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娱]制片人_分节阅读_25
开机的第一条,一遍过。
拍的是剧本的一开始,主角在街头叫卖的一幕。两个主角,一个假装用底价卖偷来的好东西,但其实那东西不过是劣质的假货,另外一个配合当托儿。
尼尔演的就是那个托儿,角色的一颦一笑,被他演的活灵活现。他的搭档也不逊色,因为对方在演戏前,真心就是干叫卖的小贩,在本森赫这一带就没有不认识他的。叫卖有时候和脱口秀也差不多,讲究的就是说学逗唱。那人还改编了一下剧本上准备好的台词,变得更加合情合理,趣味横生,很符合老惠勒要的那种黑色幽默的感觉。
旁观的威廉都被那利索的嘴皮子逗笑了,而米格则真的就安静的站在一边,努力从惠勒身上“偷师”。
作者有话要说: *尼尔和彼得的名字,来自蠢作者很喜欢的美剧《White Collar》,不过尼尔和彼得不是CP,只是刚好写的时候,发现可以用尼尔和彼得,不用想名字了,oh yeah这样……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的自我修养》的作者,一个建立了表演体系的俄国人。
*化用和改编了《两杆大烟枪》里的真事儿。好比叫卖的主角之前真心是干叫卖的,以及剧组里有个演员(不是主角),电影开机前一天,他才从警局里被保释出来。
第38章 来地球的第三十八天: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烟枪开机后,本来是一直顺风顺水的。
剧组人员工作积极,热情高涨;演员本色出演,无甚压力;附近凑热闹来看剧组拍电影的人,也大多都十分配合(不配合就要被雪莉带人“请”走了),尽量做到了只围观,不打扰。
但世事往往坏就坏在一个“本来”上,因为后面总会跟着一个不太好的“结果”。
结果,剧组开机一周半,问题就找上门了,还是个大问题,来自电影的导演兼制片人,惠勒老爷子的心理健康。
简单来说就是,惠勒终于还是发现了,他家人对他苦苦瞒下的各大娱乐报纸。
——4月29日晚,也就是剧组开机的前一天晚上,一代电影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因肾功能衰退,逝世于洛杉矶的私人医院。
同为当代好莱坞最著名、顶尖的导演,惠勒和希区柯克肯定是认识的,毕竟好莱坞金字塔的塔尖圈就那么大,随便拐个弯,就能找到朋友的朋友。哪怕没有接触过,也肯定知道对方的存在,都不需要中间人介绍,一场派对下来,就是“朋友”了。
惠勒和希区柯克,差不多就是这样的关系。他们没什么深交,但也没有仇怨,因为他们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风格,并不存在竞争关系,反而有点英雄惜英雄的味道。
奈何性格不同,只能距离产生美了。
鲜为人知的是,惠勒对希区柯克一直都有种奇怪的情结,呃,不是基佬情结,就是他觉得他和希区柯克有一种特殊的缘分。
好比,他们出生的年份都差不多,希区柯克只比惠勒大了三岁,前者诞生于上个世纪末,后者出生于这个世纪初;他们一个英国人,一个法国人,最后却都反而在美国功成名就;他们接触电影工作的时间也相差无几,拍摄自己第一部电影的年份也十分相近;他们都经历了两个重大转折,从黑白默片时代到彩色有声电影,以及一战和二战,都想要为自己的国家做些什么;最后,连因病不得不告别心爱的影坛的经历,都是那么的神似。
惠勒一生导演了69部电影,希区柯克是59部,以及数不清的电视剧。可以说,他们本身就是好莱坞的电影史,一个时代的里程碑,并有着对完美主义的过分执着……
所以,惠勒忍不住的就要想,也许他们连得住蒙召的时间,也会差不多。
惠勒的家人,自然是知道他这种奇怪的“希区柯克情结”的,所以他们才想尽了办法阻止他知道希区柯克的死讯。
老话总讲,人活的就是那口气;医生也爱说,能不能活下来,要看病人的求生欲望……这些无不都在表达一个意思,一旦老人有了某种“我也许也将不久于人世”的念头,那对于疾病缠身的他来说,便是致命的。
但是,又怎么可能瞒得住呢?
希区柯克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他的死,毫不夸张的说,真的是震惊了整个好莱坞,乃至全球的媒体。葬礼的消息,铺天盖地而来,连续一个星期都抢占了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并且这种希区柯克热仍不见消退的征兆。
美国和英国的媒体,如今还隔空打起了嘴仗。
两国为希区柯克的归属,其实已经争吵了很多年。希区柯克出生于英国,中年时又加入了美国国籍,同时保留了英国国籍。他同时属于这两个国家,但这两个国家却都只想他属于自己。美国电影艺术学院前脚,给希区柯克颁发了终身成就奖,英国后脚,就直接是女王授予了爵士封号。
希区柯克死后,斗争就直接被搬到了台面上,并日趋白热化。如今的矛盾点只有一个,希区柯克要葬在哪里。
是的,已经去世一周半了,希区柯克仍没有接受教堂的安魂弥撒。死者为大的尊重,好像被失去理智的众人,直接抛到了脑后。
惠勒在看到报纸后,便把自己关在了房间里,谁也不见。
威廉和惠勒的家人一直等在门外,想劝他开门,却始终无果。惠勒让他们看到了他的决心,要么你们把门撞开,要么就来烦我。
威廉是有撞门这个想法的,雪莉一个回旋踢,世间便再没有门可以阻拦他进去,他怕惠勒一人独处,容易出事。但惠勒的家人更了解惠勒的脾气,他们表示,这样安静,反而能缓解惠勒的病情,激动和发脾气才是谋杀他的元凶。最后便也就只能散开,寄希望于惠勒可以自己想通。
他们同住在一栋楼里,惠勒真要是有个万一,也赶得及。
剧组拍戏的主要地点,就定在老伯恩斯坦出借的“黑乌鸦”,剧组所有人员吃住都在一起,理由还是那一个万年不变的主题——便宜。
“黑乌鸦”各方面的条件也不差,有电梯,带热水,还拉了根网线。和一般的酒店旅馆比,也是是富富有余了。特别是威廉和惠勒等人住的五楼,自打知道威廉决定开机后要跟着剧组行动起,老伯恩斯坦就特意找人,加班加点的给重新装修了一下五楼,保证了自家宝贝外孙的生活质量。
威廉在网上和基友S吐槽:【我一开始以为我外公最多整个房车,没想到他敢比我想象的还夸张。】威廉在网上和S说这些,其实炫耀的成分是大于抱怨的,炫耀他有一个特别疼他的外公。
某位名人曾说过,一个人越缺什么,就越爱炫耀什么。
威廉的家人饥渴症,自父母去世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他很感谢外公的这一片拳拳爱护之心,也肯定不会放着好条件不去享受,好比非要干什么和剧组人同甘共苦的囧事。一是剧组的居住条件并不苦,二是如果他真这么不懂事的做了,那要置他外公的好意和脸面于何地?
如果威廉提前知道了他外公会大动干戈的专修房子,他肯定会阻止这种浪费钱的行为,但事已至此,已经装修好了,威廉要是还不住,就是矫情了。
S:【房车睡一两天可以,你在剧组少说也要住一个月,怎么可能住房车?身体都舒展不开,一定会很难受。不如重新装修房子,这样比较宽敞,反正不差钱。】威廉:【……为什么你这话说的,好像你当初就参与了讨论?】现实中,S先生打字的手,不可避免的停顿了好几秒,他确实是参与了讨论。房车曾是老伯恩斯坦的首选,是在他的意见下,才换成了如今直接装修房子。这种时候,就该施展转移话题大法了:【你们这次的新剧本是讲什么的?之前你都没怎么和我细说,只知道是犯罪类喜剧,跪求剧透。】威廉:【哈哈哈,我就知道你肯定会更喜欢这个,求我啊,求我,我就告诉你。】S:【求你。】
威廉:【……节操呢?】
烟枪是一部多线叙事的电影,随着故事的推进,一步步并线,最后达到让观众体验那种环环相扣的因果循环感。
也就是说,这是十分考验导演功力的拍摄手法。
幸好,他们有惠勒。
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是说,电影很难让人简单的就讲清楚,它到底是演了怎么样一个故事。如果一定要概括,威廉也只能说:【这是个黑吃黑的故事。】主角四人组以行骗为生,结果反而被骗,欠了一个叫“斧子”的大佬50万。
男主角艾德的邻居,是一伙儿既吸毒,又卖毒的瘾君子,正准备抢劫种大麻然后贩卖的嬉皮士。一墙之隔的艾德四人,偷听到了瘾君子们的计划,打算反抢劫,用抢劫来的钱还“斧子”欠款,然后把大麻卖给当地最大的黑人大佬,小赚一笔。
种大麻的嬉皮士,是一伙儿看上去很白痴,并且真的很白痴,却掌握着大量的大麻和金钱的人。简直是如孩提包金于市,一直勾引着别人,来你抢我啊你抢我啊。种了那么长时间大麻还没被抢,也算是很不可思议了。
“斧子”有两个愿望,一,得到艾德爹的酒吧,二,得到两把价值百万的古董枪。前者,“斧子”设局骗了艾德,并找了个业务能力过硬的专业追债人;后者,“斧子”的另外一个手下,雇佣了两个笨贼去偷抢。
这都是些看上去没太大关联,但最后却神奇的缠绕在一起的分线。
最先并线的是,艾德四人为抢劫,从两个笨贼手上,买下了两把很便宜的老式枪。而那枪,自然就是“斧子”想要的古董枪,笨贼和主角都不太识货。
然后,瘾君子成功抢了嬉皮士的大麻和钱,艾德四人组也成功的反抢劫了瘾君子。
瘾君子发现了是主角四人抢了他们,决定埋伏在主角家,准备等他们回来干掉他们。
与此同时,准备买大麻的黑老大发现,自己手下的大麻被抢了。也就是说,主角四人想卖给黑老大的赃物,其实本身就属于黑老大,那伙儿一直没被抢过的白痴嬉皮士,其实是黑老大罩着的人。黑老大带人上门,找主角四人寻仇。
机缘巧合下,被抢劫的黑老大,就这样遇上了真正抢劫了他的瘾君子,两伙人在主角家展开火拼,最终两败俱伤,一地尸体。
之前一直负责盯着主角家的追债人,趁机捡漏,拿走了钱和枪。
这一切都发生在主角四人组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他们回家后,只看到了犯罪现场,钱和枪不翼而飞,“斧子”还打来了电话,让他们去见他,说是钱已经还上了。
怎么还的?主角四人没一个知道。
而之前,两个笨贼因为没把真正的古董枪交给“斧子”的手下,也埋伏在主角家附近,准备再次偷抢,却看到了追债人把枪拿走的一幕。他们跟踪追债人,一路跟到了“斧子”的办公室。他们虽然受雇于“斧子”,却没见过“斧子”,于是……
笨贼和“斧子”枪战,再次死了一屋子。
主角四人赶到时,又只看到了一地的尸体,带着满脸的莫名其妙,和二次折返的追债人狭路相逢。手上均没有认命也不想杀人的五个人,做了一个默契的决定,追债人拿走钱,主角四人拿走枪。
完完全全昭示了何为因果循环,杀人者恒被杀之。
威廉:【这么干巴巴的说,其实很难诠释电影里那份黑色幽默的半分精髓,有些台词,只有你看了电影才会懂。】S:【简单来说就是,想让我支持你的票房呗。】
威廉:【不看十遍不是朋友!】
S:【我对那个追债人挺感兴趣的,虽然他的戏份看上去很少。但是个聪明人,只追债,不杀人,有原则,我喜欢。】威廉:【我也喜欢,他的人设是走到哪儿都爱带着他年龄不大的儿子,他很爱他的儿子,是个很有感觉很可爱的人物。好比,他会在追债时,威胁被追债的人,不许在我儿子面前说脏话。】S:【这个儿子的演员人选,你们找到了吗?】
威廉:【还没有,小孩子的戏份很少,只要在洛杉矶的摄影棚就能拍完,所以就没着急找,只要长的可爱的小男孩就可以,小女孩也行,不需要演技。】S:【介意我给你推荐个人吗?】
威廉:【谁?你亲戚?】
S:【不,是我之前从一个教育片里看到的小男孩,现在六岁左右,金发碧眼,超级可爱,最主要的是,你能看出来他有演戏的天赋,他家好像就在洛杉矶。叫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帮你找到他父母的联系方式,以及他之前参演的教育片。】作者有话要说: *惠勒和希区柯克的故事属于作者胡编。
*希区柯克确实死于1980年4月29日,6月3日才在英国举行的安魂弥撒。但到底为什么拖了这么久,蠢作者就不得而知了。于是自己演义了一下。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不需要我介绍他是谁了吧?有颜值就任性的小李子,永远的是杰克,《泰坦尼克号》的男主角。他1974年出生,1980年,正好6岁~
第39章 来地球的第三十九天:掀起你的头发来。
联系莱昂纳多的事,威廉并没有着急去办,因为小男孩的戏份不多,哪怕最后补拍单人镜头都没问题。而且,在威廉没见到莱昂纳多之前,他并不觉得剧组就非莱昂纳多不可,看教育片里,那确实是个很可爱的小男孩,但也就是如此了。
威廉必须说实话,这样的小男孩,洛杉矶遍地都是。
眼下最重要的还是既当导演又当制片人的惠勒,他的心理健康关乎着整个剧组的存亡。
前面说过,惠勒省钱很有一套,但利用威廉的人脉省钱其实只占了省钱大计划中的一部分,大头还是来自各种冲着惠勒名头而来的赞助。
这些赞助,大多都还不是那种感觉很low,要出现在电影镜头里的广告,仅仅只是能给惠勒用一下,赞助者就会露出一脸“我赚翻了”的表情。好比,剧组以一个十分低廉的价格,低于预算三分之二的那种,轻松拿下了在纽约拍摄期间全部的设备租用。
据说这个器材租凭公司,和惠勒友好合作了很多年,曾只因惠勒一句“在纽约拍戏时,我只租用它家的设备器材”,该公司就从其他来纽约拍戏的剧组身上赚了个盆满钵满。
一般剧组虽然不敢在贫民窟拍戏,但在曼哈顿区和斯塔滕岛拍戏的剧组,还是不胜枚数的。
正是这些剧组,养活了纽约的一整个相关产业链。
惠勒已经77了,和惠勒有交情的租赁公司老板,他的年龄有多大可想而知,所以,如今,租赁公司当今做主的其实他的儿子,但在听说这是惠勒最后的电影后,已经退休的老板还是又替他儿子做了回主,用比最低折扣还要低一半的价格,把设备租给了烟枪剧组,什么时候用完什么时候还,不设限,还不用缴纳保证金。
如果不是惠勒坚持要给钱,老板甚至是想免费出借。
这样一来,能省下的钱,可想而知。而要是没有惠勒,租赁公司人到中年的“少东家”肯定会反悔,最起码剧组不可能再以如此廉价的价格,租用到这么新、这么好的设备。
还有纽约的各种餐厅,时不时就会给剧组无偿提供一些点心小食、咖啡饮料,只为在惠勒面前露个脸;不同基金会、各种非盈利组织提供的政策性补贴,更是不用说,跟雪花似的扑面而来;还有愿意只收一少部分工资,等电影上映盈利后,再支付剩余工资的惠勒团队……
可以说,惠勒才是剧组真正最大的金主,没有他,那就真的是什么都不用干了,可以直接拆伙了。
威廉关心惠勒,也不仅仅是处于对剧组的考虑,他们相处了这么久,惠勒亦师亦友的悉心教导,早已让威廉铭记在心。
威廉甚至假设过,如果惠勒的身体不足以再支撑他参与这部电影的拍摄,他到底是会为了省钱,而继续昧着良心劝惠勒干下去,还是强制性送惠勒回洛杉矶的医院。结果是想都不想的后者,多少钱都买不来人的一条命。
就在威廉脑补的足够悲壮的第二天,惠勒老爷子却精神重抖擞的出现在了片场。
那天早上,惠勒起的比谁都早,脸色红润有干劲儿,声音足的就好像突然焕发了第二春。时出反常必有妖,大家反而更加担心惠勒了,毕竟昨晚他还因为希区柯克的死,被打击的面如死灰。
“你没事吧?”早餐桌上,威廉小心翼翼的试探道。
“我很好,我知道你要问什么,别婆婆妈妈的,你是个男人!我算是想明白了,反正不管怎么样,都是要死的。是病病歪歪,带着未完成电影的遗憾死去;还是打起精神,带着一部震撼世界的经典电影升入天堂。傻子都知道该怎么选,不是吗?”
人活一口气,惠勒家人曾担心希区柯克的死,带走惠勒的那口气,如今看来是他们想多了,希区柯克的死反而给惠勒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激起了他活下去的斗志。
腰不酸了,腿不疼了,嘿,一口气上五楼了。(咳)
第一副导演查普曼,看来还是只能当个副导演了,因为惠勒坚持这部电影要尽可能的全部由他来完成。
“动起来,动起来,不要磨磨蹭蹭的,你们难道还比不过我一个半截身子都快埋入黄土的糟老头子吗?”惠勒拍着手,鼓着劲儿,对镜头前的男演员吼的像是个十足十的暴君,“上帝啊,你刚刚是没吃饭吗?我要你狠狠地砸向那面墙,狠狠地,懂?到底咱俩之前谁才是流氓?!让开让开,我只演一次,注意看!”
一个核心,总会影响整个团队的精神面貌。
在根本停不下来的惠勒的影响下,烟枪剧组就像是个上了发条的精密仪器。咔嗒咔嗒,一刻不停,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六小时一餐,十二小时工作制,十到十二小时的周转时间,以及每晚的每日素材展示会,正式进入了良性循环。
唯一让威廉有些头疼的,是本就够完美主义的惠勒老爷子,彻底爆发了百分之二百的高标准、严要求,耗片比的负担一下加重了一倍不止。
本来剧组大多采用的,都是血红之前那种单镜头的拍摄方式,省钱。可如今这样单调的拍摄手法,明显已经无法满足惠勒老爷子的炫技心理。他们需要至少2到3台的摄像机,在不同轨道机位和摇臂的辅助下,同时进行拍摄。时间倒是省了,可胶片却开始以一个惊人的数字在燃烧着剧组的预算。
拍的是剧本的一开始,主角在街头叫卖的一幕。两个主角,一个假装用底价卖偷来的好东西,但其实那东西不过是劣质的假货,另外一个配合当托儿。
尼尔演的就是那个托儿,角色的一颦一笑,被他演的活灵活现。他的搭档也不逊色,因为对方在演戏前,真心就是干叫卖的小贩,在本森赫这一带就没有不认识他的。叫卖有时候和脱口秀也差不多,讲究的就是说学逗唱。那人还改编了一下剧本上准备好的台词,变得更加合情合理,趣味横生,很符合老惠勒要的那种黑色幽默的感觉。
旁观的威廉都被那利索的嘴皮子逗笑了,而米格则真的就安静的站在一边,努力从惠勒身上“偷师”。
作者有话要说: *尼尔和彼得的名字,来自蠢作者很喜欢的美剧《White Collar》,不过尼尔和彼得不是CP,只是刚好写的时候,发现可以用尼尔和彼得,不用想名字了,oh yeah这样……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的自我修养》的作者,一个建立了表演体系的俄国人。
*化用和改编了《两杆大烟枪》里的真事儿。好比叫卖的主角之前真心是干叫卖的,以及剧组里有个演员(不是主角),电影开机前一天,他才从警局里被保释出来。
第38章 来地球的第三十八天: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烟枪开机后,本来是一直顺风顺水的。
剧组人员工作积极,热情高涨;演员本色出演,无甚压力;附近凑热闹来看剧组拍电影的人,也大多都十分配合(不配合就要被雪莉带人“请”走了),尽量做到了只围观,不打扰。
但世事往往坏就坏在一个“本来”上,因为后面总会跟着一个不太好的“结果”。
结果,剧组开机一周半,问题就找上门了,还是个大问题,来自电影的导演兼制片人,惠勒老爷子的心理健康。
简单来说就是,惠勒终于还是发现了,他家人对他苦苦瞒下的各大娱乐报纸。
——4月29日晚,也就是剧组开机的前一天晚上,一代电影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因肾功能衰退,逝世于洛杉矶的私人医院。
同为当代好莱坞最著名、顶尖的导演,惠勒和希区柯克肯定是认识的,毕竟好莱坞金字塔的塔尖圈就那么大,随便拐个弯,就能找到朋友的朋友。哪怕没有接触过,也肯定知道对方的存在,都不需要中间人介绍,一场派对下来,就是“朋友”了。
惠勒和希区柯克,差不多就是这样的关系。他们没什么深交,但也没有仇怨,因为他们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风格,并不存在竞争关系,反而有点英雄惜英雄的味道。
奈何性格不同,只能距离产生美了。
鲜为人知的是,惠勒对希区柯克一直都有种奇怪的情结,呃,不是基佬情结,就是他觉得他和希区柯克有一种特殊的缘分。
好比,他们出生的年份都差不多,希区柯克只比惠勒大了三岁,前者诞生于上个世纪末,后者出生于这个世纪初;他们一个英国人,一个法国人,最后却都反而在美国功成名就;他们接触电影工作的时间也相差无几,拍摄自己第一部电影的年份也十分相近;他们都经历了两个重大转折,从黑白默片时代到彩色有声电影,以及一战和二战,都想要为自己的国家做些什么;最后,连因病不得不告别心爱的影坛的经历,都是那么的神似。
惠勒一生导演了69部电影,希区柯克是59部,以及数不清的电视剧。可以说,他们本身就是好莱坞的电影史,一个时代的里程碑,并有着对完美主义的过分执着……
所以,惠勒忍不住的就要想,也许他们连得住蒙召的时间,也会差不多。
惠勒的家人,自然是知道他这种奇怪的“希区柯克情结”的,所以他们才想尽了办法阻止他知道希区柯克的死讯。
老话总讲,人活的就是那口气;医生也爱说,能不能活下来,要看病人的求生欲望……这些无不都在表达一个意思,一旦老人有了某种“我也许也将不久于人世”的念头,那对于疾病缠身的他来说,便是致命的。
但是,又怎么可能瞒得住呢?
希区柯克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他的死,毫不夸张的说,真的是震惊了整个好莱坞,乃至全球的媒体。葬礼的消息,铺天盖地而来,连续一个星期都抢占了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并且这种希区柯克热仍不见消退的征兆。
美国和英国的媒体,如今还隔空打起了嘴仗。
两国为希区柯克的归属,其实已经争吵了很多年。希区柯克出生于英国,中年时又加入了美国国籍,同时保留了英国国籍。他同时属于这两个国家,但这两个国家却都只想他属于自己。美国电影艺术学院前脚,给希区柯克颁发了终身成就奖,英国后脚,就直接是女王授予了爵士封号。
希区柯克死后,斗争就直接被搬到了台面上,并日趋白热化。如今的矛盾点只有一个,希区柯克要葬在哪里。
是的,已经去世一周半了,希区柯克仍没有接受教堂的安魂弥撒。死者为大的尊重,好像被失去理智的众人,直接抛到了脑后。
惠勒在看到报纸后,便把自己关在了房间里,谁也不见。
威廉和惠勒的家人一直等在门外,想劝他开门,却始终无果。惠勒让他们看到了他的决心,要么你们把门撞开,要么就来烦我。
威廉是有撞门这个想法的,雪莉一个回旋踢,世间便再没有门可以阻拦他进去,他怕惠勒一人独处,容易出事。但惠勒的家人更了解惠勒的脾气,他们表示,这样安静,反而能缓解惠勒的病情,激动和发脾气才是谋杀他的元凶。最后便也就只能散开,寄希望于惠勒可以自己想通。
他们同住在一栋楼里,惠勒真要是有个万一,也赶得及。
剧组拍戏的主要地点,就定在老伯恩斯坦出借的“黑乌鸦”,剧组所有人员吃住都在一起,理由还是那一个万年不变的主题——便宜。
“黑乌鸦”各方面的条件也不差,有电梯,带热水,还拉了根网线。和一般的酒店旅馆比,也是是富富有余了。特别是威廉和惠勒等人住的五楼,自打知道威廉决定开机后要跟着剧组行动起,老伯恩斯坦就特意找人,加班加点的给重新装修了一下五楼,保证了自家宝贝外孙的生活质量。
威廉在网上和基友S吐槽:【我一开始以为我外公最多整个房车,没想到他敢比我想象的还夸张。】威廉在网上和S说这些,其实炫耀的成分是大于抱怨的,炫耀他有一个特别疼他的外公。
某位名人曾说过,一个人越缺什么,就越爱炫耀什么。
威廉的家人饥渴症,自父母去世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他很感谢外公的这一片拳拳爱护之心,也肯定不会放着好条件不去享受,好比非要干什么和剧组人同甘共苦的囧事。一是剧组的居住条件并不苦,二是如果他真这么不懂事的做了,那要置他外公的好意和脸面于何地?
如果威廉提前知道了他外公会大动干戈的专修房子,他肯定会阻止这种浪费钱的行为,但事已至此,已经装修好了,威廉要是还不住,就是矫情了。
S:【房车睡一两天可以,你在剧组少说也要住一个月,怎么可能住房车?身体都舒展不开,一定会很难受。不如重新装修房子,这样比较宽敞,反正不差钱。】威廉:【……为什么你这话说的,好像你当初就参与了讨论?】现实中,S先生打字的手,不可避免的停顿了好几秒,他确实是参与了讨论。房车曾是老伯恩斯坦的首选,是在他的意见下,才换成了如今直接装修房子。这种时候,就该施展转移话题大法了:【你们这次的新剧本是讲什么的?之前你都没怎么和我细说,只知道是犯罪类喜剧,跪求剧透。】威廉:【哈哈哈,我就知道你肯定会更喜欢这个,求我啊,求我,我就告诉你。】S:【求你。】
威廉:【……节操呢?】
烟枪是一部多线叙事的电影,随着故事的推进,一步步并线,最后达到让观众体验那种环环相扣的因果循环感。
也就是说,这是十分考验导演功力的拍摄手法。
幸好,他们有惠勒。
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是说,电影很难让人简单的就讲清楚,它到底是演了怎么样一个故事。如果一定要概括,威廉也只能说:【这是个黑吃黑的故事。】主角四人组以行骗为生,结果反而被骗,欠了一个叫“斧子”的大佬50万。
男主角艾德的邻居,是一伙儿既吸毒,又卖毒的瘾君子,正准备抢劫种大麻然后贩卖的嬉皮士。一墙之隔的艾德四人,偷听到了瘾君子们的计划,打算反抢劫,用抢劫来的钱还“斧子”欠款,然后把大麻卖给当地最大的黑人大佬,小赚一笔。
种大麻的嬉皮士,是一伙儿看上去很白痴,并且真的很白痴,却掌握着大量的大麻和金钱的人。简直是如孩提包金于市,一直勾引着别人,来你抢我啊你抢我啊。种了那么长时间大麻还没被抢,也算是很不可思议了。
“斧子”有两个愿望,一,得到艾德爹的酒吧,二,得到两把价值百万的古董枪。前者,“斧子”设局骗了艾德,并找了个业务能力过硬的专业追债人;后者,“斧子”的另外一个手下,雇佣了两个笨贼去偷抢。
这都是些看上去没太大关联,但最后却神奇的缠绕在一起的分线。
最先并线的是,艾德四人为抢劫,从两个笨贼手上,买下了两把很便宜的老式枪。而那枪,自然就是“斧子”想要的古董枪,笨贼和主角都不太识货。
然后,瘾君子成功抢了嬉皮士的大麻和钱,艾德四人组也成功的反抢劫了瘾君子。
瘾君子发现了是主角四人抢了他们,决定埋伏在主角家,准备等他们回来干掉他们。
与此同时,准备买大麻的黑老大发现,自己手下的大麻被抢了。也就是说,主角四人想卖给黑老大的赃物,其实本身就属于黑老大,那伙儿一直没被抢过的白痴嬉皮士,其实是黑老大罩着的人。黑老大带人上门,找主角四人寻仇。
机缘巧合下,被抢劫的黑老大,就这样遇上了真正抢劫了他的瘾君子,两伙人在主角家展开火拼,最终两败俱伤,一地尸体。
之前一直负责盯着主角家的追债人,趁机捡漏,拿走了钱和枪。
这一切都发生在主角四人组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他们回家后,只看到了犯罪现场,钱和枪不翼而飞,“斧子”还打来了电话,让他们去见他,说是钱已经还上了。
怎么还的?主角四人没一个知道。
而之前,两个笨贼因为没把真正的古董枪交给“斧子”的手下,也埋伏在主角家附近,准备再次偷抢,却看到了追债人把枪拿走的一幕。他们跟踪追债人,一路跟到了“斧子”的办公室。他们虽然受雇于“斧子”,却没见过“斧子”,于是……
笨贼和“斧子”枪战,再次死了一屋子。
主角四人赶到时,又只看到了一地的尸体,带着满脸的莫名其妙,和二次折返的追债人狭路相逢。手上均没有认命也不想杀人的五个人,做了一个默契的决定,追债人拿走钱,主角四人拿走枪。
完完全全昭示了何为因果循环,杀人者恒被杀之。
威廉:【这么干巴巴的说,其实很难诠释电影里那份黑色幽默的半分精髓,有些台词,只有你看了电影才会懂。】S:【简单来说就是,想让我支持你的票房呗。】
威廉:【不看十遍不是朋友!】
S:【我对那个追债人挺感兴趣的,虽然他的戏份看上去很少。但是个聪明人,只追债,不杀人,有原则,我喜欢。】威廉:【我也喜欢,他的人设是走到哪儿都爱带着他年龄不大的儿子,他很爱他的儿子,是个很有感觉很可爱的人物。好比,他会在追债时,威胁被追债的人,不许在我儿子面前说脏话。】S:【这个儿子的演员人选,你们找到了吗?】
威廉:【还没有,小孩子的戏份很少,只要在洛杉矶的摄影棚就能拍完,所以就没着急找,只要长的可爱的小男孩就可以,小女孩也行,不需要演技。】S:【介意我给你推荐个人吗?】
威廉:【谁?你亲戚?】
S:【不,是我之前从一个教育片里看到的小男孩,现在六岁左右,金发碧眼,超级可爱,最主要的是,你能看出来他有演戏的天赋,他家好像就在洛杉矶。叫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帮你找到他父母的联系方式,以及他之前参演的教育片。】作者有话要说: *惠勒和希区柯克的故事属于作者胡编。
*希区柯克确实死于1980年4月29日,6月3日才在英国举行的安魂弥撒。但到底为什么拖了这么久,蠢作者就不得而知了。于是自己演义了一下。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不需要我介绍他是谁了吧?有颜值就任性的小李子,永远的是杰克,《泰坦尼克号》的男主角。他1974年出生,1980年,正好6岁~
第39章 来地球的第三十九天:掀起你的头发来。
联系莱昂纳多的事,威廉并没有着急去办,因为小男孩的戏份不多,哪怕最后补拍单人镜头都没问题。而且,在威廉没见到莱昂纳多之前,他并不觉得剧组就非莱昂纳多不可,看教育片里,那确实是个很可爱的小男孩,但也就是如此了。
威廉必须说实话,这样的小男孩,洛杉矶遍地都是。
眼下最重要的还是既当导演又当制片人的惠勒,他的心理健康关乎着整个剧组的存亡。
前面说过,惠勒省钱很有一套,但利用威廉的人脉省钱其实只占了省钱大计划中的一部分,大头还是来自各种冲着惠勒名头而来的赞助。
这些赞助,大多都还不是那种感觉很low,要出现在电影镜头里的广告,仅仅只是能给惠勒用一下,赞助者就会露出一脸“我赚翻了”的表情。好比,剧组以一个十分低廉的价格,低于预算三分之二的那种,轻松拿下了在纽约拍摄期间全部的设备租用。
据说这个器材租凭公司,和惠勒友好合作了很多年,曾只因惠勒一句“在纽约拍戏时,我只租用它家的设备器材”,该公司就从其他来纽约拍戏的剧组身上赚了个盆满钵满。
一般剧组虽然不敢在贫民窟拍戏,但在曼哈顿区和斯塔滕岛拍戏的剧组,还是不胜枚数的。
正是这些剧组,养活了纽约的一整个相关产业链。
惠勒已经77了,和惠勒有交情的租赁公司老板,他的年龄有多大可想而知,所以,如今,租赁公司当今做主的其实他的儿子,但在听说这是惠勒最后的电影后,已经退休的老板还是又替他儿子做了回主,用比最低折扣还要低一半的价格,把设备租给了烟枪剧组,什么时候用完什么时候还,不设限,还不用缴纳保证金。
如果不是惠勒坚持要给钱,老板甚至是想免费出借。
这样一来,能省下的钱,可想而知。而要是没有惠勒,租赁公司人到中年的“少东家”肯定会反悔,最起码剧组不可能再以如此廉价的价格,租用到这么新、这么好的设备。
还有纽约的各种餐厅,时不时就会给剧组无偿提供一些点心小食、咖啡饮料,只为在惠勒面前露个脸;不同基金会、各种非盈利组织提供的政策性补贴,更是不用说,跟雪花似的扑面而来;还有愿意只收一少部分工资,等电影上映盈利后,再支付剩余工资的惠勒团队……
可以说,惠勒才是剧组真正最大的金主,没有他,那就真的是什么都不用干了,可以直接拆伙了。
威廉关心惠勒,也不仅仅是处于对剧组的考虑,他们相处了这么久,惠勒亦师亦友的悉心教导,早已让威廉铭记在心。
威廉甚至假设过,如果惠勒的身体不足以再支撑他参与这部电影的拍摄,他到底是会为了省钱,而继续昧着良心劝惠勒干下去,还是强制性送惠勒回洛杉矶的医院。结果是想都不想的后者,多少钱都买不来人的一条命。
就在威廉脑补的足够悲壮的第二天,惠勒老爷子却精神重抖擞的出现在了片场。
那天早上,惠勒起的比谁都早,脸色红润有干劲儿,声音足的就好像突然焕发了第二春。时出反常必有妖,大家反而更加担心惠勒了,毕竟昨晚他还因为希区柯克的死,被打击的面如死灰。
“你没事吧?”早餐桌上,威廉小心翼翼的试探道。
“我很好,我知道你要问什么,别婆婆妈妈的,你是个男人!我算是想明白了,反正不管怎么样,都是要死的。是病病歪歪,带着未完成电影的遗憾死去;还是打起精神,带着一部震撼世界的经典电影升入天堂。傻子都知道该怎么选,不是吗?”
人活一口气,惠勒家人曾担心希区柯克的死,带走惠勒的那口气,如今看来是他们想多了,希区柯克的死反而给惠勒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激起了他活下去的斗志。
腰不酸了,腿不疼了,嘿,一口气上五楼了。(咳)
第一副导演查普曼,看来还是只能当个副导演了,因为惠勒坚持这部电影要尽可能的全部由他来完成。
“动起来,动起来,不要磨磨蹭蹭的,你们难道还比不过我一个半截身子都快埋入黄土的糟老头子吗?”惠勒拍着手,鼓着劲儿,对镜头前的男演员吼的像是个十足十的暴君,“上帝啊,你刚刚是没吃饭吗?我要你狠狠地砸向那面墙,狠狠地,懂?到底咱俩之前谁才是流氓?!让开让开,我只演一次,注意看!”
一个核心,总会影响整个团队的精神面貌。
在根本停不下来的惠勒的影响下,烟枪剧组就像是个上了发条的精密仪器。咔嗒咔嗒,一刻不停,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六小时一餐,十二小时工作制,十到十二小时的周转时间,以及每晚的每日素材展示会,正式进入了良性循环。
唯一让威廉有些头疼的,是本就够完美主义的惠勒老爷子,彻底爆发了百分之二百的高标准、严要求,耗片比的负担一下加重了一倍不止。
本来剧组大多采用的,都是血红之前那种单镜头的拍摄方式,省钱。可如今这样单调的拍摄手法,明显已经无法满足惠勒老爷子的炫技心理。他们需要至少2到3台的摄像机,在不同轨道机位和摇臂的辅助下,同时进行拍摄。时间倒是省了,可胶片却开始以一个惊人的数字在燃烧着剧组的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