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_分节阅读_711
“我妈妈信教,”他忽然说,“我以前对她说,你信教,你就不可以安乐死。”
阿贞愣了愣。
周子轲皱了皱眉,他这些年很少到这里来,那天在这里看电影,也有幕布阻挡住了一切。
“我很难理解她,”周子轲顿了顿,手握着阿贞的手,攥了攥,“也很难理解你。”
阿贞在旁边,感觉小周伸手搂他的腰。他们可以在圣母像前这样吗?
“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死。”只听小周对他说。
阿贞抬起头,感觉小周在他嘴角亲了一下。
“阿贞。”
“嗯?”
“我不会说,你为了我,将来一定要坚持下去,再难熬的时候也要坚持。我不会说这样的话。”
阿贞怔住了。
“但你不要,”小周低下头,捏了捏阿贞的手心,他看阿贞的眼睛,“不要轻易选择离开我,好不好?”
阿贞听着,点头了。
“无论你将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提前告诉我,”小周说,顿了顿,“多想想我让你喜欢的地方——”
阿贞抱住了小周的脖子。“我也,”阿贞嘴唇颤了颤,轻声道,“我也想要小周的陪伴。”
小教堂有扇侧门,通往一个单独的小房间。
这像一所小木屋,有能望向外面草丘的窗,有一张小床,床边一张小木桌。
“小时候家里很少有别人,”小周拉着阿贞,坐在床边,他回忆道,“我妈妈有时带我来这里午睡。”
窗外,能看到园丁们一早起来了,又在草丘上忙碌。
小木屋里非常安静,小周往窗外瞧了一会儿,看到吉叔戴着手套出现了,大概刚忙完了大宅里的晨间清扫,于是出来看他园子里的树,看附近的花花草草。吉叔有太多爱,找不到那个叫子轲的孩子,便分给幼儿园里的小孩,分给院子里的猫,分给树上落的鸟,分给山上的一切。
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周子轲瞧着有光从窗外照进来,照在阿贞的面颊上,刺进阿贞眼睛里。阿贞刚才也和他一样朝窗外看,阿贞总是安安静静,注视着周子轲童年时刻的一切。阿贞?周子轲问。阿贞转过头来。
周子轲低下头,手扶住了阿贞的腰,低头吻阿贞的嘴唇。
这一年,周子轲二十三岁,他觉得他就像是一条小船,漂流太久,他没想过他还会驶回出发的那个遥远的港湾。
阿贞好像是那个锚,指引着他,找到那个关于“家”,关于“幸福”的定点。
没人住,小木屋也一直有人打扫维护着,桌头放着一束鲜花。窗外,周子轲不知什么时候走到了草丘上,他戴上了园丁的手套,帮吉叔一起搞那些植物的冬季维护。阿贞也接过一双崭新的手套,一边仰头望着树冠,一边伸手帮小周拿掉肩上的落叶。
上午,《罗马在线》摄影师团队的车终于要上山来了。摄影师们是朱塞从嘉兰剧院调拨过来的专业摄影师,依据制作人周子轲的安排,他们会在南山别墅暂时安顿。
祁禄这天清早,换了板鞋,刚要出门,嘴里还咬着妈妈给他做的三明治,门一开,门外站了数个陌生人。
祁禄眼睛睁大,都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等在这儿的,一下子愣了。
他不会说话,下意识关门要回头去叫爸妈,突然一只手里拿着一张证件,从外面伸到了祁禄面前。
“祁禄先生,”对方说,“你好,你应该在亚星娱乐公司差点儿出事的那艘邮轮上见过我,我当时和周子轲先生一起——”
祁禄爸爸听见门外有人说话,早饭吃到一半出来了,一瞅外面那么多人,全都堵在自己儿子跟前。
“你们干嘛啊?”祁禄爸爸赶忙走过来了,脚趾趿拉着拖鞋,“你们是什么人啊?”
祁禄已经瞧见了那张证件上安保公司的标志,一听对方要提起什么周子轲的事情,祁禄嘴里叼着蛋饼,职业本能,赶紧推门出去就把门关上了,免得被爸爸听见。
第202章日出21
“我是香港人丁望中,我可以为我的以下言论负责:五年前,我曾与梁丘云先生合作过华语经典动作电影《狼烟》,这段合作在当年一度被传为佳话,梁丘云先生事业腾飞,而我,则在《狼烟》第二部开拍中途不得不“请辞”,离开了我心爱的,也是我独立筹备多年,一手铸就的《狼烟》系列。从那之后,我回到了香港,在争议中陆陆续续拍摄了几部影片,很难再拿到大陆的好资源,好档期,许多人误以为我到了大陆一样被大陆人杯葛,其实不是的,是因为有人怕我,再捧出第二个“功夫巨星”!我没有对媒体说过这些,因为有些人,这几年势力非常大,有人帮助他,他很膨胀,有点找不着北了,以为自己真的是功夫皇帝了!而我呢,我丁望中只是一个电影导演。你们说你们是嘉兰塔的人,我姑且相信你们,是不是汤贞叫你们来的?还真是老天开眼!”
“梁丘云先生这个人,看似忠厚老实,实则阴险狡诈,心胸狭窄,工于心计。他只记旧怨,不念旧恩,不信你看看,当年提拔他的人,给他机会的人,现在有几个有好下场,有几个还在他身边?当年梁丘云与新城影业的方曦和老板之间,恩恩怨怨,非常复杂,这些事老一点儿的业内人都知道;对不夜天会所的老板甘清呢,甘清投资了他的电影,但也给他造成了很大伤害——这一点,恐怕你们要去北京走访几位当年的富二代子弟的,才能知道,我不想讲了!总之,这两位,全都是《狼烟》第一部的投资方,是推起了梁丘云的人,与此同时,他们又在随后的同一起车祸中离奇受难。我没有暗示你们什么,我只是告诉你们,为什么后来我躲来香港,躲得远远的。我认为任何一个和梁丘云有过过节的人,哪怕只有一点点,哪怕你曾对他多好,都应该小心谨慎,离他远一点,汤贞就是前车之鉴。”
阿贞愣了愣。
周子轲皱了皱眉,他这些年很少到这里来,那天在这里看电影,也有幕布阻挡住了一切。
“我很难理解她,”周子轲顿了顿,手握着阿贞的手,攥了攥,“也很难理解你。”
阿贞在旁边,感觉小周伸手搂他的腰。他们可以在圣母像前这样吗?
“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死。”只听小周对他说。
阿贞抬起头,感觉小周在他嘴角亲了一下。
“阿贞。”
“嗯?”
“我不会说,你为了我,将来一定要坚持下去,再难熬的时候也要坚持。我不会说这样的话。”
阿贞怔住了。
“但你不要,”小周低下头,捏了捏阿贞的手心,他看阿贞的眼睛,“不要轻易选择离开我,好不好?”
阿贞听着,点头了。
“无论你将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提前告诉我,”小周说,顿了顿,“多想想我让你喜欢的地方——”
阿贞抱住了小周的脖子。“我也,”阿贞嘴唇颤了颤,轻声道,“我也想要小周的陪伴。”
小教堂有扇侧门,通往一个单独的小房间。
这像一所小木屋,有能望向外面草丘的窗,有一张小床,床边一张小木桌。
“小时候家里很少有别人,”小周拉着阿贞,坐在床边,他回忆道,“我妈妈有时带我来这里午睡。”
窗外,能看到园丁们一早起来了,又在草丘上忙碌。
小木屋里非常安静,小周往窗外瞧了一会儿,看到吉叔戴着手套出现了,大概刚忙完了大宅里的晨间清扫,于是出来看他园子里的树,看附近的花花草草。吉叔有太多爱,找不到那个叫子轲的孩子,便分给幼儿园里的小孩,分给院子里的猫,分给树上落的鸟,分给山上的一切。
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周子轲瞧着有光从窗外照进来,照在阿贞的面颊上,刺进阿贞眼睛里。阿贞刚才也和他一样朝窗外看,阿贞总是安安静静,注视着周子轲童年时刻的一切。阿贞?周子轲问。阿贞转过头来。
周子轲低下头,手扶住了阿贞的腰,低头吻阿贞的嘴唇。
这一年,周子轲二十三岁,他觉得他就像是一条小船,漂流太久,他没想过他还会驶回出发的那个遥远的港湾。
阿贞好像是那个锚,指引着他,找到那个关于“家”,关于“幸福”的定点。
没人住,小木屋也一直有人打扫维护着,桌头放着一束鲜花。窗外,周子轲不知什么时候走到了草丘上,他戴上了园丁的手套,帮吉叔一起搞那些植物的冬季维护。阿贞也接过一双崭新的手套,一边仰头望着树冠,一边伸手帮小周拿掉肩上的落叶。
上午,《罗马在线》摄影师团队的车终于要上山来了。摄影师们是朱塞从嘉兰剧院调拨过来的专业摄影师,依据制作人周子轲的安排,他们会在南山别墅暂时安顿。
祁禄这天清早,换了板鞋,刚要出门,嘴里还咬着妈妈给他做的三明治,门一开,门外站了数个陌生人。
祁禄眼睛睁大,都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等在这儿的,一下子愣了。
他不会说话,下意识关门要回头去叫爸妈,突然一只手里拿着一张证件,从外面伸到了祁禄面前。
“祁禄先生,”对方说,“你好,你应该在亚星娱乐公司差点儿出事的那艘邮轮上见过我,我当时和周子轲先生一起——”
祁禄爸爸听见门外有人说话,早饭吃到一半出来了,一瞅外面那么多人,全都堵在自己儿子跟前。
“你们干嘛啊?”祁禄爸爸赶忙走过来了,脚趾趿拉着拖鞋,“你们是什么人啊?”
祁禄已经瞧见了那张证件上安保公司的标志,一听对方要提起什么周子轲的事情,祁禄嘴里叼着蛋饼,职业本能,赶紧推门出去就把门关上了,免得被爸爸听见。
第202章日出21
“我是香港人丁望中,我可以为我的以下言论负责:五年前,我曾与梁丘云先生合作过华语经典动作电影《狼烟》,这段合作在当年一度被传为佳话,梁丘云先生事业腾飞,而我,则在《狼烟》第二部开拍中途不得不“请辞”,离开了我心爱的,也是我独立筹备多年,一手铸就的《狼烟》系列。从那之后,我回到了香港,在争议中陆陆续续拍摄了几部影片,很难再拿到大陆的好资源,好档期,许多人误以为我到了大陆一样被大陆人杯葛,其实不是的,是因为有人怕我,再捧出第二个“功夫巨星”!我没有对媒体说过这些,因为有些人,这几年势力非常大,有人帮助他,他很膨胀,有点找不着北了,以为自己真的是功夫皇帝了!而我呢,我丁望中只是一个电影导演。你们说你们是嘉兰塔的人,我姑且相信你们,是不是汤贞叫你们来的?还真是老天开眼!”
“梁丘云先生这个人,看似忠厚老实,实则阴险狡诈,心胸狭窄,工于心计。他只记旧怨,不念旧恩,不信你看看,当年提拔他的人,给他机会的人,现在有几个有好下场,有几个还在他身边?当年梁丘云与新城影业的方曦和老板之间,恩恩怨怨,非常复杂,这些事老一点儿的业内人都知道;对不夜天会所的老板甘清呢,甘清投资了他的电影,但也给他造成了很大伤害——这一点,恐怕你们要去北京走访几位当年的富二代子弟的,才能知道,我不想讲了!总之,这两位,全都是《狼烟》第一部的投资方,是推起了梁丘云的人,与此同时,他们又在随后的同一起车祸中离奇受难。我没有暗示你们什么,我只是告诉你们,为什么后来我躲来香港,躲得远远的。我认为任何一个和梁丘云有过过节的人,哪怕只有一点点,哪怕你曾对他多好,都应该小心谨慎,离他远一点,汤贞就是前车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