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清欢 第84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叫“玥儿”的小娘子,面色有一种不知如何应酬的尴尬,又带着探寻之意去瞧徐好好。
    徐好好神色仍是淡淡的:“我之前在风荷楼遇到的师师,她听我说师傅病了,自是要来看看。”
    说罢又介绍姚欢:“这位,是师师的朋友姚娘子,亦通音律,赐了首曲子,我今日一并请来记谱。”
    她对着姚欢时,笑容倒是鲜明些。但姚欢心里头清楚,称呼“师师”与称呼“姚娘子”是亲疏判然的。
    那日,姚欢的演奏,以及遂宁郡王赵佶的光临,终结一场无谓的风波后,这位徐好好似乎已不在乎刘延庆那军汉的赔礼。她接了童贯带着送神意味的琴资,又去赵明诚等学子的隔间里道过谢后,主动发出对李师师与姚欢的邀请。
    无论是当时二人相见时的微妙冲突,还是今日进院子后玥儿的诧异表情,姚欢确定,李、徐这对师姐妹间,大抵是曾有过节的。
    但表面冷淡的徐好好,其实表现出了修复关系的暗示,因为在发出邀请时,她冒出一句“师师好久未去我那里喝茶了”
    实则比“姚娘子可否赐谱”这样恭敬客气的请求,更属于亲友型的表达。
    而李师师,此刻也并无虚礼地向姚欢直言道:“姚娘子能否先在堂上略坐一歇,我随好好去内屋看师叔。”
    姚欢忙点头:“使得,使得,我在院里晒晒太阳更好。”
    见二人往厅堂后屋去,玥儿眼里的疑惑一点点化为惊喜,脚尖踟蹰,似想跟进去敲个究竟,却蓦地想起还有姚欢这个客人,遂抱歉地冲姚欢道:“怠慢娘子了,娘子坐。我去灶间点碗茶来。”
    待玥儿端着茶碗出来,只见姚欢正蹲在地上研究。
    “你家的鲊,这般琳琅满目,真是教我这做饭食行的,都大开眼界。”
    姚欢仰起脸,崇拜地看着玥儿。
    “啊?娘子既然能赐谱,不是乐师吗?”
    姚欢讪讪:“我哪是乐师,不过在老家学过一阵筝,能弹囫囵的,也就会那么两三首,怎好与徐娘子比。我和姨母,是在东水门开饭铺的。”
    玥儿笑道:“我也爱做吃食,旁人常说我不知珍惜造化,自己阿父一身音律本事,还带出徐阿姊这般高徒,我却习不得半分,只晓得做了这些鲊出去叫卖。”
    姚欢心道,哦,原来这姑娘的父亲,就是里头卧于病榻的老先生,李师师的师叔、徐好好的师傅。
    鲊,乃用粗盐、花椒、红曲等腌渍的鱼肉蔬菜。姚欢从前在《水浒传》里看到阎婆为了帮女儿留住宋江,准备的家宴里就有一道叫“肥鲊”
    穿越到北宋后,姚欢终于亲眼见识了什么叫“肥鲊”乃是用猪五花切片后腌渍的肉片,比火腿的工艺自是粗糙许多,但比后世的咸肉、酱肉做法精细,而且放了红曲与高粱酒,有一股独特的玫瑰腐乳般的香味,难怪虽然是猪肉,却也算得待客大菜了。
    然而今日,玥儿做的鲊,花样更多。
    仿如养蚕用的那种大竹匾上,姚欢能辨别出的,至少就有猪肥膘、河鱼、芥菜、菘菜、蕈子、茭白、茄瓜等食材,显然都已经完成了鲊的流程,汁水盈盈,若不是另一处的草药味压着,那酒糟香定会更浓郁。
    “这些鲊,怎地捞出来了?”
    玥儿道:“我在清点份量,要给街上几家食肆送去,换钱给阿父买药。徐阿姊的琴资已经付了赁屋钱,怎好再让她出钱请郎中、抓药。她平日里辗转好几家正店,忒也辛劳。”
    姚欢“哦”了一声。
    她来这个时代已经做了半年多的劳动人民,深知在开封这样的繁华京城,生活成本有多高。这百万多人口里,绝大部分,一睁眼,就要去想,自己的房租费、伙食费、子女学费、医药费,乃至棺材费,怎么一文一文地挣出来。
    和后世并无区别。
    或者可以反过来讲,后世与此世,也并无区别。
    同时,姚欢也意识到,那个冰块脸的徐好好,其实应该是个厚道人。听起来,她不仅与师傅父女相依为命,而且负担了家用的大项。
    难怪,她受了刘延庆那般怠慢甚至羞辱,在对方动手之前,她仍是坚持要琴资。
    她倘使清高到每次都一副“你们爱给不给“的样子,怎么挣到维生的钱呐。
    姚欢不由又想到了从前做项目时遇到的那些以为难小姑娘为乐的甲方。
    刘延庆是个古代没受过教育的边关武夫也就罢了,后世那些名校毕业、人模狗样、还在朋友圈秀妻秀娃、没事儿就歌唱祖国或者抄写唐诗宋词的精英男士,实际在职场上却爱欺负一切能欺负的人——到底本性该有多渣啊,才会如此,连良好的教育和优渥的生活,都不能让他们稍微像个体面人一些。
    姚欢叹口气。
    还是看看眼前这些鲊吧。
    “玥儿,这是什么?鹌鹑?”
    姚欢指着一堆鸟身似的鲊,问道。
    “是黄雀。吾家买不起羊肉做鲊,都是用的便宜食料。这黄雀呀,漫山遍野都是,拿网子就能捕得许多,做成鲊,比鹌鹑肥美,竟有几分羊肉味哩。”
    “有趣有趣,那这些,是蚌肉?”
    玥儿点头:“嗯,还有蛤蜊、蛏子,都能做鲊,不贵,下酒又好。水族做鲊,个头不宜太大,不像晒鱼干,大鲤鱼也晒得。”
    姚欢闻言,蓦地想起,那岂不是小龙虾做成鲊,北宋人民也会喜欢那个口味?
    姨父将青江坊小院里的鱼池重又修好后,姚欢从邵清的胡人朋友那里领回了小龙虾。
    成虾肚子上那些糯米粒似的受精卵,已经变成了不少幼虾。
    找更好的地方养殖小龙虾,和找铺面卖新琶客一样,都是要尽快提上议事日程的。
    第151章 老乐师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徐好好到底是专业乐师,她请姚欢再将那简化版的《临安遗恨》一段段弹了,只偶尔请姚欢停住,瞥一眼姚欢用的是哪根弦,或者询问一句用何指法,大部分时间,徐好好则仅凭耳朵听,就能飞快地落笔,以“上、尺、工、凡”等字,写下每个音对应的琴弦位置,以及指法力度等。
    姚欢心道,这便是北宋时已经常用的工尺谱了。
    人类文明在很早的时候,就出现了音乐,但如何将转瞬即逝的美妙乐音记录下来,也就是所谓的记谱方法,却曾困扰人类许久。
    不算以阿拉伯数字为元素的简谱,各国音乐家公认的优秀而科学的记谱方式,其实只有两种。
    一种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以后才得以完善的五线谱,一种则是中国人在古代就已经使用的工尺谱及减字谱等。
    与五线谱用线和符号的方式不同,中国的记谱方法用的是“字”包括部首偏旁等。
    汉字的独特复杂而科学的结构,使得用“字”记录的曲谱,可以针对不同的乐器,表达弦的位置、音的高低、指法的特点、演奏的方式。
    姚欢亲眼看到一位宋代的女乐师是如何记谱后,心中再次感慨,难怪中国人普遍比较聪明。
    算盘,算筹,工尺谱,筷子……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国人都在使用这么开发大脑的工具与方法,怎么会脑残呢。
    如此,两厢配合,刚刚交了申时,徐好好便记好了谱。
    她起身,向姚欢深深作揖:“师傅有言,我们乐人,得赐一良谱,不啻于祖师爷赏饭吃。”
    因又取出方才进屋去准备好的绢包:“这是两百文,请娘子笑纳。”
    姚欢一愣,还有钱拿?
    古人真是礼数周到。
    可是,怎好拿她的钱,她过得那么艰辛。何况这谱子也不是我原创……
    李师师却和声细气道:“姚娘子收下吧,这确是行里的规矩,习艺之人,规矩大过天,更不可失了该有的体面。”
    姚欢只得一面道谢,一面接了钱。
    这徐好好虽不及李师师貌美,脾气也大,但确实也是个骨子里的体面人。
    原本,姚欢对与李师师合作的提议,还会顾虑自己是否会交浅言深。不料上回风荷楼与徐好好一别后,李师师主动向姚欢透露了意向,当真正中姚欢下怀。
    姚欢今日,当然愿意帮李师师推波助澜一番。
    她于是凝神正色道:“两位既然在琴艺、筝艺和歌艺上都有如此造诣,何不一同开设私塾,教授音律呢?”
    “私塾?”
    徐好好弯眉一挑,静静地看着姚欢,等她说下去。
    姚欢继续道:“我家饭铺此前为宫里置办酒宴,是我去送的菜食。后来我又去御膳所当了几日差。听闻宫中内侍道,宫里不但会从市肆里叫酒席吃食,一些盛大的礼会,还会从瓦子里宣召艺人进宫说唱或奏乐,并不只依靠教坊。”
    李师师会心,点头道:“确是如此,这样的人,被称作祇应人。”
    徐好好轻轻冷笑一声,亦开口道:“国朝刚立之际,教坊本隶属宣徽院,由正副两名内侍宦官执领。元丰改制,教坊归于外朝省寺,外臣领之,教坊的首领,虽由天子家奴成了堂堂臣子,坊内伶人的腰杆也比往日挺直了些,但渐渐的,却是管事的多、干事的少,好好的排曲练曲无人张罗,教坊伶人的本事,自是越来越及不上市井瓦肆之人了。”
    显然,她并不认为自己的水平,就逊于内教坊的人。甚至,还可能高得多。
    姚欢则并不认为徐好好在吹牛。一则,那日赵明诚等小文士们的肯定,已印证了徐好好的水准,再则,这也是北宋市井文化蓬勃发展后的一个必然结果。
    徐好好说的,不就是国营饭店及不上那些充分参与市场竞争的馆子吗?
    没有公帑养着你,你就得打起全副精神、使出浑身解数地,去自由市场里打拼、讨生活。
    勾栏瓦子为什么出牛人?那是因为,全开封不知开了多少家场子。你说得不好,唱得难听,弹得货不对版,开封百姓就不会掏钱给你,你就得饿死。
    勾栏瓦子的艺人们,初出茅庐之际,既没有朝廷一纸公文要求各坊的百姓都去打卡,也没有干爹干娘砸几个亿、请来一众德艺双馨的演员当配角,捧一个除了五官美艳外、演啥都不行的主角。
    这些艺人,是全靠真本事,得一声喝彩、得一吊赏钱的。
    姚欢于是接上徐好好的话:“既如此,无论宫中,还是市肆,以及京官们的家中,都是需要雨后春笋般的年轻伶人、乐人的,二位娘子为何不像那些教说书的、教杂剧的师傅们一样,开个私塾呢。也……不必在正店酒楼里,受闲气。”
    徐好好不语,似在沉思,俄顷又看着李师师道:“你以为如何?”
    李师师倒也坦诚:“小师姐,我此番回京,左右是不愿再过回权臣家伎的日子的。如今在大宋,你我这样的人,俱是良籍,为何就不能像那些教授文章经义的夫子们那般,也得个体面的先生二字呢?”
    姚欢莞尔一笑,开始商业自吹:“我虽于音律上不过是半桶水的三脚猫功夫,但厨艺本事也是得过向太后和皇后嘉赏的,官家还为我的饮子题下御笔。我此前去东华门外看过铺子,有个临界的二层小楼,原本是做正店酒肆的,每月赁钱五贯。因是公屋的数十倍,我一人承担不起,才生了去寻公屋的念头,不想师师娘子说,朝廷的公屋,仅给容身之用。如此,二位娘子或可与我合赁一处,二楼给娘子们教琴教歌。一楼给我开铺子,卖饮子、卖吃食,如何?”
    她话音刚落,便听身后响起一个有金玉之质的男子声音:“金明池畔一栋园林小院,每月赁钱须三十贯。东华门外那样的市口,每月五贯,确是不贵。”
    姚欢回头。
    待看清来人面目时,不由愕然一骇。
    只见内屋走出来一位须发皆白、苍老瘦削的男子,但听他的声音,起码应比苏颂年轻二十多岁,也就在五十左右。
    而令姚欢惊骇的原因是,这男子面上,沟沟壑壑,尽是疤痕。
    “师傅怎地起身了?”
    徐好好忙向男子道。
    “听你们说得热闹,起来看看。姚娘子,老夫吓到你了?真是抱歉。”
    他的嗓音,沉、润、稳,闻之令人神清心静。
    姚欢得了这般嗓音的安抚,觉得该抱歉的是自己,不该对他的面容一惊一乍。
    姚欢深深一福:“晚辈不知,怎么称呼先生?”
    她抬起双眸,大大方方地看着这男子,试图以此来补救刚才的表现。
    眼神甫一相接,姚欢的骇意转成了讶异。
    他的目光,怎地有似曾相似之感。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