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桶 第一百九十二碗 赵颉发现惊天秘密
大宋财神爷许柱国尚书给他的王上带来了好消息,得益新法深入人心和全面贯彻,再加上天公作美,今年的赋税创造了大宋有史以来,或者说中华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达九千七百六十万贯,其中,商业税占七成,农业税只占三成。这个消息让王钰喜不自胜,这不仅仅是意味着北伐有可能提前进行,更透露出一个讯息。大宋,渐渐跳出了靠天吃饭的定律。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是以农为本,农业的兴衰,影响着国运的昌盛。一旦出现灾年,统治者的江山就坐不稳了,没有饭吃的农民除了起来造反,别无选择。而现在,农业税收日渐削减,有了余钱的农民可以将钱用于置地,这种历代统治者都深为忌讳的“土地兼并”,在大宋并没有对朝廷构成任何威胁。因为很多农民都在作坊里劳动,他们的工钱远比种地所得要多。
大量空闲的土地被所谓的“地主”购买,便得土地可以集约化经营,提高了生产效率。而闲散的劳动力,可以大规模的投入到工商业中,带动这个国家的经济繁荣发展。大宋商人的足迹,便布海内外。西到大漠,东出大海,大宋的丝绸,茶叶,瓷器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外国,随之带去的是中原灿烂的文明。
经济文化的繁荣,不代表一个国家就是强国,大宋更需要军事上的空前胜利,来巩固它世界强国的地位。而王钰,这位大宋朝实际上的统治者,已经把目光放到了北方,盯住那个从游牧民族兴起的女真帝国。他甚至已经在盘算,打下金国之后,将如何划分行政区域,他还考虑着,当大宋版图一再增加后,是不是可以提前施行在元朝才建立的“行省制度”,以省来作为大宋最高的地方机构。
在他管治下的大宋权力机构,高速运转着,虽然还没有说破,但人人都在为北伐作着最后的准备。宋朝开国百余年来,一直处于守势,被动的抵抗着外族的入侵。而现在,这种历史即将一去不复返,汉人的兵威,将越过长城,与那些在马背上长大的民族,一决雌雄。让他们知道,我中原王朝,也是有着“尚武”的传统。
王钰经常提醒他的将领们,这天下没有蠢人,永远不要轻视你的敌人。他说得很对,女真人已经察觉到了危险,至少完颜亮和兀术察觉到了。在兀术总揽边境防务之后,积极的准备着抵抗大宋的“军事入侵”。他一面加固城防,整顿军备,一面想尽千方百计提升士气。这十几年与宋朝发生的战争,女真人连连失利,大宋高昂的士气与先进的装备,像恶魔一样吞噬着女真士兵的心。
宋军有百步穿杨的神臂弓,有震天动地的金轮炮,还有优良的铠甲,锋利的长枪。这一切都不是金兵所以比拟的。科技与生产力的落后,只能靠女真族的勇悍之风来弥补。兀术在这个时候,提出了一个概念,本该在王钰那个时代才流行的概念,“夫济大事,当以人为本,征伐亦不在此之外。”
他是告诉他的士兵们,战争终究还是以人为本的,武器装备并不是决定战争的重要因素。这个说法,很先进,先进到王钰收到消息时,都不得不佩服兀术不愧是一代名将。史书上的岳飞大破拐子马,与黄天荡水战,掩盖了这位女真将领的威风,让后人不知道,其实他是一位杰出的将领。
赵广的病,在寒冬之际,越发沉重了。据摄政王府的讲,老王爷数度昏迷,驻守在王府的御医不敢怠慢,每天都会将他的病情呈报到两宫皇太后以及相父摄政王那里。御生已经断言,老王爷撑不过春节了。
此时,一个问题出现了,当赵广归天以后,他空缺出来的摄政王位,会是谁来继任?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这个人肯定会是赵家的人。在现在这个局势下,朝廷一定要有一面赵家的旗帜。
蔡太后召见了王钰,有意无意的透露出她在关心着摄政王位继任者的消息。王钰借故推脱,不肯表态,因为他知道赵广极力推荐福王赵颉出任摄政王。而赵颉这个人,恰恰是王钰最不希望看到的。不过,他也不得不承认,除了赵颉,实在是不找出一个能够平息方方面面议论的人选。所以,他祭出了“拖”字诀,拖到赵广去世之后再说。只要赵广没有当着所有人的面,从口里说出来他举荐赵颉,这件事情就还有转圜的余地。而赵广,似乎已经不太可能再站出来说话了。
腊月二十,离过年不久了。汴京城已经下起了雪,当从梦乡中醒过来的百姓们打开门窗,看见的是千树万树银花开,天地之际,白茫茫一片。瑞雪兆丰年,明年又将是一个丰收年份。
几匹快马飞速的驰过大街,马蹄践踏,雪花飞射,转眼已经奔出了城门。马背上,坐着踌躇满志的赵颉,他已经预感到,他的机会要来了。只要能登上摄政王的宝座,这就将会是一个赵氏复兴的讯号。
今天,他出头组建的“登云诗社”,在京城南郊的韶华山有一场诗会。文人墨客们历来对洁白的雪花情有独钟,留下了千万篇歌咏瑞雪的诗词。赵颉很庆幸,王钰对他组建诗社,不但没有起疑,反而认为这是他“不务正业”的标志。这个篡权者,大概还在偷笑,认为我赵颉自命风流,侍才傲物,无心于朝政。
“王爷到了。”有人高声叫着。
这一处规模并不大的寺庙,徽宗皇帝崇信道教,自号“道君皇帝”,佛教在这个时代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与他父皇不同的是,赵颉崇信佛教,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为自己的座右铭。这座小庙,就是他出资兴建的。
赵颉翻身下马,伸双手伸到嘴前呵着暖气,喷出团团白雾。闻风而来的诗友们与他见着礼,这些人都是京城的才俊之士,又都是当代有名的文人,时常与赵颉诗词唱和,登云诗社,一时传为佳话。
“诸位,今日天降大雪,本王召集诗友前来,饮酒作乐,以诗词助雅兴。今日,大家可要不醉无归才是。”赵颉本就生得俊俏,皮肤如妇人般白皙,在这雪景的映照之下,居然丝毫不逊色,更显得玉树临风。
“王爷,在下新作乐府词三篇,趁着今天的机会,还要请王爷斧正。”说话这人,在当代名气极大,姓陈名师叙,字观正,号敬斋。在一代文豪苏东坡去世之后,而陆游,李清照尚未形成气候之前,这位陈师叙已经是大宋文坛的领袖。朝中许多权贵,都是他的仰慕者,对他的诗词推崇备至,就连王钰也听过他的名号,几次召他入朝,他都以“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加以拒绝。王钰只能一笑置之,也没拿他怎么样。
“观正兄,你这是挤兑小王啊,世人谁不知道你陈观正才高八斗,就连三尺孩童也能背诵你的佳作,何来斧正一说,惭愧惭愧。”赵颉一边说笑着,一边与其他人打着招呼。看来他这登云诗社规模还不小,今日参加诗会的人,约有三十余位,全是一时俊杰,文坛才子。
这一群人客套已毕,便向寺庙旁的那一处小宅院行走。这里是赵颉平日参禅理佛之地,今日特地收拾了一番,不过屋里的景象倒让人怀疑,这赵颉到底是不是佛教信徒。他居然在佛像之前的厅里,摆上了几桌酒席。熊熊的炉火上,正烤着鹿肉,旁边的热水铜盆里,还温着上好的佳酿。难道他不知道佛教严禁生杀食荤的么?
很显然,他的诗友们也被这场景给震住了,他们虽然不是佛教信徒,可也知道佛教的清规戒律,看到酒肉摆在面前,众人面面相觑,又不好明说。
“来来来,诸位请入座,天寒地冻,咱们将门掩上,喝酒吃肉,岂不快活?”赵颉大声笑着,豪气干云。众人入座之后,陈观正首先提出了疑问:“王爷,佛教严禁杀生,您这是……”
赵颉笑而不语,提出热酒,替他满上一杯,而后才笑道:“观正兄,佛祖以慈悲之心,普渡众生。何谓慈悲?大爱也。何谓大爱?包容也。佛祖以大爱包容之心,誓言普渡世人,求的是思想上的升华和境界,而非一些形式上的虚礼。佛教传入中土,可笑世人学得了皮毛,而不理解其真谛,难道诸君不闻,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么?”
一席妙语连珠,尽解众人心结,一时欢笑声不绝于耳。赵颉殷勤把盏,替众人倒酒,这些名士们时不时嘣出神来之句,大多都是借物言志,表达自己渴望知遇的心愿。这些人虽然是名士,但名士虽然有才,却并不一定能取得功名,更何况,朝廷削减文进士的名额,在坐的人,就有很多是今科落第之士。
赵颉听了半晌,笑道:“诸君俱是有大才之人,何必如此烦恼?今科不中,三年之后再考便是,王上如今广开言路,求贤若渴,但有真才实学,朝廷必不使其埋没。”
“哼,王爷倒是好胸怀,王上有意削减文进士名额,考中的难度大大增加。我等十年寒窗,只怕等到白头,还是一介布衣啊。”有人似乎酒醉了,开始发起了牢骚。
“不错,诸位想必不知道吧?王上是太学出身,他没有经历过科举,所以不知道这其中的艰辛。所谓站着说话不腰疼,饱汉不知饿汉饥啊。”说话这人怕是已经五十多岁了,还没有考中进士,可想其心中有多么的郁闷。
赵颉适时的阻止了诗友们的牢骚:“诸位,跑题了。咱们只淡风月,莫说国事。”
众人听他如此言道,只得收起满腹牢骚,闷头喝酒。陈师叙与赵颉碰了碰杯,小声问道:“王爷,在下听到坊间传言,太叔公摄政王病重在床,怕是不久于人世,有这事么?”他虽然说得极小声,但旁边的人还是听到了,多道目光同时射向赵颉,等候着他的回答。
赵颉低头不语,好一阵,才点头道:“不错,叔公他老人家,怕是撑不过开春了。”
“唉,老王爷英名一世,当真是位贤王,他若有个不测,国家损一栋梁,可惜。”陈师叙哀叹道。
这时,有多嘴的人插话了:“王爷,您说要是太叔公摄政王去世,那这空缺出来的王位,由何人继任?王上会不会撤消一个摄政王?”
还没等赵颉回答,已经有人抢道:“他没有那么大的胆子,撤消一位摄政王,就等于是篡位,他就不怕千夫所……”
“少游兄!说过头了,朝政大事,又岂我等能够随便议论的?”陈师叙喝道。
赵颉看了刚才发表议论那人一眼,轻咳一声,似乎不知如何回答。前思后想,作难道:“这,小王虽是先帝手足,天子皇叔,其实对朝政上的事,也不太知情,想必王上自有安排吧。”
众人一听,倒在心里替他打抱不平了。好歹也是堂堂亲王,竟至如此地步,王上未免太专权了,连摄政王的继任问题,也要由他安排。这天下,怎么说也是赵氏的吧?众人,都对这位慷慨乐施,才学过人的王爷寄予深深的同情。
或许是不忍看赵颉这般的模样,陈师叙赶紧岔开话题:“哎,王爷,咱们诗社成立当日,不是有位姑娘前来共襄盛举么?怎么自那次之后,就再不见人影?”登云诗社成立那天,赵颉与一班交好的诗友共同聚会,一位不速之客也不知从哪里得到消息,驱驾前来。只是她一直在轿中,并未露面,与赵颉交谈了一阵,随后便匆匆离开。因此,众人推断,那应该是位女流。
赵颉来不及回答,门吱嘎一声开了,嗖嗖的寒风直往房里灌,众人不禁回过头去张望。只见一位福王的奴仆匆匆进来,来不及掩上门就奔到王爷面前,低声耳语着什么。
“诸位,失陪一下,本王去去便回。”赵颉微笑着冲众人一拱手,向屋外走去。漫天大雪中,一个红点分外醒目,奴仆替赵颉披上斗篷,两人踏着雪向那个红点走去。呼呼的寒风,卷起片片雪花,四散飘舞。
走得近了,才发现,那是一位穿着红色披风的女子。一动不动的矗立在雪地中,就是这一点红,让一望无际的白雪,也失去了风采。
“婢子见过王爷,王爷万福。”那女子欠身施礼道。或许是天气过于寒冷,她用一块丝巾遮住口鼻以抵御风寒,以至于看不清她的容貌,不过光凭那双眼睛,就可以推断,这女子年纪,当在二十以下。
“嗯,来时留意了么?千万不要出什么差池。”赵颉捂着帽沿说道。
“王爷放心,婢子省得。我家姑娘让我转告王爷,所嘱之事,她必定全力办妥。此外,还有一件要事,姑娘千叮咛,万嘱咐,出婢子之口,入王爷之耳,绝不可有第三人知道。”那女子说话的声音婉转动听,想来是个可人儿。
赵颉微微点头,随即探出头去,侧耳倾听,那女子随即在他耳旁轻声说道:“姑娘在那阉人酒醉之后听到一句重要的话,他自得的言道‘我因一句胡话,而得今日之富贵’。姑娘再旁敲侧击之时,他却三缄其口,再不多说,似乎其中另有隐情。”
赵颉听罢,神色凝重,但马上收回身子,对那名女子说道:“甚好,你速速回去,切勿泄露行踪。转告你家姑娘,一切拜托她了。”
那女子略施一礼之后,悄然退去,不多时便消失在茫茫雪海之中。
“因一句胡话而得今日之富贵?什么意思?王欢胡说了什么?众所周知,王欢能有今日的地位,主管内务,是因为他的身份与别人不同,他是王钰的族侄,小时候一起玩耍的玩伴。他得到王钰的寄信,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怎么会说因为一句胡话而得今日之富贵?”赵颉思之再三,不得要领。
“罢了,回去。”摇了摇头,赵颉说道,看来这个情况没有什么价值。
主仆二人转身向佛堂走去,可那位奴仆刚走没两步,就一头撞到了王爷的身上。而奇怪的是,赵颉并没有对他这个举动生气,而是呆立当场,魂游天外。
他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破绽!王欢是王钰的侄子,对吧?李师师是王钰的堂姐,对吧?那王欢也就应该是李师师的侄子,没错吧?为何在王钰没有出现之前,王欢从来没有提起过此事,要知道,跟李师师搭上关系,会比跟后来的王钰搭上关系,更为有利。如果王欢真是王钰和李师师的侄子,他再先王钰一步和李师师相认的话,或许,就没有后来王钰的发迹了。
可王欢身在宫中,徽宗皇帝与李师师有染,莫说是宫中,就是民间也是传得沸沸扬扬,他岂能不知?而李师师本姓王,出身来历,人所共知,他岂能不知情?但他没有与李师师相认,而是后来和王钰相认,这是为什么?
只有一个解释,他不是李师师的侄子,那他既然不是李师师的侄子,而李师师又是王钰的堂姐,这说得过去么?更奇怪的是,王钰为何认下了这个侄子?他在掩饰什么?
(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a href=<a href="http://" target="_blank">http://</a> target=_blank></a>,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是以农为本,农业的兴衰,影响着国运的昌盛。一旦出现灾年,统治者的江山就坐不稳了,没有饭吃的农民除了起来造反,别无选择。而现在,农业税收日渐削减,有了余钱的农民可以将钱用于置地,这种历代统治者都深为忌讳的“土地兼并”,在大宋并没有对朝廷构成任何威胁。因为很多农民都在作坊里劳动,他们的工钱远比种地所得要多。
大量空闲的土地被所谓的“地主”购买,便得土地可以集约化经营,提高了生产效率。而闲散的劳动力,可以大规模的投入到工商业中,带动这个国家的经济繁荣发展。大宋商人的足迹,便布海内外。西到大漠,东出大海,大宋的丝绸,茶叶,瓷器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外国,随之带去的是中原灿烂的文明。
经济文化的繁荣,不代表一个国家就是强国,大宋更需要军事上的空前胜利,来巩固它世界强国的地位。而王钰,这位大宋朝实际上的统治者,已经把目光放到了北方,盯住那个从游牧民族兴起的女真帝国。他甚至已经在盘算,打下金国之后,将如何划分行政区域,他还考虑着,当大宋版图一再增加后,是不是可以提前施行在元朝才建立的“行省制度”,以省来作为大宋最高的地方机构。
在他管治下的大宋权力机构,高速运转着,虽然还没有说破,但人人都在为北伐作着最后的准备。宋朝开国百余年来,一直处于守势,被动的抵抗着外族的入侵。而现在,这种历史即将一去不复返,汉人的兵威,将越过长城,与那些在马背上长大的民族,一决雌雄。让他们知道,我中原王朝,也是有着“尚武”的传统。
王钰经常提醒他的将领们,这天下没有蠢人,永远不要轻视你的敌人。他说得很对,女真人已经察觉到了危险,至少完颜亮和兀术察觉到了。在兀术总揽边境防务之后,积极的准备着抵抗大宋的“军事入侵”。他一面加固城防,整顿军备,一面想尽千方百计提升士气。这十几年与宋朝发生的战争,女真人连连失利,大宋高昂的士气与先进的装备,像恶魔一样吞噬着女真士兵的心。
宋军有百步穿杨的神臂弓,有震天动地的金轮炮,还有优良的铠甲,锋利的长枪。这一切都不是金兵所以比拟的。科技与生产力的落后,只能靠女真族的勇悍之风来弥补。兀术在这个时候,提出了一个概念,本该在王钰那个时代才流行的概念,“夫济大事,当以人为本,征伐亦不在此之外。”
他是告诉他的士兵们,战争终究还是以人为本的,武器装备并不是决定战争的重要因素。这个说法,很先进,先进到王钰收到消息时,都不得不佩服兀术不愧是一代名将。史书上的岳飞大破拐子马,与黄天荡水战,掩盖了这位女真将领的威风,让后人不知道,其实他是一位杰出的将领。
赵广的病,在寒冬之际,越发沉重了。据摄政王府的讲,老王爷数度昏迷,驻守在王府的御医不敢怠慢,每天都会将他的病情呈报到两宫皇太后以及相父摄政王那里。御生已经断言,老王爷撑不过春节了。
此时,一个问题出现了,当赵广归天以后,他空缺出来的摄政王位,会是谁来继任?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这个人肯定会是赵家的人。在现在这个局势下,朝廷一定要有一面赵家的旗帜。
蔡太后召见了王钰,有意无意的透露出她在关心着摄政王位继任者的消息。王钰借故推脱,不肯表态,因为他知道赵广极力推荐福王赵颉出任摄政王。而赵颉这个人,恰恰是王钰最不希望看到的。不过,他也不得不承认,除了赵颉,实在是不找出一个能够平息方方面面议论的人选。所以,他祭出了“拖”字诀,拖到赵广去世之后再说。只要赵广没有当着所有人的面,从口里说出来他举荐赵颉,这件事情就还有转圜的余地。而赵广,似乎已经不太可能再站出来说话了。
腊月二十,离过年不久了。汴京城已经下起了雪,当从梦乡中醒过来的百姓们打开门窗,看见的是千树万树银花开,天地之际,白茫茫一片。瑞雪兆丰年,明年又将是一个丰收年份。
几匹快马飞速的驰过大街,马蹄践踏,雪花飞射,转眼已经奔出了城门。马背上,坐着踌躇满志的赵颉,他已经预感到,他的机会要来了。只要能登上摄政王的宝座,这就将会是一个赵氏复兴的讯号。
今天,他出头组建的“登云诗社”,在京城南郊的韶华山有一场诗会。文人墨客们历来对洁白的雪花情有独钟,留下了千万篇歌咏瑞雪的诗词。赵颉很庆幸,王钰对他组建诗社,不但没有起疑,反而认为这是他“不务正业”的标志。这个篡权者,大概还在偷笑,认为我赵颉自命风流,侍才傲物,无心于朝政。
“王爷到了。”有人高声叫着。
这一处规模并不大的寺庙,徽宗皇帝崇信道教,自号“道君皇帝”,佛教在这个时代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与他父皇不同的是,赵颉崇信佛教,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为自己的座右铭。这座小庙,就是他出资兴建的。
赵颉翻身下马,伸双手伸到嘴前呵着暖气,喷出团团白雾。闻风而来的诗友们与他见着礼,这些人都是京城的才俊之士,又都是当代有名的文人,时常与赵颉诗词唱和,登云诗社,一时传为佳话。
“诸位,今日天降大雪,本王召集诗友前来,饮酒作乐,以诗词助雅兴。今日,大家可要不醉无归才是。”赵颉本就生得俊俏,皮肤如妇人般白皙,在这雪景的映照之下,居然丝毫不逊色,更显得玉树临风。
“王爷,在下新作乐府词三篇,趁着今天的机会,还要请王爷斧正。”说话这人,在当代名气极大,姓陈名师叙,字观正,号敬斋。在一代文豪苏东坡去世之后,而陆游,李清照尚未形成气候之前,这位陈师叙已经是大宋文坛的领袖。朝中许多权贵,都是他的仰慕者,对他的诗词推崇备至,就连王钰也听过他的名号,几次召他入朝,他都以“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加以拒绝。王钰只能一笑置之,也没拿他怎么样。
“观正兄,你这是挤兑小王啊,世人谁不知道你陈观正才高八斗,就连三尺孩童也能背诵你的佳作,何来斧正一说,惭愧惭愧。”赵颉一边说笑着,一边与其他人打着招呼。看来他这登云诗社规模还不小,今日参加诗会的人,约有三十余位,全是一时俊杰,文坛才子。
这一群人客套已毕,便向寺庙旁的那一处小宅院行走。这里是赵颉平日参禅理佛之地,今日特地收拾了一番,不过屋里的景象倒让人怀疑,这赵颉到底是不是佛教信徒。他居然在佛像之前的厅里,摆上了几桌酒席。熊熊的炉火上,正烤着鹿肉,旁边的热水铜盆里,还温着上好的佳酿。难道他不知道佛教严禁生杀食荤的么?
很显然,他的诗友们也被这场景给震住了,他们虽然不是佛教信徒,可也知道佛教的清规戒律,看到酒肉摆在面前,众人面面相觑,又不好明说。
“来来来,诸位请入座,天寒地冻,咱们将门掩上,喝酒吃肉,岂不快活?”赵颉大声笑着,豪气干云。众人入座之后,陈观正首先提出了疑问:“王爷,佛教严禁杀生,您这是……”
赵颉笑而不语,提出热酒,替他满上一杯,而后才笑道:“观正兄,佛祖以慈悲之心,普渡众生。何谓慈悲?大爱也。何谓大爱?包容也。佛祖以大爱包容之心,誓言普渡世人,求的是思想上的升华和境界,而非一些形式上的虚礼。佛教传入中土,可笑世人学得了皮毛,而不理解其真谛,难道诸君不闻,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么?”
一席妙语连珠,尽解众人心结,一时欢笑声不绝于耳。赵颉殷勤把盏,替众人倒酒,这些名士们时不时嘣出神来之句,大多都是借物言志,表达自己渴望知遇的心愿。这些人虽然是名士,但名士虽然有才,却并不一定能取得功名,更何况,朝廷削减文进士的名额,在坐的人,就有很多是今科落第之士。
赵颉听了半晌,笑道:“诸君俱是有大才之人,何必如此烦恼?今科不中,三年之后再考便是,王上如今广开言路,求贤若渴,但有真才实学,朝廷必不使其埋没。”
“哼,王爷倒是好胸怀,王上有意削减文进士名额,考中的难度大大增加。我等十年寒窗,只怕等到白头,还是一介布衣啊。”有人似乎酒醉了,开始发起了牢骚。
“不错,诸位想必不知道吧?王上是太学出身,他没有经历过科举,所以不知道这其中的艰辛。所谓站着说话不腰疼,饱汉不知饿汉饥啊。”说话这人怕是已经五十多岁了,还没有考中进士,可想其心中有多么的郁闷。
赵颉适时的阻止了诗友们的牢骚:“诸位,跑题了。咱们只淡风月,莫说国事。”
众人听他如此言道,只得收起满腹牢骚,闷头喝酒。陈师叙与赵颉碰了碰杯,小声问道:“王爷,在下听到坊间传言,太叔公摄政王病重在床,怕是不久于人世,有这事么?”他虽然说得极小声,但旁边的人还是听到了,多道目光同时射向赵颉,等候着他的回答。
赵颉低头不语,好一阵,才点头道:“不错,叔公他老人家,怕是撑不过开春了。”
“唉,老王爷英名一世,当真是位贤王,他若有个不测,国家损一栋梁,可惜。”陈师叙哀叹道。
这时,有多嘴的人插话了:“王爷,您说要是太叔公摄政王去世,那这空缺出来的王位,由何人继任?王上会不会撤消一个摄政王?”
还没等赵颉回答,已经有人抢道:“他没有那么大的胆子,撤消一位摄政王,就等于是篡位,他就不怕千夫所……”
“少游兄!说过头了,朝政大事,又岂我等能够随便议论的?”陈师叙喝道。
赵颉看了刚才发表议论那人一眼,轻咳一声,似乎不知如何回答。前思后想,作难道:“这,小王虽是先帝手足,天子皇叔,其实对朝政上的事,也不太知情,想必王上自有安排吧。”
众人一听,倒在心里替他打抱不平了。好歹也是堂堂亲王,竟至如此地步,王上未免太专权了,连摄政王的继任问题,也要由他安排。这天下,怎么说也是赵氏的吧?众人,都对这位慷慨乐施,才学过人的王爷寄予深深的同情。
或许是不忍看赵颉这般的模样,陈师叙赶紧岔开话题:“哎,王爷,咱们诗社成立当日,不是有位姑娘前来共襄盛举么?怎么自那次之后,就再不见人影?”登云诗社成立那天,赵颉与一班交好的诗友共同聚会,一位不速之客也不知从哪里得到消息,驱驾前来。只是她一直在轿中,并未露面,与赵颉交谈了一阵,随后便匆匆离开。因此,众人推断,那应该是位女流。
赵颉来不及回答,门吱嘎一声开了,嗖嗖的寒风直往房里灌,众人不禁回过头去张望。只见一位福王的奴仆匆匆进来,来不及掩上门就奔到王爷面前,低声耳语着什么。
“诸位,失陪一下,本王去去便回。”赵颉微笑着冲众人一拱手,向屋外走去。漫天大雪中,一个红点分外醒目,奴仆替赵颉披上斗篷,两人踏着雪向那个红点走去。呼呼的寒风,卷起片片雪花,四散飘舞。
走得近了,才发现,那是一位穿着红色披风的女子。一动不动的矗立在雪地中,就是这一点红,让一望无际的白雪,也失去了风采。
“婢子见过王爷,王爷万福。”那女子欠身施礼道。或许是天气过于寒冷,她用一块丝巾遮住口鼻以抵御风寒,以至于看不清她的容貌,不过光凭那双眼睛,就可以推断,这女子年纪,当在二十以下。
“嗯,来时留意了么?千万不要出什么差池。”赵颉捂着帽沿说道。
“王爷放心,婢子省得。我家姑娘让我转告王爷,所嘱之事,她必定全力办妥。此外,还有一件要事,姑娘千叮咛,万嘱咐,出婢子之口,入王爷之耳,绝不可有第三人知道。”那女子说话的声音婉转动听,想来是个可人儿。
赵颉微微点头,随即探出头去,侧耳倾听,那女子随即在他耳旁轻声说道:“姑娘在那阉人酒醉之后听到一句重要的话,他自得的言道‘我因一句胡话,而得今日之富贵’。姑娘再旁敲侧击之时,他却三缄其口,再不多说,似乎其中另有隐情。”
赵颉听罢,神色凝重,但马上收回身子,对那名女子说道:“甚好,你速速回去,切勿泄露行踪。转告你家姑娘,一切拜托她了。”
那女子略施一礼之后,悄然退去,不多时便消失在茫茫雪海之中。
“因一句胡话而得今日之富贵?什么意思?王欢胡说了什么?众所周知,王欢能有今日的地位,主管内务,是因为他的身份与别人不同,他是王钰的族侄,小时候一起玩耍的玩伴。他得到王钰的寄信,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怎么会说因为一句胡话而得今日之富贵?”赵颉思之再三,不得要领。
“罢了,回去。”摇了摇头,赵颉说道,看来这个情况没有什么价值。
主仆二人转身向佛堂走去,可那位奴仆刚走没两步,就一头撞到了王爷的身上。而奇怪的是,赵颉并没有对他这个举动生气,而是呆立当场,魂游天外。
他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破绽!王欢是王钰的侄子,对吧?李师师是王钰的堂姐,对吧?那王欢也就应该是李师师的侄子,没错吧?为何在王钰没有出现之前,王欢从来没有提起过此事,要知道,跟李师师搭上关系,会比跟后来的王钰搭上关系,更为有利。如果王欢真是王钰和李师师的侄子,他再先王钰一步和李师师相认的话,或许,就没有后来王钰的发迹了。
可王欢身在宫中,徽宗皇帝与李师师有染,莫说是宫中,就是民间也是传得沸沸扬扬,他岂能不知?而李师师本姓王,出身来历,人所共知,他岂能不知情?但他没有与李师师相认,而是后来和王钰相认,这是为什么?
只有一个解释,他不是李师师的侄子,那他既然不是李师师的侄子,而李师师又是王钰的堂姐,这说得过去么?更奇怪的是,王钰为何认下了这个侄子?他在掩饰什么?
(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a href=<a href="http://" target="_blank">http://</a> target=_blank></a>,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