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8章】 北方战争(33)
1919年春节过后,大本营在西山召开战略会议,这样规模的战略会议,除了逐鹿计划制定并讨论通过时曾经有过之外,也就是目前所具有的。
“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张绍曾照例做介绍发言,“经过近两年的战争,无论是欧战方面还是俄国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决定今后对策的主要依据。
在欧战方面,由于美国的加入,协约国方面增添了巨大的力量,已经远远胜过了同盟国,即便俄国退出协约国阵营,也无法抵消美国参战带来的因素。在具体战事上,西线德国方面虽然仍然在边境以外作战,但协约国越来越接近德国边境,根据我们在德国的军事观察员报告。德国的士气下降得异常明显,统帅部已经不再奢望取得胜利,而只希望能够争取一个体面的和平条件——按照私下交流得到的情报,德国方面愿意让出所有占领的土地,而且愿意在其他方面做出一些让步。为此,德国内阁已经更替,连一直掌握军事大权的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双头hl体系也分崩离析,鲁登道夫将军已经被解除了所有职务,新任首相已经前后两次提出了停战请求,虽然语气还十分强硬,但底气已经不足。
除了士气和兵力,德国在经济上也面临着诸多困难。战前储备的战略物资早就消耗殆尽,甚至于从俄国掠夺回来的一批也已经基本用完,因为稀有金属的缺乏,各类武器制造被迫选用替代材料,质量和产量均下滑得很厉害。农业方面,情况更是严重,德国没有足够的粮食,没有各类足够的生活必需品——虽然按照布列斯特条约俄国要赔偿很大一批,但布尔什维克本身就缺少那些东西,只能胡乱用沙皇的艺术品和古董抵偿。
因此,我认为,德国已经打不下去了,最好的局面,德国还能撑到今年年底,最坏的局面,3个月之内德国就得投降——除非他们想灭亡。”
对战局的估计,没有出乎众人的意料。毕竟,从欧战爆发的第一天起,大本营就做出判断,认为德国赢不了,区别只在于能支撑到何时,现在看来,距离最后失败的时间已经很快了。在这一点上,大本营对此都有着共同的认识:德国坚持得越久,对中国便越有利,但是,既不能让德国认为中国故意在延长德国的痛苦,也不能让英法方面认为中国故意在阻挠协约国取得胜利。
与德国的军事交流,从1918年年中之后,已经陆续开始中断了,这一点,德国方面也表示了理解,因为中国差不多已经把压箱底的东西全部都掏出来了,而且,到了欧战后期,质量并不是决定胜败最关键的要素,德国人依然一如既往地在装备领域占据上风,但这种优势已经为美国方面巨大的生产能力所抵消。
以空战为例,德国人有着最优秀的飞行员和最先进的飞机,可是,英法生产的飞机虽然质量一般,但数量确实铺天盖地,只要德国飞机一升空,立即就是一大群飞机上去围殴。即便骁勇如红男爵这等人物,也败在了英法的群狼战术之下。
所以,秦时竹一说起欧战形势,众人的讨论便纷纷而至,隐然形成了话题中心。
正当鲁登道夫准备最后一次觐见德皇,以便做出最后努力的当口,协约国方面已经在准备停战条件了。按照文件的内容:……德国人要从莱茵河以西的全部领土上撤出去,将在莱茵河右岸建立一个广大的中立区。德国还要交出一百五十艘潜艇,水面舰队要撤到波罗的海港口中去。
协议的草案主要出自克莱孟梭的主张,他和福煦都认为,德国已被彻底打败,他们会接受任何条件。由于没有考虑到英国的需要,劳合.乔治毫不客气地他给克莱孟梭写了一封非常武断的信,认为克莱孟梭态度变软了,并且倾向于向德国人提出超过英国人想象的宽容条件。
劳合.乔治的表态来自于内阁会议上的压力:内阁就美国总统的和平条件争吵得很激烈,内阁大臣们特别反对关于海上航行自由的内容,坚持要求对他们在海上遭受的损失进行赔偿。威尔逊的代表豪斯在接到消息后讽刺道:“如果英国人不小心的话,他们将会受到世界人民的厌恶。美国和其它国家不会心甘情愿地让英国完全掌握海上霸权,就象不让德国掌握陆上霸权一样。英国越快地认识到这一点,对他们就越好。”他甚至以严肃的口吻说,如果反对这一点的话,美国“将建立一支比他们强大的海军,并且保持一支比他们强大的陆军”。
在柏林,德皇会见了首相派来的代表,虽然他解除了鲁登道夫的职务,但谁都看得出来,威廉二世只是迫于压力而这么做,那天的表现就决定了那番装腔作势。们带来了解释王最近的电报的一封信:威尔逊的盟国永远不会同意与德国皇帝、皇储或鲁登道夫进行谈判。这三个人都必须下台,否则威尔逊将中断谈判——这就是要求解决鲁登道夫职务的根源,只不过,现在的矛头指向了威廉二世本人。
两名使者恳求首相快作决定。仅仅是几天,甚至是几个小时以后,协约国停战条件的照会就将发出,这些条件一定很苛刻。
这一会见使麦克斯亲王非常不安,但是他仍然决定,在得到更多的情报之前先不采取任何行动。第二天下午,他又收到一份主张皇帝退位的要求。令人吃惊的是,这一要求来自冯.克利乌斯将军。此人多年来一直是德皇的特别副官。他从比利时得到情报:除非德皇退位,否则德国将必须接受严厉的停战条件和一种严厉的和平。德皇必须作出极大的牺牲,以便拯救王朝和国家。
麦克斯亲王异常激动,“我恳求您立刻去找宫廷大臣奥古斯特.奥伊伦堡伯爵,通过他的调解和支持(如果可能的话)来向陛下表明这种看法。在我看来重要的是,应该让皇帝视为私人朋友和王权的栋梁的人先将这种体面的解决办法告诉他。”
克利乌斯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且带上了霍亨洛厄亲王的信,但是宫廷大臣却拒绝传递这样的消息。他拒绝把这封信拿给皇帝看。皇帝不想下台,他刚把一项命令的文本送给麦克斯亲王,命令中提出了新的宪政改革主张——“朕与左右群臣同意代议制议会之方案,决心尽力襄助,俾能全部付诸实施,深信此举可造福人民。德皇现在乃人民之公仆也。”
时间已经异常紧迫了,奥地利的抵抗土崩瓦解,持续一周的维托里奥威尼托之战成为压垮奥匈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三万名奥地利人战死,四十二万七千人即将被俘。
德国最后一个盟国完蛋了。在法国有二百五十万美国人。麦克斯亲王知道,他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必须有人去说服皇帝立即退位,这个人必须与皇帝有密切关系。奥伊伦堡和宫廷牧师冯.德吕赞德尔已经拒绝前去,当有人提到冯.克利乌斯将军时,首相的精神为之一振。或许可以劝说他再去试一次。
但这位将军直截了当地说,皇帝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退位。如果退位,那将意味着军队和帝国的灭亡。他态度的彻底改变使麦克斯亲王大为吃惊,亲王要他作出解释。克利乌斯回答说,昨天他受了首相的暗示的影响,没有表明他的真实看法。
亲王气愤地问道:“是谁从布鲁塞尔来到柏林要求皇帝退位,认为这是德国的最后希望,并且带来了支持这种要求的文件,是你还是我?”
“阁下,是我,但是,情况和我原来想象得有很大距离,我不是一个偏执狂!”
亲王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我现在去找谁呢?皇帝的朋友中有谁愿意并且适合于去和皇帝谈这件事呢?在柏林我找不到这样的人。”——其实,最合适的人还有他自己。
当天夜里,奥匈帝国政府宣布,不用等待其它谈判的结果,它准备参加关于和平问题的预备性谈判……这实际上是无条件的投降,亲王觉得,自己不能再拖延下去了,得赶紧去见威廉二世。
此时,劳合.乔治还在和美国代表争辩威尔逊十四点方案中关于海上航行自由的第二点——“如果没有限制条件的话不能接受,除非把它写进使英国人满意的国际联盟的宪章中去”。克莱孟梭加上一句:威尔逊从没问过他是否接受十四点。劳合.乔治声称:“也没有问过我。”他们两人不无道理地都认为,这些条件只不过是呼吁公正的宣传而已,而这种呼吁是极为含糊的。两人都认为,不能批准这样的内容含糊的条文,因为这些条文以后不但必定会给美国总统造成麻烦,而且会给德国人造成麻烦,德国人很可能会声称,和平条件违反了十四点方案的内容。
到这个时候,英国人的真正意图暴露了,英国人所反对的不是条件本身,而是条件为美国人所掌握。(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a href=<a href="http://" target="_blank">http://</a> target=_blank></a>,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张绍曾照例做介绍发言,“经过近两年的战争,无论是欧战方面还是俄国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决定今后对策的主要依据。
在欧战方面,由于美国的加入,协约国方面增添了巨大的力量,已经远远胜过了同盟国,即便俄国退出协约国阵营,也无法抵消美国参战带来的因素。在具体战事上,西线德国方面虽然仍然在边境以外作战,但协约国越来越接近德国边境,根据我们在德国的军事观察员报告。德国的士气下降得异常明显,统帅部已经不再奢望取得胜利,而只希望能够争取一个体面的和平条件——按照私下交流得到的情报,德国方面愿意让出所有占领的土地,而且愿意在其他方面做出一些让步。为此,德国内阁已经更替,连一直掌握军事大权的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双头hl体系也分崩离析,鲁登道夫将军已经被解除了所有职务,新任首相已经前后两次提出了停战请求,虽然语气还十分强硬,但底气已经不足。
除了士气和兵力,德国在经济上也面临着诸多困难。战前储备的战略物资早就消耗殆尽,甚至于从俄国掠夺回来的一批也已经基本用完,因为稀有金属的缺乏,各类武器制造被迫选用替代材料,质量和产量均下滑得很厉害。农业方面,情况更是严重,德国没有足够的粮食,没有各类足够的生活必需品——虽然按照布列斯特条约俄国要赔偿很大一批,但布尔什维克本身就缺少那些东西,只能胡乱用沙皇的艺术品和古董抵偿。
因此,我认为,德国已经打不下去了,最好的局面,德国还能撑到今年年底,最坏的局面,3个月之内德国就得投降——除非他们想灭亡。”
对战局的估计,没有出乎众人的意料。毕竟,从欧战爆发的第一天起,大本营就做出判断,认为德国赢不了,区别只在于能支撑到何时,现在看来,距离最后失败的时间已经很快了。在这一点上,大本营对此都有着共同的认识:德国坚持得越久,对中国便越有利,但是,既不能让德国认为中国故意在延长德国的痛苦,也不能让英法方面认为中国故意在阻挠协约国取得胜利。
与德国的军事交流,从1918年年中之后,已经陆续开始中断了,这一点,德国方面也表示了理解,因为中国差不多已经把压箱底的东西全部都掏出来了,而且,到了欧战后期,质量并不是决定胜败最关键的要素,德国人依然一如既往地在装备领域占据上风,但这种优势已经为美国方面巨大的生产能力所抵消。
以空战为例,德国人有着最优秀的飞行员和最先进的飞机,可是,英法生产的飞机虽然质量一般,但数量确实铺天盖地,只要德国飞机一升空,立即就是一大群飞机上去围殴。即便骁勇如红男爵这等人物,也败在了英法的群狼战术之下。
所以,秦时竹一说起欧战形势,众人的讨论便纷纷而至,隐然形成了话题中心。
正当鲁登道夫准备最后一次觐见德皇,以便做出最后努力的当口,协约国方面已经在准备停战条件了。按照文件的内容:……德国人要从莱茵河以西的全部领土上撤出去,将在莱茵河右岸建立一个广大的中立区。德国还要交出一百五十艘潜艇,水面舰队要撤到波罗的海港口中去。
协议的草案主要出自克莱孟梭的主张,他和福煦都认为,德国已被彻底打败,他们会接受任何条件。由于没有考虑到英国的需要,劳合.乔治毫不客气地他给克莱孟梭写了一封非常武断的信,认为克莱孟梭态度变软了,并且倾向于向德国人提出超过英国人想象的宽容条件。
劳合.乔治的表态来自于内阁会议上的压力:内阁就美国总统的和平条件争吵得很激烈,内阁大臣们特别反对关于海上航行自由的内容,坚持要求对他们在海上遭受的损失进行赔偿。威尔逊的代表豪斯在接到消息后讽刺道:“如果英国人不小心的话,他们将会受到世界人民的厌恶。美国和其它国家不会心甘情愿地让英国完全掌握海上霸权,就象不让德国掌握陆上霸权一样。英国越快地认识到这一点,对他们就越好。”他甚至以严肃的口吻说,如果反对这一点的话,美国“将建立一支比他们强大的海军,并且保持一支比他们强大的陆军”。
在柏林,德皇会见了首相派来的代表,虽然他解除了鲁登道夫的职务,但谁都看得出来,威廉二世只是迫于压力而这么做,那天的表现就决定了那番装腔作势。们带来了解释王最近的电报的一封信:威尔逊的盟国永远不会同意与德国皇帝、皇储或鲁登道夫进行谈判。这三个人都必须下台,否则威尔逊将中断谈判——这就是要求解决鲁登道夫职务的根源,只不过,现在的矛头指向了威廉二世本人。
两名使者恳求首相快作决定。仅仅是几天,甚至是几个小时以后,协约国停战条件的照会就将发出,这些条件一定很苛刻。
这一会见使麦克斯亲王非常不安,但是他仍然决定,在得到更多的情报之前先不采取任何行动。第二天下午,他又收到一份主张皇帝退位的要求。令人吃惊的是,这一要求来自冯.克利乌斯将军。此人多年来一直是德皇的特别副官。他从比利时得到情报:除非德皇退位,否则德国将必须接受严厉的停战条件和一种严厉的和平。德皇必须作出极大的牺牲,以便拯救王朝和国家。
麦克斯亲王异常激动,“我恳求您立刻去找宫廷大臣奥古斯特.奥伊伦堡伯爵,通过他的调解和支持(如果可能的话)来向陛下表明这种看法。在我看来重要的是,应该让皇帝视为私人朋友和王权的栋梁的人先将这种体面的解决办法告诉他。”
克利乌斯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且带上了霍亨洛厄亲王的信,但是宫廷大臣却拒绝传递这样的消息。他拒绝把这封信拿给皇帝看。皇帝不想下台,他刚把一项命令的文本送给麦克斯亲王,命令中提出了新的宪政改革主张——“朕与左右群臣同意代议制议会之方案,决心尽力襄助,俾能全部付诸实施,深信此举可造福人民。德皇现在乃人民之公仆也。”
时间已经异常紧迫了,奥地利的抵抗土崩瓦解,持续一周的维托里奥威尼托之战成为压垮奥匈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三万名奥地利人战死,四十二万七千人即将被俘。
德国最后一个盟国完蛋了。在法国有二百五十万美国人。麦克斯亲王知道,他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必须有人去说服皇帝立即退位,这个人必须与皇帝有密切关系。奥伊伦堡和宫廷牧师冯.德吕赞德尔已经拒绝前去,当有人提到冯.克利乌斯将军时,首相的精神为之一振。或许可以劝说他再去试一次。
但这位将军直截了当地说,皇帝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退位。如果退位,那将意味着军队和帝国的灭亡。他态度的彻底改变使麦克斯亲王大为吃惊,亲王要他作出解释。克利乌斯回答说,昨天他受了首相的暗示的影响,没有表明他的真实看法。
亲王气愤地问道:“是谁从布鲁塞尔来到柏林要求皇帝退位,认为这是德国的最后希望,并且带来了支持这种要求的文件,是你还是我?”
“阁下,是我,但是,情况和我原来想象得有很大距离,我不是一个偏执狂!”
亲王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我现在去找谁呢?皇帝的朋友中有谁愿意并且适合于去和皇帝谈这件事呢?在柏林我找不到这样的人。”——其实,最合适的人还有他自己。
当天夜里,奥匈帝国政府宣布,不用等待其它谈判的结果,它准备参加关于和平问题的预备性谈判……这实际上是无条件的投降,亲王觉得,自己不能再拖延下去了,得赶紧去见威廉二世。
此时,劳合.乔治还在和美国代表争辩威尔逊十四点方案中关于海上航行自由的第二点——“如果没有限制条件的话不能接受,除非把它写进使英国人满意的国际联盟的宪章中去”。克莱孟梭加上一句:威尔逊从没问过他是否接受十四点。劳合.乔治声称:“也没有问过我。”他们两人不无道理地都认为,这些条件只不过是呼吁公正的宣传而已,而这种呼吁是极为含糊的。两人都认为,不能批准这样的内容含糊的条文,因为这些条文以后不但必定会给美国总统造成麻烦,而且会给德国人造成麻烦,德国人很可能会声称,和平条件违反了十四点方案的内容。
到这个时候,英国人的真正意图暴露了,英国人所反对的不是条件本身,而是条件为美国人所掌握。(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a href=<a href="http://" target="_blank">http://</a> target=_blank></a>,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