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看好(一)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也是尉迟海再不喜欢,也没法讨厌许惜颜的原因。
    这个孙媳妇,当真是太有钱了。
    光她一人之力,比他全家还强!
    故此就看跟着许惜颜,可以当散财老太爷,大手笔花钱的份上,尉迟海是一日比一日,更喜欢这位郡主孙媳妇了。
    他甚至开始觉得,许惜颜给尉迟坚结的亲事也极好。
    别看那郑七娘是商户人家,可也有钱哪,真是太爽了。
    他已经决定了,往后尉迟均尉迟喜兄弟俩的媳妇,也要照着这个标准找。
    不求什么大户人家,重点看嫁妆。
    可能不能如他所愿,就不知道了。
    但尉迟家从上到下,包括乡亲邻居,在祭祀之后,都对这位郡主媳妇,死心塌地。
    许惜颜走的时候,两个叔公和一个姑奶奶家,还照乡下规矩,给她和尉迟圭都做了全套的新棉鞋新棉袄。连同新生儿用的全套虎头斗篷虎头鞋,也是祈盼他们早生贵子的意思。
    虽是乡下东西,但针脚纳得细密,袄子也絮得严严实实,足见用心。
    配色鲜艳热烈,虽不够雅致,却有一种质朴粗犷的民间美,还挺有意思的。
    不想尉迟圭看了,感慨着说起往事。
    萧氏嫁进他家这么多年,可没得婆家一件针线。
    当年一个是穷,二个是尉迟海太小气了。
    按规矩要给新媳妇做新衣,他都能当忘了。
    后来也是两个叔公凑钱,才给他娘扯了块布,叫姑祖母做了件新衣裳送来。这份恩情,萧氏一直念叨,他们几个孩子也一直记得的。
    如今这些穷亲戚虽没什么好东西送他们,却用最质朴的方式,依旧按风俗做了新衣裳,这份心意,就是很珍贵的。
    如今天热是穿不上,等到天冷,许惜颜也可以穿着这老棉袄老棉鞋在家里试试,很舒服的。
    为了做示范,金光侯也不怕热,特特穿了给他做的那一身老棉袄,在屋里给许惜颜看了。
    这种民间衣裳,许惜颜还是头一回近距离看见,还真挺有意思的。
    于是将乡下亲戚们的心意,妥妥收好,回手就以尉迟圭的名义,大手笔在乡下设立了族田族学。
    原本这事,尉迟圭早就打发过家里人去做。
    可还是那句话,穷惯了的人,怎舍得花钱?
    到底搞得不象样。
    许惜颜一来,就正经把事情给落实了。
    本来尉迟圭就得了不少赏赐,其中多少划为族中公产,交给族老打理。日后祭祀祖先,资助族中孤老,让孩子们有机会上学认几个字,都有了明白分派。
    又有些田地便分派给了尉迟家的两个叔公和一个姑婆。
    里外亲疏,必须要看出规矩。
    至于修桥铺路,林林总总琐碎之事,旁人看起来艰难无比,但于许惜颜这样的世家女,却是轻松搞定。
    还在其中设立了多重制衡,相互监督。既不怕把族人养得骄横懒惰,也不怕那些七大姑八大姨,没事就上门打抽丰。
    此番恩威并施,都不用金光侯去当恶人,小两口就赢得众人交口称颂,连尉迟海也面上有光。
    要不是许惜颜要办正事,尉迟海都想跟她来济州逛逛。
    可惜未能如愿,老头儿走前还专门嘱咐许惜颜,要多多买些特产带回来。
    这个不必许惜颜亲去,底下人自会代劳。
    起来才梳洗着,鸣翠来了。
    跟着许润来边关几年,她也渐渐历练出来了。
    再不是从前家中那个畏畏缩缩的老丫鬟,行事落落大方,真正象个有诰命的王孺人了。
    只因许润所住的官宅狭窄,是肯定没办法请许惜颜来住的。所以她昨儿得知她们进城的消息,就过来请安了,还叫了好几桌酒菜。
    离家几年,这还是她头一次见到家里人,自是亲热。
    因曾经在许惜颜的小院住过养伤,知道二姑奶奶的习惯是要多睡了一会儿,所以今儿特意来得晚了些。
    来前还到城中买了好些有名的特色小吃,给许惜颜尝鲜。
    “……这道羊肉汤粉,郡主也尝尝,真真做得地道,连我们二爷也极爱吃的。配这个油炸馓子,最是酥香不过。”
    许惜颜依言尝了尝,果然咸香好吃。
    羊肉并不腥膻,汤熬得香浓,馓子里又加了芝麻,吃起来很是香甜。
    可北地种植稻米困难,更多的是黍麦之类,这粉皮用的是何物?
    鸣翠笑道,“真真让郡主问着了。原先二爷头回吃,也这么问来着。这粉皮不是米做,竟是用山芋,就是入药的淮山做的。但与南边的品种不同,更适应北方沙土,只吃起来口感差些。但要是百姓们能多种些,做成粉皮,不也能多口吃食?且易保存。只听有经验的老农说,这个种下,需得两年才熟。从二爷刚来济州,就找人种过这个。去年秋收,倒是收成不错。所以他这回出去巡查,也想让百姓多开些荒地,多种些山芋试试。”
    哦。
    许惜颜默默记下,打算回头说给尉迟圭知道。
    别看寿城还算繁华,但许多乡下地方,真是穷的连饭都吃不上的。
    就尉迟圭的乡下老家,还有住窝棚的。就依着山边,拣些石头树枝搭一下就算是家了,若是下来一场雨雪,都不知这些人该怎么过。
    许惜颜本想出手相助,可跟尉迟圭一说,他连连摇头。
    住这样的窝棚,若是本乡之人,大半都是有缘故的。
    有些是跟家里闹矛盾,有些是行了不义之事,给村民厌弃,才给赶了出来。
    若是外地来的流民,更不好帮了。
    倒不如以后多提供些途径,让其中有上进心的有事做,靠自己双手再盖起新房,才会更加珍惜,也不惹乡民反感。
    许惜颜不是个不知民间疾苦的,很是听劝。正想再听鸣翠说说本地的风土人情,阿织捧着盒糕点,拿着张拜帖进来了。
    “方才外头来了位马车,说是听说郡主在此,他家太夫人特意送来的。下人也不知能不能接,过来请问郡主示下。”
    许惜颜接过帖子一看,落款是个虞字。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