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第二百二十一章.磨刀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1.
    背嵬队的突击小组对野外和夜间的近战突击,是比较熟悉的,因为他们一开始练的就是这个,但是室内近战,他们并没有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所以9个突击队员。就自己去摸索。
    他们就找了紫阳观废墟里面一间还没有完全倒塌的房间,三个队员在里面守,三个队员在外面攻,还有三个人在旁边用不同的角度观察攻守双方的动作,进行观摩揣测。
    街道巷战的时候倒好办,依托街两边的墙角,贴着街边互相掩护前进,但是进入即将展开战斗的房间之前,大家先反复演练如何进屋,如果门开着,而无论有敌人,最好办法就是扔一颗手榴弹进去,然后前边拿快枪的队员在三秒钟之内进屋开始搜索,他们倒没有研究到,目前所谓的室内近战说的什么谁进去先左边,谁右手什么的,也没有考虑左手开门,右边队员先冲之类的,那都是现在的网络作家看了现在的文章后移植到几十年前的。
    他们采取的方式,简单粗暴直接但有效,就是左边离门近的左边先冲,右边离门近的右边先冲,或者两人商量好谁先冲,冲进去后,对着任何一个还在动的人开枪,三秒钟之内结束。
    从第4秒开始,手榴弹爆炸的这个房间里就不能还有一个敌人能动弹,他们可不是来解救人质的,他们也不关心这个,冲进去杀光一切还在动弹的人,没有手语,没有什么左边的沿顺时针搜索,右边的沿逆时针方向搜索,这一切写小说从网上找到的现代战术,很简单,第一个冲进去的打左边,第二个冲进去的打右边,打完两边,再检查全屋角落。
    他们的室内近战战术就是两条,第一手榴弹开路,第二快枪射杀。这样鬼子里面拿的是三八大盖和王八盒子,那就完了,理论上说敌人也就能开一枪,最多两枪,没有机会开第三枪的,而且开第二枪的概率不足一成,也就是拿王八盒子的那十分之一的鬼子,像大文和小武两支花机关,同时发现对方同时开火后,他们能保证100%不让敌人开出第二枪。而且根本不可能出现同时开火,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同时发现对方后,大文小武会立即射击,就是抵近射击,将花机关夹持在腰际就开火,边射击边通过弹着点修正射击方向,而鬼子苦练并仗以成名的精准射击一定要求将三八大盖抵肩瞄准后射击,三十米内是子弹从枪口到身上快呢还是把枪举起来瞄准后射击快,那铁定是子弹更快。
    当然距离拉远点,花机关就落下风了,如果是鬼子已经据枪并瞄准敌人出现的方向,就由命运决定了,搞不好就跟上次小三与挺进队的尖兵那样,同时命中对方。
    那要是需要用冷兵器摸哨或者说无声刺杀呢,那更好办了,室内近战的时候,双方同时发现彼此,背嵬队还只能占六七成赢面,鬼子还有三四成的赢面,第二枪开始背嵬队上升到九成,而鬼子下降到一成,因为三八大盖永远也没有马匣子、花机关、20响射速快。
    但是如果是冷兵器刺杀,也就是背嵬队的去偷袭,那么凭着王老虎,小三白马班长他们三把刀,几乎能占100%的赢面了,本来蛮牛和周军需官的刀也玩得不错,但是蛮牛要管机枪,周军需官要管掷弹筒,他们都不可能冲到前面去玩刀了。
    背嵬队的这种室内近战突击,缺点也是明显的,就是采取的是不分青红皂白的一律击毙,很可能带来误伤,但是背嵬队为了确保自身安全,就明确采取这个方式,就是确定手榴弹开路,门开着,扔一门手榴弹进去,两名快枪手紧接着冲进去;门关着,先扔一枚手榴弹在门那里把门炸开,然后再扔一枚手榴弹到房间里面去。
    当然他们为了彼此间的配合,也发明了几个手势,记住这不是什么战斗手语或军事手语,就是简单的几个用于配合的手势:一个是你先上还是我先上。指着自己,就是我先上,指着对方就是你先上,由于房门不便于两个人同时冲进去,所以一定是一前一后,进去后自然是先进的靠左,后进的靠右,每个突击小组的两个快枪手都要养成这种习惯。
    第二个就是先看见屋内没人的,就摆手示意给对方,如果室内有人,就用一根手指指指屋内,让对方知道里面有人,对方接收到信息后就点头。然后就用竖起几根手指表示屋内有多少人,他们表示人数的方式,也不是用现代军事手语里面的那种,而是使用酒桌上划拳的方式,这还是周军需官提议的,四川人喝酒划拳的时候,6就是用大拇指和小拇指伸开,其余三个手指头收起,7就是小拇指和食指收起,大拇指中指无名指伸开,8有两种方式,划拳的时候,大拇指和食指伸开这样也可以代表8(北方也代表八路),但是也可以收起食指,用大拇指和小指无名指中指代替,9则是收起大拇指,用其余4指代替。至于10以及10以上都不考虑了。好像通用的军事手语里面也没有讨论过10以上数字的表示方式,他们搞出这一套手势,主要是有两个目的,第一是需要无声刺杀的时候,不能说话,就用手势沟通;第二就是,要是枪声太响或爆炸声太响,彼此之间都听不到的时候,就用手势交流。
    至于很多抗战小说写的完整军事手语,在二战期间并没有,连“拯救大兵瑞恩”里面的手语都不是真的,那时候的美国大兵交流基本靠吼,真正意义上的完整军事手语是德国反恐部队gsg—9边防警察第九大队第一次使用。
    而二战德国国防军在战场上使用的只有9种简单的手语:包括1.趴下;2.向右走;3.列队或快速行军;4.挖单兵掩体;5.散开,空袭隐蔽;6.准备战斗;7.前线需要弹药;8.前方地域没有清场,无法通行;9.带上防毒面具。
    像挖单兵掩体就是把工兵锹举起来示意,相信哪个国家的军人都会这样示意,只是德国把它确定下来了,而“前方地域没有清场,无法通行”就有点像举枪投降,把枪双手横举过头顶,“带上防毒面具”就是把防毒面具拿出来摇晃。
    如果说他们总结了什么注意事项的话今天就是两点:一、手榴弹扔进去后队员要避开门窗,因为手榴弹爆炸产生的弹片,门窗是挡不了的,所以突击队员一定要躲在门边的墙后面,千万不要指望站在门后就能挡住弹片,更别提窗户了,那个是丝毫的防弹能力都没有。
    二、只要突进去,射杀一切敌人,或者说一切还活着的人,不要留活口,这鬼子太顽强了,只要有一口气,不是弄爆手榴弹与你同归于尽,就是抱住你腿咬上一口,至于会不会产生误伤误杀之类的,小三他们不予考虑,也没那功夫去考虑。
    王老虎说得好:先打死了,再来检查死活,没打死之前不用检查死活。
    白马班长总觉着这句话有语病,可又说不出来错在哪里。
    2.
    除了突击小组在反复训练之外,周军需官带着三具掷弹筒和李添财铁师傅则在紫阳观外面的平台那里,对鹰嘴石上面半山腰那里敌人预计的掷弹筒发射阵地进行打击。
    掷弹筒小组就是先把距离确定好,对面敌人可以选择的范围并不大,但是紫阳观这边就必须把预计修筑在警戒哨旁边的掷弹筒掩体、天生桥旁边、龙王洞洞口处这三个地方到敌人阵地的距离测准,要精确到米,而不是五米十米,因为在山坡上,五米之外已经起不到杀伤效果了,落在五米上方的坡上也许还能炸出点泥土石子什么的盖鬼子一身,落在五米下方的坡下也就能炸个小坑出来。
    周军需官准备了9发掷榴弹来进行试射,当然之前先进行了反复的目测距离的,最后试射出来的距离时:在警戒哨旁边的掷弹筒掩体(还没有开始修筑呢)发射,距离调节钮应该调节到487米左右,这掷弹筒距离调节表尺有两个刻度,右边的是五米一格,调整射程的时候先概略快速调到大致距离,比如先调到485米,然后再对照着左边的一米一格的分划微调到准确的距离。
    周军需官是老炮兵,玩82迫击炮的老手,所以能打迫击炮简便射击的,掌握掷弹筒发射原理后,快速发射肯定比鬼子的老掷弹筒手还快,因为老炮手甚至不需要调节距离,单凭改变筒身的发射角度就能命中,这跟简便射击的时候,射程全在左手对迫击炮筒身角度的掌握上是一个道理—--同样的发射药包下,通过改变射角大小从而达到射程的改变。
    而在天生桥旁边,距离调整钮则要调节到503米,至于龙王洞洞口那里,看上去似乎还远些,但距离调整钮却只能设置在494米,因为龙王洞洞口那里比紫阳观这里要高十几米,设置成494米,实际射程却达到510米左右。
    李添财和铁师傅也留在紫阳观上面,他们练的是另外的东西,他们两个神枪手知道,这一次他们在天生桥上面打对面的鬼子,命中率低的可怕,因为受到了两山之间山风的影响,李添财打伤一个鬼子,铁师傅居然无一枪命中,被打死打伤的鬼子大都是被蛮牛那挺机枪打的,对于机枪来说打散布射,一个点射命中一发就可以了,一个点射不行,打两个点射三个点射就是。
    他们两个就是要把这两山之间的横风摸到规律,风速一般有多大?子弹一般会偏多远?摸到这里的规律后就可以修正瞄准点。他们让新兵扛了一个靶子放到鬼子的掩体那里,然后两人就用各自的步枪慢慢瞄着靶子打,到了晚上,又让新兵把靶子扛回来,两人对着上面的弹孔来分析。
    第一天命中率低得两人脸都青了,每人打了20发子弹,居然靶上总共只有5个弹孔,平日里虽然不敢说枪枪十环,但是如果没有横风的影响,他们枪枪上靶还是做得到的。不过第2天他们就找了一个木杆插在对面掩体那里,上面挂了布条来判断风向和风速,这一次命中率增加了一倍以上,10枪里面都能中到4枪了,李添财还想出一个主意,我们就在鬼子上次挖的掩体上下不远处都这样插上竹竿挂上布条,要是鬼子再来,我们通过布条可以观察到风向风速,如果看见布条被取下来了,或者竹
    竿倒了,那说明有鬼子在搞鬼,我们也可以提早做准备,李添财把这个主意给小三一说,小三觉得很有道理,就让他们三排的负责做这件事,他们在紫阳关这边也插上了一根竹竿挂上了布条,这样两边的风向风速都可以观察到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