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9章 吹捧的通稿该怎么写
首映式刚刚结束,一位戴着眼睛的年轻记者参加过新闻发布会,立即钻进入住的酒店,坐在书桌前的椅子上面,如同老僧入定一般,闭着眼一动不动,大脑开始全速运转,结合《十面霾伏》的情节以及首映式上的部分情况,幻想一部在戛纳电影节上大受欢迎的新片该受到怎样的待遇。
是不是事实并不重要,最为重要的是稿子要能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
年轻记者这时睁开眼睛,拿起面前的钢笔,笔尖接连落在稿子上,发出“沙沙”的声音。
“昨天,有幸在现场亲眼目睹了《十面霾伏》的首映式。”
因为稿子发回去,不计算时差的话,也要第二天才能见报,所以年轻记者特意调整好了时间。
“真的是三生有幸,因为不在首映现场,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一部武侠片竟然能在戛纳电影节上,在国际电影圈引发如此轰动!”
写到这里,年轻记者稍稍停笔,组织了一下语言,继续写道:“掌声几乎将卢米埃尔大厅的顶棚掀翻,如果卢米埃尔先生能够看到这一幕,也会震撼吧?”
“观众,来自国内的观众,来自法国的观众,来自美国的观众,来自全世界的观众,全都在不停的鼓掌!”
“手,拍红了!拍疼了!拍的麻木了!依然不停!随着男一号的背影和男二号抱着倒在雪地上的女主角,悲痛欲绝的画面就此在银幕上的定格,随着片尾曲演唱者、国际著名歌唱家凯瑟琳巴特尔那极具磁性和穿透力的歌声,随着字幕一行行的滚动,全体观众起立鼓掌,掌声如暴风骤雨,似乎要掀翻卢米埃尔大厅的穹顶,渐渐又变成了有节奏的击掌,五分钟,十分钟,二十分钟……像是要永远鼓下去。”
仿佛这一切都曾亲眼目睹一般,年轻记者写出的话语间,充满了真情实感,甚至能叫人感觉到卢米埃尔大厅首映现场那感人肺腑的画面。
“很多观众不自觉的落泪,被故事感染,为影片感动!”
写到这里,年轻记者想起来,还要适当的吹捧一番演员,戛纳远离东方,记者之间又与制片方有默契,想要写什么,还不是全凭手中这根笔?
年轻记者琢磨了几分钟,继续落笔。
“女主演的脸上淌满泪水,泪水映衬着她那东方式的迷人的微笑;两位男主角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面,一时间竟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张导演是见过大世面的,面对此情此景也不禁为之动容,带着他的三位演员频频的向观众鞠躬致谢,但观众还是不依不饶,把巴掌拍得更响……”
年轻记者这几年常驻国外,国外娱乐记者花团锦簇的吹捧看得太多了,难免学到了几分。
如今顺手拈来,更是恰到好处。
但年轻记者清楚,仅仅有观众是不够的,还要扯上一些重量级人物,尤其国际电影圈的大人物,那样才能突出影片和主创人员的不凡。
“这就是昨天发生在戛纳电影节《十面霾伏》全球首映式上的一幕,随后很多国际友人向剧组送上祝贺,好莱坞相对论娱乐集团主席、美国亿万富豪罗南安德森紧握张导演的手,既为影片感动,又为自己错过《十面霾伏》的北美版权后悔不已……”
“本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主席昆汀塔伦蒂诺与张导演紧紧拥抱……东方影片在这里受到如此的欢迎,那份特殊的自豪感,在记者的心里涌动、弥漫、升腾……”
不知道是熬夜写稿有点累,还是自己把自己写感动了,年轻记者的眼睛,这一刻有点发红。
他去卫生间洗了把脸,回来后继续思考后面怎么写。
普通观众有了,大人物有了,对!还有国外媒体的看法!特别是同行们!
年轻记者瞬间灵感大发,笔记落在稿子上的“沙沙”声又响了起来。
“我现场采访了几位外国同行。一位来自《费加罗报》的法国记者说:《十面霾伏》比《英雄》还要好很多,无论是画面、打斗,还是在表现人物、人性方面,都是创新的。他称自己已经成了张导演的影迷。”
“而《德国电影周刊》的年轻女记者,认为《十面霾伏》是张导演拍得最好的电影:“如果参加竞赛单元,一定可以拿‘金棕榈’!”
反正吹牛不用交税,也没有提过两位记者的名字,年轻记者也不怕出漏子。
年轻记者越写越顺畅,幻想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首映放映结束之后的新闻发布会,几乎成了全球记者肯定这部影片的表彰会,张导演受到媒体记者热烈追捧。之后参加电影节组织的派对,更是接到了来自国际大型娱乐集团相对论娱乐的邀请,相对论娱乐的主席罗南安德森邀请张导演一定要在戛纳电影节之后前往好莱坞,商谈双方间继续合作……”
这篇稿子写的特别顺利,年轻记者写完之后,仔细校对两遍,然后联系上制片方的新闻官,通过电子邮箱将稿子传给了对方。
双方间早已达成默契,发往国内的通稿必须经过制片方审看。
年轻记者的稿子不但顺利通过,还被制片方新闻官称赞不已,要求他立即发往国内,以便尽快见报。
忙活到接近午夜,年轻记者才结束一天工作,身体很累,精神很疲惫,但这一天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罗南丝毫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已经成为了其他人提高身价的工具,就算知道的话,也会一笑了之,这种出现在大人物身上的情况,以后可能会更加频繁。
再说了,通过二张的《英雄》赚了那么多,让他们借用一下自己的名字,也能说得过去。
《十面霾伏》在戛纳电影节首映后的反响不算好,最起码比不上《英雄》在北美上映时的情况,甚至口碑差距有点大。
这部片子受到正面评价的只有精美的画面和绚丽的色彩,其他基本都是负面。
一部商业片,若要吸引观众进影院,那么视觉效果绝对是重要的,《十面霾伏》的画面,自然不用多说,古朴质感的画面,几乎每个镜头都相当考究,足能装帧成油画。
但商业片仅仅有画面也是不够的,除非能做到《阿凡达》那个级别。
何况《阿凡达》也有个能说得过去的故事情节。
因为永远无法忽视的汇率和全球市场接受度的关系,东方的电影很难做到好莱坞电影那么大的投资。
而特效画面是投资最无法作假的投资环节,精美的画面全是钱砸出来的。
至于《十面霾伏》的情节,估计没人在乎。
罗南看过之后,大致上能够做出判断,二张和他们的投资方凭借高价卖出的北美和国际版权,会成为名副其实的赢家,但花费一亿多软妹币买断东方和北美以外国际版权的索尼娱乐,还有拿出2000万美元巨资买下北美版权的狮门影业,极有可能会产生亏损。
起码也是这两三年之内,这个电影项目会是亏损状态。
罗南首映式之后没有再见到狮门影业的纳瓦斯,让康妮问了一下,纳瓦斯看到首映口碑之后,就第一时间返回了洛杉矶。
估计狮门影业也对首映有所评估,而评估结果不太理想。
这部影片其实也说明,想要拍好一部商业片,很不容易,并不像很多文艺片导演形容的那么简单。
商业片的高额投资,就决定了它必须获得更多人的认可,这显然难度更大。
罗南也回想了一番,这部影片之后,那位张导演下一部影片是什么?还有没有足够的市场价值?
是《黄金甲》?还是《三枪》?
貌似这些对于使馆影业这样的国际发行公司来说,价值都非常有限。
尤其《三枪》,简直叫人不敢相信这是张导演这种级别的导演拍摄执导的作品。
罗南很快就确定了一件事,与张导演的合作,可以彻底告一个段落了。
《十面霾伏》在戛纳上映后的第二天,罗南专门去交易场地转了一圈,并没有发现记忆中的影片,能让他感兴趣的,还是朴赞郁的《老男孩》。
曾经,韩国电影借鉴好莱坞模式,发展可谓迅速,在2010年之后,出现过很多优秀的作品。
但现在的韩国电影才刚崭露头角,想要进入北美市场千难万难,从某些方面来说,韩国的导演和制片公司与邻国类似,只要影片能够打入北美市场就是胜利,其余的都好说。
特别是邻居接连两部武侠大作在北美引起热烈反响,差点让韩国媒体高呼李安和张是韩国人……
使馆影业的电影买手找上《老男孩》的制片公司秀东影业,很快就取得了进展。
韩国电影很多方面都在借鉴好莱坞,导演在电影版权交易方面没有话语权,使馆影业迅速与《老男孩》版权方谈妥,以25万美元买断北美版权,以10万美元获得翻拍授权。
不管怎么说,总算在这届戛纳电影节上有所收获。
是不是事实并不重要,最为重要的是稿子要能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
年轻记者这时睁开眼睛,拿起面前的钢笔,笔尖接连落在稿子上,发出“沙沙”的声音。
“昨天,有幸在现场亲眼目睹了《十面霾伏》的首映式。”
因为稿子发回去,不计算时差的话,也要第二天才能见报,所以年轻记者特意调整好了时间。
“真的是三生有幸,因为不在首映现场,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一部武侠片竟然能在戛纳电影节上,在国际电影圈引发如此轰动!”
写到这里,年轻记者稍稍停笔,组织了一下语言,继续写道:“掌声几乎将卢米埃尔大厅的顶棚掀翻,如果卢米埃尔先生能够看到这一幕,也会震撼吧?”
“观众,来自国内的观众,来自法国的观众,来自美国的观众,来自全世界的观众,全都在不停的鼓掌!”
“手,拍红了!拍疼了!拍的麻木了!依然不停!随着男一号的背影和男二号抱着倒在雪地上的女主角,悲痛欲绝的画面就此在银幕上的定格,随着片尾曲演唱者、国际著名歌唱家凯瑟琳巴特尔那极具磁性和穿透力的歌声,随着字幕一行行的滚动,全体观众起立鼓掌,掌声如暴风骤雨,似乎要掀翻卢米埃尔大厅的穹顶,渐渐又变成了有节奏的击掌,五分钟,十分钟,二十分钟……像是要永远鼓下去。”
仿佛这一切都曾亲眼目睹一般,年轻记者写出的话语间,充满了真情实感,甚至能叫人感觉到卢米埃尔大厅首映现场那感人肺腑的画面。
“很多观众不自觉的落泪,被故事感染,为影片感动!”
写到这里,年轻记者想起来,还要适当的吹捧一番演员,戛纳远离东方,记者之间又与制片方有默契,想要写什么,还不是全凭手中这根笔?
年轻记者琢磨了几分钟,继续落笔。
“女主演的脸上淌满泪水,泪水映衬着她那东方式的迷人的微笑;两位男主角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面,一时间竟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张导演是见过大世面的,面对此情此景也不禁为之动容,带着他的三位演员频频的向观众鞠躬致谢,但观众还是不依不饶,把巴掌拍得更响……”
年轻记者这几年常驻国外,国外娱乐记者花团锦簇的吹捧看得太多了,难免学到了几分。
如今顺手拈来,更是恰到好处。
但年轻记者清楚,仅仅有观众是不够的,还要扯上一些重量级人物,尤其国际电影圈的大人物,那样才能突出影片和主创人员的不凡。
“这就是昨天发生在戛纳电影节《十面霾伏》全球首映式上的一幕,随后很多国际友人向剧组送上祝贺,好莱坞相对论娱乐集团主席、美国亿万富豪罗南安德森紧握张导演的手,既为影片感动,又为自己错过《十面霾伏》的北美版权后悔不已……”
“本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主席昆汀塔伦蒂诺与张导演紧紧拥抱……东方影片在这里受到如此的欢迎,那份特殊的自豪感,在记者的心里涌动、弥漫、升腾……”
不知道是熬夜写稿有点累,还是自己把自己写感动了,年轻记者的眼睛,这一刻有点发红。
他去卫生间洗了把脸,回来后继续思考后面怎么写。
普通观众有了,大人物有了,对!还有国外媒体的看法!特别是同行们!
年轻记者瞬间灵感大发,笔记落在稿子上的“沙沙”声又响了起来。
“我现场采访了几位外国同行。一位来自《费加罗报》的法国记者说:《十面霾伏》比《英雄》还要好很多,无论是画面、打斗,还是在表现人物、人性方面,都是创新的。他称自己已经成了张导演的影迷。”
“而《德国电影周刊》的年轻女记者,认为《十面霾伏》是张导演拍得最好的电影:“如果参加竞赛单元,一定可以拿‘金棕榈’!”
反正吹牛不用交税,也没有提过两位记者的名字,年轻记者也不怕出漏子。
年轻记者越写越顺畅,幻想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首映放映结束之后的新闻发布会,几乎成了全球记者肯定这部影片的表彰会,张导演受到媒体记者热烈追捧。之后参加电影节组织的派对,更是接到了来自国际大型娱乐集团相对论娱乐的邀请,相对论娱乐的主席罗南安德森邀请张导演一定要在戛纳电影节之后前往好莱坞,商谈双方间继续合作……”
这篇稿子写的特别顺利,年轻记者写完之后,仔细校对两遍,然后联系上制片方的新闻官,通过电子邮箱将稿子传给了对方。
双方间早已达成默契,发往国内的通稿必须经过制片方审看。
年轻记者的稿子不但顺利通过,还被制片方新闻官称赞不已,要求他立即发往国内,以便尽快见报。
忙活到接近午夜,年轻记者才结束一天工作,身体很累,精神很疲惫,但这一天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罗南丝毫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已经成为了其他人提高身价的工具,就算知道的话,也会一笑了之,这种出现在大人物身上的情况,以后可能会更加频繁。
再说了,通过二张的《英雄》赚了那么多,让他们借用一下自己的名字,也能说得过去。
《十面霾伏》在戛纳电影节首映后的反响不算好,最起码比不上《英雄》在北美上映时的情况,甚至口碑差距有点大。
这部片子受到正面评价的只有精美的画面和绚丽的色彩,其他基本都是负面。
一部商业片,若要吸引观众进影院,那么视觉效果绝对是重要的,《十面霾伏》的画面,自然不用多说,古朴质感的画面,几乎每个镜头都相当考究,足能装帧成油画。
但商业片仅仅有画面也是不够的,除非能做到《阿凡达》那个级别。
何况《阿凡达》也有个能说得过去的故事情节。
因为永远无法忽视的汇率和全球市场接受度的关系,东方的电影很难做到好莱坞电影那么大的投资。
而特效画面是投资最无法作假的投资环节,精美的画面全是钱砸出来的。
至于《十面霾伏》的情节,估计没人在乎。
罗南看过之后,大致上能够做出判断,二张和他们的投资方凭借高价卖出的北美和国际版权,会成为名副其实的赢家,但花费一亿多软妹币买断东方和北美以外国际版权的索尼娱乐,还有拿出2000万美元巨资买下北美版权的狮门影业,极有可能会产生亏损。
起码也是这两三年之内,这个电影项目会是亏损状态。
罗南首映式之后没有再见到狮门影业的纳瓦斯,让康妮问了一下,纳瓦斯看到首映口碑之后,就第一时间返回了洛杉矶。
估计狮门影业也对首映有所评估,而评估结果不太理想。
这部影片其实也说明,想要拍好一部商业片,很不容易,并不像很多文艺片导演形容的那么简单。
商业片的高额投资,就决定了它必须获得更多人的认可,这显然难度更大。
罗南也回想了一番,这部影片之后,那位张导演下一部影片是什么?还有没有足够的市场价值?
是《黄金甲》?还是《三枪》?
貌似这些对于使馆影业这样的国际发行公司来说,价值都非常有限。
尤其《三枪》,简直叫人不敢相信这是张导演这种级别的导演拍摄执导的作品。
罗南很快就确定了一件事,与张导演的合作,可以彻底告一个段落了。
《十面霾伏》在戛纳上映后的第二天,罗南专门去交易场地转了一圈,并没有发现记忆中的影片,能让他感兴趣的,还是朴赞郁的《老男孩》。
曾经,韩国电影借鉴好莱坞模式,发展可谓迅速,在2010年之后,出现过很多优秀的作品。
但现在的韩国电影才刚崭露头角,想要进入北美市场千难万难,从某些方面来说,韩国的导演和制片公司与邻国类似,只要影片能够打入北美市场就是胜利,其余的都好说。
特别是邻居接连两部武侠大作在北美引起热烈反响,差点让韩国媒体高呼李安和张是韩国人……
使馆影业的电影买手找上《老男孩》的制片公司秀东影业,很快就取得了进展。
韩国电影很多方面都在借鉴好莱坞,导演在电影版权交易方面没有话语权,使馆影业迅速与《老男孩》版权方谈妥,以25万美元买断北美版权,以10万美元获得翻拍授权。
不管怎么说,总算在这届戛纳电影节上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