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赢家培训指南_分节阅读_268
游鸿吟选择的妻族是陈氏。
不错,就是他老师陈堪一族中的女子。而因为这桩联姻,陈氏一族已经彻底从南方撤出,渐渐回到自己原来的族地,司州颍川。
去岁冬日,刘渊病重,结果二皇子刘恭造反,领军攻入皇城之中,太子**被杀,刘渊被囚禁。
谁知道,单氏之子,只有十几岁的刘乂聪慧过人,与太宰刘欢乐、单将军等共同救出了刘渊,除掉了伪帝刘恭。
刘渊却因为丹石之毒,病入膏肓,匆忙之间,封刘乂为太子,着刘欢乐为太宰、大司马,封单将军为大司徒,随即便撒手人寰。
而在主弱臣强的情况下,汉国宗室和外戚以及各方权贵斗成了一团。游鸿吟暂时没管,也没趁乱捡捡便宜什么的,反而给了他们充分安定和平的内斗环境,同时倾销了大量瓷器、烈酒等奢侈品,换取了不少马匹、皮革等物资。
之后,游鸿吟便实现了对独孤氏的承诺,夺下了司州,将诸多胡族赶出了司州境内。
洛阳终究还是落入了游鸿吟之手。
而此刻,天下的目光,的确都注目着这位北方霸主。
第219章 名士风流(四十六)
立国这件事, 其实游鸿吟的属下早有准备,虽然口头从未说过,但是彼此之间早已心知肚明。
司马氏虽然是皇室, 但是他们的天下得来本就不正, 加上统治时间太短, 所以大家对皇室的忠心当真有限,对于立国之事自然不会太过排斥。
所以比起在其他世界的任务, 游鸿吟这次称帝的过程更类似于白手起家的建功立业, 基本上都是光明正大的拼硬实力,考验的是他的政务能力。
只要他正确认知天下详细情况, 并相应的制订出契合的制度,平衡多方势力,尽力让天下修生养息,那么他的优势将会无限大。
不过虽然大家都知道立国是必然的事情,但是这个提议却并不能由游鸿吟自己首先开口, 否则就是吃相难看。
也许如今看来, 这种做法不过是自欺欺人, 甚至有一些沽名钓誉,但实际上这种类似于潜规则的情况, 是十分正常的,主要是为了在历史上不留下污名, 毕竟推倒前朝, 起兵造反的名声并不好听, 哪怕是为了所谓的天下黎民, 因为一个人是无法代表所有黎民百姓的。所以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群臣‘谏言’,然后君主在众望所归下,才会建国。
许多开国君主立国之前,都会找到一个光明正大、占据大义的理由,勤王、讨伐暴君、光复旧朝等等旗帜,不知道被多少任君主使用。而光明正大没披着这层皮的便是始皇帝,名声却早已不知臭了多久了。
所以游鸿吟就算是要立国,也必须等个契机,同时还得找个光明正大的‘理由’。
在将司州彻底握在手中,游鸿吟就迅速开始在司州招揽流民,恢复那些因为无数世家彻底离开而陷入瘫痪的各方生产和民生。同时因为当地部落、族类比较复杂,司州的处理方法类比幽州,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梳理各方势力,制定适合各方的制度。
而在司州勉强恢复了一些元气,似乎有几分昔日繁华影子的同时,聪明的陆云被游鸿吟暗示了一次,他也不可能听不懂,不过陆云本身是不太赞同这么快立国的。
他虽然不知道如今情势大好的情况下,为何主公会如此着急,要知道一旦立国,就代表着主公正式和朝廷撕破脸,朝廷有诸多世家扶持,实力不可小觑,真拼杀起来,他们这边不一定能占到便宜。
所以陆云表示,他根本没听懂主公到底暗示了自己什么。
游鸿吟见状,就明白陆云天性中谨慎的个性让他并不赞同这么快就立国。但是游鸿吟比陆云更能明白,与南方朝廷相斗,已经不能再拖了,再拖下去,占据富庶南方的朝廷可能会解决内部矛盾,并且恢复元气,实力大增。
而随着双方实力都积蓄的更为强大,死伤人数将会越巨大。
所以,还不如速战速决。
这也是游鸿吟想要快速立国的另外一个原因,还有一个方面便是游鸿吟想要以主君的身份接受汉国的投降。
汉国内乱到一定程度后,实力大为削弱,游鸿吟自然不可能一直放任这头濒临死境的老虎一直在身边卧着。必然是要接手过来的,而以一国之主的身份接受汉国投降,是为了天命这两个字。
汉国虽然是以匈奴为主,算不得纯粹的汉人国度,但是它是一个有国号,有君主,有朝政体系的正式国家,所以若是能接受一个真正的国度投降,便会有了‘天命所归’的说法,这个情况将会给其他各种伪政权以及南方朝廷一个沉重的打击和无与伦比的压力。
不过游鸿吟并不觉得陆云这种消极怠工做的不对,他从不觉得臣子与君主之间不能出现分歧,反而陆云这种做事态度才是真正的忠臣该为之事。
不过,他能懂陆云,陆云却并不是对他这个主公有绝对的了解,这让游鸿吟多少有些惆怅。但陆云如今是他的谋主,可以算得上是文臣之中第一人,他不牵头,游鸿吟暗示的第二个人就要比较挑剔了。
首先,徒弟要都排出去,关系太过密切,若是徒弟们开口,和他这个主公亲自开口没有任何分别。
最后游鸿吟选择了葛洪。
葛洪如今做一州长官做的风生水起,可是他的修道炼丹的爱好却一直都没有放下,所以在自己手下的那些文臣之中颇有人缘。
游鸿吟在王弥动手大败汉国成列在并州的将近十五万人马后,召开了大例会。
而正是在这场会议上,他麾下文臣武将各有说辞,揭开了立国之序幕。
其实下面许多人早就想要主公早日立国,要知道立国之后,他们的位置也许久会变更一下,也算得上名正言顺的在历史之上占据‘开国元勋’这个名号了。
所以大家在大例会上可谓是群情汹涌,各个口若悬河,引经据典之间,说的好似游鸿吟不立国就是对北方所有黎明无信,弃万民于不顾等等。
游鸿吟不过是走个这么过程,免得被对手抓到攻讦把柄而已,并没有故作矜持,很快就正式确认了立国之事。
随即便开始讨论国号,在沿袭古称的夏、周,按照郭氏姓名起源和发源地起源的虢、姬、任,以及以起家之地为名的青这些个之间,最后定下了‘周’为国号,沿袭古国之号。
然后便是一干定封号、年号等,在场诸位均熟知典籍,很快便定了下来。
不过随即陆云便提出异议,觉得比起立国称帝,不如先称王。
游鸿吟拒绝了。
的确,自三国始,便有称帝之前先称王的说法,但是,这种规矩不过是那些皇帝为自己怯懦的内心加上了一丝安慰,或者说是原本就是实力不足,所以称王做个过度。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因他实力虚弱,所以不敢一开始便称帝。曹丕本就是曹操之子,袭曹操魏王理所当然之事,本就不是特意为之。
游鸿吟如今缺的是时间,没工夫花这么多时间在这些方面。这种事情并不是如今的重点。
然后便是游鸿吟甩出了大招,他定下的朝廷官制并非自古沿用的八公制度,而是十分新颖的‘内阁六部’制度,顿时令所有人惊为天人!
其实一些原本在朝廷之中任过职的官员到游鸿吟手下做事之后,就发现了主公的对于治下官员职责的分工是十分整齐特殊的,与朝廷或者是古礼并不一样,而如今这套制度拿出来,他们才明白,原来自己头上套的虽然都是晋朝官职,但实际上负责内容和整套班子的运行方式,早已脱胎换骨,变成了这种方式。
比起其他人被这套方案砸晕了,陆云却十分清晰的看到了这其中的问题,那就是文武两种职位的彻底分离。
要知道如今那些什么大司马、大司徒、丞相之类的能权倾朝野,更是有权与皇帝叫板,其中部分原因便是文臣同样可以掌握着兵权。
这种方法分开了文武,武将只对皇帝一人负责,而朝政方面,文官却又有着与皇帝相辅相成之处。
不错,就是他老师陈堪一族中的女子。而因为这桩联姻,陈氏一族已经彻底从南方撤出,渐渐回到自己原来的族地,司州颍川。
去岁冬日,刘渊病重,结果二皇子刘恭造反,领军攻入皇城之中,太子**被杀,刘渊被囚禁。
谁知道,单氏之子,只有十几岁的刘乂聪慧过人,与太宰刘欢乐、单将军等共同救出了刘渊,除掉了伪帝刘恭。
刘渊却因为丹石之毒,病入膏肓,匆忙之间,封刘乂为太子,着刘欢乐为太宰、大司马,封单将军为大司徒,随即便撒手人寰。
而在主弱臣强的情况下,汉国宗室和外戚以及各方权贵斗成了一团。游鸿吟暂时没管,也没趁乱捡捡便宜什么的,反而给了他们充分安定和平的内斗环境,同时倾销了大量瓷器、烈酒等奢侈品,换取了不少马匹、皮革等物资。
之后,游鸿吟便实现了对独孤氏的承诺,夺下了司州,将诸多胡族赶出了司州境内。
洛阳终究还是落入了游鸿吟之手。
而此刻,天下的目光,的确都注目着这位北方霸主。
第219章 名士风流(四十六)
立国这件事, 其实游鸿吟的属下早有准备,虽然口头从未说过,但是彼此之间早已心知肚明。
司马氏虽然是皇室, 但是他们的天下得来本就不正, 加上统治时间太短, 所以大家对皇室的忠心当真有限,对于立国之事自然不会太过排斥。
所以比起在其他世界的任务, 游鸿吟这次称帝的过程更类似于白手起家的建功立业, 基本上都是光明正大的拼硬实力,考验的是他的政务能力。
只要他正确认知天下详细情况, 并相应的制订出契合的制度,平衡多方势力,尽力让天下修生养息,那么他的优势将会无限大。
不过虽然大家都知道立国是必然的事情,但是这个提议却并不能由游鸿吟自己首先开口, 否则就是吃相难看。
也许如今看来, 这种做法不过是自欺欺人, 甚至有一些沽名钓誉,但实际上这种类似于潜规则的情况, 是十分正常的,主要是为了在历史上不留下污名, 毕竟推倒前朝, 起兵造反的名声并不好听, 哪怕是为了所谓的天下黎民, 因为一个人是无法代表所有黎民百姓的。所以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群臣‘谏言’,然后君主在众望所归下,才会建国。
许多开国君主立国之前,都会找到一个光明正大、占据大义的理由,勤王、讨伐暴君、光复旧朝等等旗帜,不知道被多少任君主使用。而光明正大没披着这层皮的便是始皇帝,名声却早已不知臭了多久了。
所以游鸿吟就算是要立国,也必须等个契机,同时还得找个光明正大的‘理由’。
在将司州彻底握在手中,游鸿吟就迅速开始在司州招揽流民,恢复那些因为无数世家彻底离开而陷入瘫痪的各方生产和民生。同时因为当地部落、族类比较复杂,司州的处理方法类比幽州,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梳理各方势力,制定适合各方的制度。
而在司州勉强恢复了一些元气,似乎有几分昔日繁华影子的同时,聪明的陆云被游鸿吟暗示了一次,他也不可能听不懂,不过陆云本身是不太赞同这么快立国的。
他虽然不知道如今情势大好的情况下,为何主公会如此着急,要知道一旦立国,就代表着主公正式和朝廷撕破脸,朝廷有诸多世家扶持,实力不可小觑,真拼杀起来,他们这边不一定能占到便宜。
所以陆云表示,他根本没听懂主公到底暗示了自己什么。
游鸿吟见状,就明白陆云天性中谨慎的个性让他并不赞同这么快就立国。但是游鸿吟比陆云更能明白,与南方朝廷相斗,已经不能再拖了,再拖下去,占据富庶南方的朝廷可能会解决内部矛盾,并且恢复元气,实力大增。
而随着双方实力都积蓄的更为强大,死伤人数将会越巨大。
所以,还不如速战速决。
这也是游鸿吟想要快速立国的另外一个原因,还有一个方面便是游鸿吟想要以主君的身份接受汉国的投降。
汉国内乱到一定程度后,实力大为削弱,游鸿吟自然不可能一直放任这头濒临死境的老虎一直在身边卧着。必然是要接手过来的,而以一国之主的身份接受汉国投降,是为了天命这两个字。
汉国虽然是以匈奴为主,算不得纯粹的汉人国度,但是它是一个有国号,有君主,有朝政体系的正式国家,所以若是能接受一个真正的国度投降,便会有了‘天命所归’的说法,这个情况将会给其他各种伪政权以及南方朝廷一个沉重的打击和无与伦比的压力。
不过游鸿吟并不觉得陆云这种消极怠工做的不对,他从不觉得臣子与君主之间不能出现分歧,反而陆云这种做事态度才是真正的忠臣该为之事。
不过,他能懂陆云,陆云却并不是对他这个主公有绝对的了解,这让游鸿吟多少有些惆怅。但陆云如今是他的谋主,可以算得上是文臣之中第一人,他不牵头,游鸿吟暗示的第二个人就要比较挑剔了。
首先,徒弟要都排出去,关系太过密切,若是徒弟们开口,和他这个主公亲自开口没有任何分别。
最后游鸿吟选择了葛洪。
葛洪如今做一州长官做的风生水起,可是他的修道炼丹的爱好却一直都没有放下,所以在自己手下的那些文臣之中颇有人缘。
游鸿吟在王弥动手大败汉国成列在并州的将近十五万人马后,召开了大例会。
而正是在这场会议上,他麾下文臣武将各有说辞,揭开了立国之序幕。
其实下面许多人早就想要主公早日立国,要知道立国之后,他们的位置也许久会变更一下,也算得上名正言顺的在历史之上占据‘开国元勋’这个名号了。
所以大家在大例会上可谓是群情汹涌,各个口若悬河,引经据典之间,说的好似游鸿吟不立国就是对北方所有黎明无信,弃万民于不顾等等。
游鸿吟不过是走个这么过程,免得被对手抓到攻讦把柄而已,并没有故作矜持,很快就正式确认了立国之事。
随即便开始讨论国号,在沿袭古称的夏、周,按照郭氏姓名起源和发源地起源的虢、姬、任,以及以起家之地为名的青这些个之间,最后定下了‘周’为国号,沿袭古国之号。
然后便是一干定封号、年号等,在场诸位均熟知典籍,很快便定了下来。
不过随即陆云便提出异议,觉得比起立国称帝,不如先称王。
游鸿吟拒绝了。
的确,自三国始,便有称帝之前先称王的说法,但是,这种规矩不过是那些皇帝为自己怯懦的内心加上了一丝安慰,或者说是原本就是实力不足,所以称王做个过度。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因他实力虚弱,所以不敢一开始便称帝。曹丕本就是曹操之子,袭曹操魏王理所当然之事,本就不是特意为之。
游鸿吟如今缺的是时间,没工夫花这么多时间在这些方面。这种事情并不是如今的重点。
然后便是游鸿吟甩出了大招,他定下的朝廷官制并非自古沿用的八公制度,而是十分新颖的‘内阁六部’制度,顿时令所有人惊为天人!
其实一些原本在朝廷之中任过职的官员到游鸿吟手下做事之后,就发现了主公的对于治下官员职责的分工是十分整齐特殊的,与朝廷或者是古礼并不一样,而如今这套制度拿出来,他们才明白,原来自己头上套的虽然都是晋朝官职,但实际上负责内容和整套班子的运行方式,早已脱胎换骨,变成了这种方式。
比起其他人被这套方案砸晕了,陆云却十分清晰的看到了这其中的问题,那就是文武两种职位的彻底分离。
要知道如今那些什么大司马、大司徒、丞相之类的能权倾朝野,更是有权与皇帝叫板,其中部分原因便是文臣同样可以掌握着兵权。
这种方法分开了文武,武将只对皇帝一人负责,而朝政方面,文官却又有着与皇帝相辅相成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