰坐定之后,崔大儒便指了指身旁的那个男子:“这是我家孙儿,名稷,字公乔。每日侍候我读书。”
崔稷从容行礼道:“公乔见过梁府君。”
上次来的时候,你身边可没人伺候啊。梁峰也不点破,还礼之后便笑着说道:“之前在老先生处受益良多,所赠之书,更是令小子茅塞顿开。今日特来,赴那一年之约。”
第123章 各居其位
此刻, 距离梁峰上次登门, 还不足一年。彼时, 身为大儒的崔游要折节收梁峰的幼子入门。而现在,梁峰已经贵为太守,却特地登门, 来赴当初的约定。这一进一退,只能感叹世事无常。
老者缓缓颔首:“能得府君青睐,实乃老朽之幸。小公子随时可入崔府进学,由我这孙儿,一手传授学业。”
梁峰却微微一笑:“小儿的学业, 尚是其次。我却有个不情之请, 不知能否邀良材数名, 入太守府讲学。”
“讲学?”老者咀嚼了一下这个词,反问道, “敢问是何学?”
“并非高深学问, 不过开蒙知书。大乱不止, 多有遗孤, 抑或将士子弟。我想建一学堂,择其优者入学。识文断句,传授数算。让他们知晓事理,不至荒没于野。”梁峰笑着解释道。
这话,立刻让崔稷皱起了眉峰。专门在太守府内建学堂,请名师教导遗孤和兵家子?这哪是荒不荒于野的问题,分明是要培养自己的力量,让其麾下多出一批忠心耿耿的帮手啊!就算怎样的天才,也要三五年方能勘用。谁会费力不讨好,在太守府建这样的学堂?而且这种学堂,又置士族和寒门与何处?!
然而老者听完这话,只是唔了一声:“国有太学,郡有庠序。敢问府君,这个蒙学又当如何自处?”
太学乃是国家级的最高学府,庠序则是各郡县自己置办的地方学校。这两者,才是为国家提供人才的正规机构。在两者之外再办一学,还是教授蒙学,未免有名不正,言不顺之嫌。
“千里之马可献国君,百里之马可战沙场,然亦有驴骡,为百姓用之。才分大小,自当各有其用。故子曰:‘有教无类’。”梁峰话锋一转,“况且蒙学兴,又何愁庠序不盛呢?”
这下崔稷算是听明白了。这个所谓的蒙学,可谓一举数的。既让人看到新太守对人才的重视,把“唯才是用”四字,落在了根骨里;又厚赏了为自己服务的将士官僚,给他们的子孙提供进学的捷径;更掌握了民心,为自己培养了大批忠心耿耿的可用之人。
若是长此以往,又何惧寒门不纷纷投效,手下人才辈出呢?只是一个简单至极的学馆,便最大程度的为自己招揽了合适的人才,尽可能摆脱了士族的遏制。不得不说,心思敏锐至极!
而这样一个计划,也就成为了崔府必须面对的选择。是投效这位新任府君,为其打造学馆;还是站在自身利益角度,拒不从命,让府君选他人代劳?
崔稷只觉心都砰砰跳了起来。他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聪颖有为,魄力十足之人,要投他吗?
崔稷一时无法做出决断,他身前的老者却轻笑一声:“去岁府君尚说,不敢妄论圣人之言。今日相见,却已经想开馆授书。岂不出尔反尔?”
去年正是这位崔大儒,点醒梁峰不能随意雕版刻印东西,否则会触动统治阶级的命脉。而今年,当上了太守之后,他便要打破这种知识垄断,把学识传给那些贫寒卑贱之人。这样的改变,岂不自己打了自己的脸?
梁峰却摇了摇头:“小子不才,只是在其位,谋其政罢了。”
《论语·泰伯》有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改动了区区两字,答了出来。然而坦荡之情,足让人为之心折。老者并未评断,只是缓缓颔首:“如此一来,小公子便要留在太守府进学了。”
他甚至都没用问句。
梁峰一笑:“自当如此。”
这也是梁峰的目的之一。他当然要让梁荣上学,但是不是小小年纪,就被另一个家族作为人脉握在手中。而是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自由自在的成长。
同一件事情,两次交谈,所言截然相反。当初是崔氏想用梁荣来加深他们之间的关系,施恩之余,也有种置身事外的试探。而如今,则变成了梁峰需要他们来做出决断,要么投效,要么放弃。这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转换,同样也是心境的改变。
这样的话,本该是一种冒犯。然而老者伸手点了点身边的崔稷:“此子经史皆通,精熟数算,可堪一用。除此之外,族中还有几个教书的好材料。”
崔稷一惊,看向祖父,然而一瞬便敛起了心中讶然。梁峰则宽袖一展,俯首拜道:“若得公乔等人相助,则此事可成矣!”
看着那俊美青年拜服的身影,崔稷抿了抿嘴唇,深深还礼道:“愿为府君效力!”
短短几句话,便决定了一件大事。在座三人,面上都无太多异色。又闲聊了几句,临走之时,梁峰像是想起了什么,随口道:“对了,还有一事当禀与崔老先生。刘元海前几日已从邺城归来,回到了并州。”
这话说得太过轻巧,崔稷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送走这位新任府君之后,他回到了书房之中。祖父已经闭上了双目,似是疲惫不堪。小心在老者身旁坐下,崔稷低声道:“大父,崔府以后便要投在梁府君麾下了吗?”
这次他们谈论的,并非一人两人,而是“数位”。也就是需要很多可用之人,来填充太守府。崔稷又怎么不知,教学不过是托辞,真正的意义则是入太守府为佐官幕僚。这可跟他们事先商量的并不一样。然而大父答应了下来。这一点,让崔稷极为惊讶。
“便如梁府君所言,才皆有度。”老者淡淡答道,“就如元海,能为治世之良臣,乱世之枭雄。这便是他的度。”
这两句,可是当初月旦评时,许劭评价魏武的言辞。崔稷不由心中一凛:“那梁府君呢?”
“看不透他。”老者睁开了那双浑浊的眸子,望向自家孙儿,“初时,只觉他可堪栋梁。如今再见,已有了王侯气象。区区一年而已。”
崔稷默然。他也是见过梁丰的,当初只是觉得此子聪颖,行事不拘。然而这次再见,对方气势已隐隐压过了自己。这可不是单纯身份变化带来的改变,更多则是一种心胸的成长。就像渐渐找到了方向,开始绽放异彩的瑰宝。
他从没见过这样的人,也从未想过,能找到这样一位可以依靠辅佐的主公。然而自己投效并无大碍,举族相投,却另当别论了。就像前朝的诸葛氏,三兄弟分投三国效力,方才是他们这种大族保命的良方。
见孙子沉默不语,老者又怎会猜不到他在想些什么:“此一时,彼一时。此子心性,值得效命。”
这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点。如果梁丰进门就提到刘元海归来之事,自然能占据主动,也能迅速探知他们的真正想法。毕竟崔游乃是刘渊的授业恩师,只是这重关系,就能让大多数警惕匈奴之人,对他们心生疑窦。
然而对方并没有这么做。相反,先直述了自己的想法,确定了从属关系,方才提及这一点。即没有用这个消息刺探,也没有因此生出猜忌。如此用人不疑的态度,可不是所有上位者都能做到的。而他也清楚的猜到了,自家并没有投靠匈奴的打算。
只是这一件事,心胸、气度、判断力都足堪上上之选。也难怪祖父会毫不犹豫,让崔家投入对方门下。不过自幼受祖父教导,崔稷也算是这代崔氏最有能力之人。只是微一思索,便到:“孩儿懂了。必尽心为府君效力。”
老者并没答话,只是缓缓颔首,闭上了双目。
第二日,崔稷便带领五位崔氏族人和得意门生,来到了太守府。而他本人,则被梁峰任命为主记室,兼任郡掾祭酒一职,为一郡学务之长。与段钦一样,成为了新任府君的左膀右臂。
“剩下,便是要寻些可用之人。”
太守府经历两次大变,郡官死伤无数,也是缺人缺的厉害。段钦自然明白此事的严重性,然而看到梁峰气定神闲的表情,不由好奇问道:“主公可是有了人选?”
“倒是有个地方,可以一试。”
※
崔亮这几日天天窝在家中。之前潞城数次大变,害怕受乱兵牵连,崔府便门户紧闭,不与外界接触。怎么说也有崔大儒这杆大旗在,就算乱起,贼人也轻易不敢犯上门来。不过府中消息还算灵通,从江太守被杀,严太守上任,再到严太守被杀,梁子熙坐镇郡府。一样样,崔亮听在耳中。
直到东赢公归来,宣布梁丰为新任上党太守。这场大乱似乎才算告一段落。不过崔亮还是觉得有些缺乏真实感。谁能想到,去年还与自己相谈甚欢的病弱郎君,如今却变成了一郡太守?
他可是连中正考评都未参加的人啊!
心中又是惶恐又是艳羡,因此就算是崔府开了大门,他也着实没兴趣闲逛了。然而未曾想到,自己没有出门,有人却找上了门来。
当见到那张淡绿色的名刺时,他分毫不敢耽搁,赶忙迎出了门来。
“崔兄别来无恙?”梁峰并未穿官服,也没带仪仗,而是一副燕居打扮,轻车简架,登门拜访。
“梁……梁府君!”崔亮简直被吓晕了头,磕巴了两声,方才叫出正确称呼,“不知府君登门,未曾远迎,实在失礼……”
梁峰止住对方紧张的道歉,微微笑道:“是我来的唐突。前些日子一直忙于政事,如今方才得空,便到府上拜会崔老先生。”
“啊!大父这两日正好有了些精神,我这就着人通禀!”崔亮赶忙道。
梁峰皱了皱眉:“崔老先生可是有恙?”
“只是入夏后有些不适,并无大碍……”
“我府中有一位姜医生医术了得,回头请他来为崔老先生看看吧。”梁峰道。
没想到太守还会为祖父延请医者,崔亮又是激动,又是感念,连连诚谢。随意应酬了几句,梁峰便跟着对方,向偏宅的卧房走去。
这里可不是会见客人的地方,然而梁峰毫不介怀,迈步进了房间。只见那位身材佝偻的老者斜倚在隐几之上,依旧神情疲惫,身形枯瘦,唯有一双浑浊双目,有那么点神采。在他身边,还跪坐着一个男子,年龄大约三旬上下,样貌和崔亮有几分相似,不知是兄长还是族亲。
见梁府走进了房间,老者也不起身,只是微微躬身道:“老朽体弱,多有失礼。还望府君见谅。”
梁峰赶忙上前一步,还礼道:“是小子来的唐突,扰了崔老先生静养。”
他的举动,丝毫没有上位者的倨傲,反而比之前相见时,还要有礼几分。老者扯出个皱巴巴的微笑:“府君无需多礼。请上座。”
待梁峰坐定之后,崔大儒便指了指身旁的那个男子:“这是我家孙儿,名稷,字公乔。每日侍候我读书。”
崔稷从容行礼道:“公乔见过梁府君。”
上次来的时候,你身边可没人伺候啊。梁峰也不点破,还礼之后便笑着说道:“之前在老先生处受益良多,所赠之书,更是令小子茅塞顿开。今日特来,赴那一年之约。”
第123章 各居其位
此刻, 距离梁峰上次登门, 还不足一年。彼时, 身为大儒的崔游要折节收梁峰的幼子入门。而现在,梁峰已经贵为太守,却特地登门, 来赴当初的约定。这一进一退,只能感叹世事无常。
老者缓缓颔首:“能得府君青睐,实乃老朽之幸。小公子随时可入崔府进学,由我这孙儿,一手传授学业。”
梁峰却微微一笑:“小儿的学业, 尚是其次。我却有个不情之请, 不知能否邀良材数名, 入太守府讲学。”
“讲学?”老者咀嚼了一下这个词,反问道, “敢问是何学?”
“并非高深学问, 不过开蒙知书。大乱不止, 多有遗孤, 抑或将士子弟。我想建一学堂,择其优者入学。识文断句,传授数算。让他们知晓事理,不至荒没于野。”梁峰笑着解释道。
这话,立刻让崔稷皱起了眉峰。专门在太守府内建学堂,请名师教导遗孤和兵家子?这哪是荒不荒于野的问题,分明是要培养自己的力量,让其麾下多出一批忠心耿耿的帮手啊!就算怎样的天才,也要三五年方能勘用。谁会费力不讨好,在太守府建这样的学堂?而且这种学堂,又置士族和寒门与何处?!
然而老者听完这话,只是唔了一声:“国有太学,郡有庠序。敢问府君,这个蒙学又当如何自处?”
太学乃是国家级的最高学府,庠序则是各郡县自己置办的地方学校。这两者,才是为国家提供人才的正规机构。在两者之外再办一学,还是教授蒙学,未免有名不正,言不顺之嫌。
“千里之马可献国君,百里之马可战沙场,然亦有驴骡,为百姓用之。才分大小,自当各有其用。故子曰:‘有教无类’。”梁峰话锋一转,“况且蒙学兴,又何愁庠序不盛呢?”
这下崔稷算是听明白了。这个所谓的蒙学,可谓一举数的。既让人看到新太守对人才的重视,把“唯才是用”四字,落在了根骨里;又厚赏了为自己服务的将士官僚,给他们的子孙提供进学的捷径;更掌握了民心,为自己培养了大批忠心耿耿的可用之人。
若是长此以往,又何惧寒门不纷纷投效,手下人才辈出呢?只是一个简单至极的学馆,便最大程度的为自己招揽了合适的人才,尽可能摆脱了士族的遏制。不得不说,心思敏锐至极!
而这样一个计划,也就成为了崔府必须面对的选择。是投效这位新任府君,为其打造学馆;还是站在自身利益角度,拒不从命,让府君选他人代劳?
崔稷只觉心都砰砰跳了起来。他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聪颖有为,魄力十足之人,要投他吗?
崔稷一时无法做出决断,他身前的老者却轻笑一声:“去岁府君尚说,不敢妄论圣人之言。今日相见,却已经想开馆授书。岂不出尔反尔?”
去年正是这位崔大儒,点醒梁峰不能随意雕版刻印东西,否则会触动统治阶级的命脉。而今年,当上了太守之后,他便要打破这种知识垄断,把学识传给那些贫寒卑贱之人。这样的改变,岂不自己打了自己的脸?
梁峰却摇了摇头:“小子不才,只是在其位,谋其政罢了。”
《论语·泰伯》有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改动了区区两字,答了出来。然而坦荡之情,足让人为之心折。老者并未评断,只是缓缓颔首:“如此一来,小公子便要留在太守府进学了。”
他甚至都没用问句。
梁峰一笑:“自当如此。”
这也是梁峰的目的之一。他当然要让梁荣上学,但是不是小小年纪,就被另一个家族作为人脉握在手中。而是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自由自在的成长。
同一件事情,两次交谈,所言截然相反。当初是崔氏想用梁荣来加深他们之间的关系,施恩之余,也有种置身事外的试探。而如今,则变成了梁峰需要他们来做出决断,要么投效,要么放弃。这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转换,同样也是心境的改变。
这样的话,本该是一种冒犯。然而老者伸手点了点身边的崔稷:“此子经史皆通,精熟数算,可堪一用。除此之外,族中还有几个教书的好材料。”
崔稷一惊,看向祖父,然而一瞬便敛起了心中讶然。梁峰则宽袖一展,俯首拜道:“若得公乔等人相助,则此事可成矣!”
看着那俊美青年拜服的身影,崔稷抿了抿嘴唇,深深还礼道:“愿为府君效力!”
短短几句话,便决定了一件大事。在座三人,面上都无太多异色。又闲聊了几句,临走之时,梁峰像是想起了什么,随口道:“对了,还有一事当禀与崔老先生。刘元海前几日已从邺城归来,回到了并州。”
这话说得太过轻巧,崔稷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送走这位新任府君之后,他回到了书房之中。祖父已经闭上了双目,似是疲惫不堪。小心在老者身旁坐下,崔稷低声道:“大父,崔府以后便要投在梁府君麾下了吗?”
这次他们谈论的,并非一人两人,而是“数位”。也就是需要很多可用之人,来填充太守府。崔稷又怎么不知,教学不过是托辞,真正的意义则是入太守府为佐官幕僚。这可跟他们事先商量的并不一样。然而大父答应了下来。这一点,让崔稷极为惊讶。
“便如梁府君所言,才皆有度。”老者淡淡答道,“就如元海,能为治世之良臣,乱世之枭雄。这便是他的度。”
这两句,可是当初月旦评时,许劭评价魏武的言辞。崔稷不由心中一凛:“那梁府君呢?”
“看不透他。”老者睁开了那双浑浊的眸子,望向自家孙儿,“初时,只觉他可堪栋梁。如今再见,已有了王侯气象。区区一年而已。”
崔稷默然。他也是见过梁丰的,当初只是觉得此子聪颖,行事不拘。然而这次再见,对方气势已隐隐压过了自己。这可不是单纯身份变化带来的改变,更多则是一种心胸的成长。就像渐渐找到了方向,开始绽放异彩的瑰宝。
他从没见过这样的人,也从未想过,能找到这样一位可以依靠辅佐的主公。然而自己投效并无大碍,举族相投,却另当别论了。就像前朝的诸葛氏,三兄弟分投三国效力,方才是他们这种大族保命的良方。
见孙子沉默不语,老者又怎会猜不到他在想些什么:“此一时,彼一时。此子心性,值得效命。”
这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点。如果梁丰进门就提到刘元海归来之事,自然能占据主动,也能迅速探知他们的真正想法。毕竟崔游乃是刘渊的授业恩师,只是这重关系,就能让大多数警惕匈奴之人,对他们心生疑窦。
然而对方并没有这么做。相反,先直述了自己的想法,确定了从属关系,方才提及这一点。即没有用这个消息刺探,也没有因此生出猜忌。如此用人不疑的态度,可不是所有上位者都能做到的。而他也清楚的猜到了,自家并没有投靠匈奴的打算。
只是这一件事,心胸、气度、判断力都足堪上上之选。也难怪祖父会毫不犹豫,让崔家投入对方门下。不过自幼受祖父教导,崔稷也算是这代崔氏最有能力之人。只是微一思索,便到:“孩儿懂了。必尽心为府君效力。”
老者并没答话,只是缓缓颔首,闭上了双目。
第二日,崔稷便带领五位崔氏族人和得意门生,来到了太守府。而他本人,则被梁峰任命为主记室,兼任郡掾祭酒一职,为一郡学务之长。与段钦一样,成为了新任府君的左膀右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