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萧衍这话一出,原本还在和稀泥的众臣纷纷反对起来。
    “陛下,不可!且不说元法僧这宗室血脉也实在是隔得太远,就算他是元魏的直系王爷,就凭他献地投国,魏国也不会有任何人拥戴他,更不会为他开门投城,说不得还要拼死抵抗!”
    刚从徐州回来没多久的曹仲景极力反对。
    “何况此人绝无担当,就算陛下借兵给他,怕他也不敢回国,万一半路上跑了,才叫难堪!”
    “陛下,元法僧贪鄙懦弱,在魏国树敌极多,并非扶植的好人选啊!”
    “陛下三思!”
    别说魏国人看不上元法僧,就连梁国也没几个人能看得起这位献了城逃跑的徐州刺史,一顿反对之声后,萧衍也不得不噤口不言,不再提起要扶持元法僧回国的事情。
    于是一殿君臣不欢而散,萧统下朝前用能剜人的目光狠狠瞪了太子萧统一眼,这才拂袖而去。
    皇帝离开了,太子萧统却仍然立在殿中,面色苍白,整个人好似魂游天外。
    “太子殿下,您不该在这样的场合,用这样的语气劝谏陛下的。”
    谢举本来该回尚书省去,可见到太子这个样子实在可怜,忍不住留下来攀谈了几句。
    “您和臣等不同,你是陛下的儿子,有些话,可以私下里劝说陛下,而不是当众拂陛下的面子。东宫这几年行事原本就有些强势,何况陛下想要北伐的原因您又不是不知道,这时候你出声反对,怎能让陛下不多想?”
    谢举曾做过一段时间的东宫舍人,也算是看着太子萧统长大的,不愿萧统与皇帝渐行渐远,只能尝试着让他自己醒悟。
    谁料谢举一说起“北伐的原因”,萧统原本苍白的脸色突然又青又红,也不知是羞愧还是愤怒,竟脱口而出道:
    “为了一人而弃天下人的安危于不顾,难道不是不智吗?今日就算是我在洛阳,我也会劝谏父皇不要北伐,而是趁机休养生息壮大自己,他日何愁没有北伐之时?!”
    激动之下,萧统的声音稍大了一些,引起不少还没离开的官员侧目,萧统说完之后也有些后悔,只能倔强地看着谢举。
    梁国最上层的这些官员门阀其实都知道萧综这个“遗腹子”是怎么回事,私底下也不是没有嗟叹过东宫的狠辣和萧综的倒霉,甚至因为他自污身份保护故国的决定而对他十分同情,这些态度在平日里和太子一系官员交往时,不免就会带出几分来。
    萧统从小以“君子”的操守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对百姓爱护对官员宽厚,活了几十年怕是也没有像如此这般做过一件“亏心事”。
    他以“高德”自居,却有了“残害手足”的事实,内心的痛苦和执拗可想而知,如果按佛家的说法,他现在已经“入了魔”了。
    谢举知道劝说无用了,也只能叹息一声,对萧统微微躬了躬身子,先行告退。
    散了朝后,萧衍却久久无法平静,脑子里不停回想着朝上的百官在太子反对后态度大变的情景。
    在此之前,朝中大臣们只是建议再等一等,可太子一出声反对,情况顿时便起了变化,就连他也没办法再坚持己见。
    他这个做父亲的一心是为了救回儿子,可做儿子的却想着反对父亲,萧衍越想越是愤怒,甚至有些怨恨起这些“朝秦暮楚”的公卿大臣们来。
    萧衍端坐在案后,越想越是愤怒,只觉得有一腔火焰在胸中燃烧着,非要也烧一烧别人不可。
    于是他传了口谕,将今日反对北伐的几个官员,以及几个儿子都召进了宫中,让他们立刻觐见。
    宫中这么大的动静,自然瞒不过有心之人,何况刚刚才有了龃龉,皇帝立刻就要发作,朝中内外都十分不安。
    反对的这些官员里,有几个是东宫派系,有些却只是从没有站过队的普通官员,只不过有感于百姓的疾苦所以才出声附和,皇帝的口谕一到,这些官员各个都惴惴不安,使出各种手段把消息传了出去,希望有交好的同僚或上司能够“搭救”。
    官员们尚且胆战心惊,直接提出反对的太子萧统更是心慌意乱,等他们如履薄冰的入了宫,各方求见皇帝的折子也送了进去,只希望在皇帝在发落他们的时候能够在场劝上一劝。
    原本他们以为皇帝肯定不会理会他们求见的请求,谁知也不知这位“陛下”是怎么想的,只要求见的大臣,他都一应允了,准了他们入宫。
    于是等到他们见到皇帝时,殿前已经交头接耳的挤上了几十个人,均是穿着官服,匆匆赶来的。
    萧衍走出殿门,目光从殿前这几十个人身上扫过,最后停留在了太子萧统的身上。
    太子已经是有妻有子的青年,他长相身形都肖似萧衍,方正的脸庞、宽厚的肩膀,立于人群之前时,颇有沉稳之态。
    不知不觉间,那个一直站在他的身后,会用仰慕的目光看着他的儿子,也渐渐开始以这样“对立”的姿态出现在他面前了。
    萧衍停留在太子身上的目光实在太久了些,久到让所有人都不安。
    他们以为皇帝肯定要找出种种借口责罚儿子,又或者是像几年前那般命令他禁足在东宫。
    然而,萧衍只是神情十分疲惫地看着太子,沉声开口:
    “朕这几十年来,一直勤于政务,无论春夏秋冬,都是五更天起,除非生病,从未断过大朝。这么多年来,朕励精图治,从来不敢懈怠,可岁月不饶人,朕也毕竟不是年轻的时候了……”
    众臣愕然,有些反应快的,还能说几句“陛下圣明”之类的话。
    只是萧衍语意未断,便又丢出一句话来,震得在场之人几乎魂飞魄散。
    “如今太子正值壮年、精力充沛,而朕却已经是年老体衰之人,应付国事也渐渐吃力。朕想了想,既然太子已经能独当一面,不如让太子监国吧。”
    萧衍语气像是玩笑,表情却肃穆认真。
    “而朕,则效法佛祖,舍国出家。”
    第425章 指点江山
    萧衍这番“做作”倒不是事出突然,实际上, 在他提出要“出家”之前, 他就已经当了在家居士很多年了。
    近十年了, 他持斋念佛、不近女色,但凡有休息的时间, 几乎都在同泰寺中度过,而不是后宫。
    以至于有一段时间,百官要找皇帝问政, 去的都不是金殿, 而是台城对面的同泰寺里。
    萧衍这既像是气话、又像是发泄的决定提出后, 便以旁人无法阻止的速度火速搬离了宫中,搬去了同泰寺。
    同泰寺的主持比萧衍还干脆,萧衍宣称要“出家”后, 立刻召集信徒与寺众,将“主持”的位置让给了萧衍。
    这位统治梁国长达二十余年的皇帝,在受戒之后改法号“冠达”, 颁下了“戒牒”,除了没有为他剃度,从里到外、从法理到事实,都已经和僧人并无差别。
    朝堂内外一时间全部炸了!
    皇帝的突然出走, 简直就如一个平时十分乖巧的孩子突然迟来的叛逆,打的所有臣子措手不及, 甚至生出荒谬的感觉来!
    就在皇帝弃朝前往同泰寺的当天, 同泰寺外被潮水般涌入的文武百官和高门子弟团团围住, 几百人在同泰寺外哭声震天,大呼“陛下回来”,悲声传出数里,震惊众人。
    许多住在建康城的百姓不明所以,还以为皇帝生了重病快不行了,一个个都急着让家中没有成婚的子女赶紧成亲,结果一时间,建康城中的气氛与同泰寺外的悲戚绝望截然相反,为亲事请期的人家和说媒的媒人在城中来往不绝,虽然不敢张扬,但还是一派喜气洋洋。
    和百姓为了亲事操心相对的,便是梁国朝堂上的一片愁云惨雾。
    皇帝临走前虽召来一批大臣留下过口谕,甚至当着太子的面说出了“太子已经能够独当一面,可以监国”这种话,但皇帝当时召来的大臣多半是东宫一派的官员,其余寥寥几个根本不在流内上品,连尚书省的侍中都见证,说出来的话根本不能服众。
    偏偏皇帝的速度太快,在第二天上朝之前就已经趁夜去了同泰寺,之后就在同泰寺闭门谢客不出,谁也见不到他。
    萧统生下来就是太子,萧衍为了培养这个儿子,朝中但凡有能力的臣子,大多都在东宫担任过官职,有些是“太子家令”,有些是“太子舍人”,就是为了让儿子和朝中百官能够好好磨合,而太子之前也曾数次监国,从来也没出过什么岔子。
    但萧衍这个皇帝实在积威太重,他走时丢下的话是“监国”,不是“禅位”,就没有人敢真将太子当做主心骨商议国事,哪怕萧统第二天真的开始主持朝会,朝中也没有来几个人。
    萧统站在大殿里,看着殿下稀稀拉拉屈指可数的几个官员,脸上已经没有了一丝血色。
    “太子,还宣朝吗?”
    萧统身边的宦官魏雅眼中全然是愤怒之色,“一共只来了十几位使君,怕是没办法开朝了。”
    空空荡荡的大殿,哪怕是压低了声音的问话,也能被广阔的殿堂一层层传开,这原本是为了阻止百官私下交头接耳的规定,魏雅是第一次做宣朝宦官,并不了解,于是他说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让殿下之人听得分明。
    来上朝的那十几个人里,除了对萧统最鼎立支持的东宫派官员徐勉等人,其余皆是闲散惯了连消息都不通达的庸人,而就连这样的人,在听到了魏雅的话后,都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好似马上就要逃出生天似的。
    于是萧统原本的尴尬彻底变成了羞耻。
    “散朝!”
    萧统沙哑着声音,丢下这一句话,便大步流星地离开了这个让他满怀耻辱的地方。
    太子是兄弟几人中身材最为高大的,长相也端方威仪,颇有古人之风。过去数次监国之时,他待人接物都从没有出过错处,替皇帝坐在御座之上时,众人皆是心悦诚服。
    可如今,他几乎是狼狈而逃,原本高大魁梧的身材,也因为这几年来的消瘦变得充满悲戚之气,在这空荡的大殿衬托之下,背影越发萧瑟可怜。
    萧统离了大殿,闷着头一口气直冲到自己平时处理公务的偏殿里,身上那股憋闷才终于发泄了出来。
    可惜“礼法器度”早已经成了他的一部分,哪怕他此时悲愤到几欲死去,也只是将桌面上的笔墨纸砚等扫落一地,随后趴伏在案桌之上,不愿抬头示人。
    徐勉等因为担心而追过来的臣子守候在太子的书房外面,听着里面的动静,想要进去劝慰,却又怕更伤了太子的脸面,只能在外面大声道:
    “殿下,陛下临走前既然嘱咐了太子监国,那殿下就必须肩负起监国的任务,岂可自暴自弃?!朝中百官可以旷朝,太子却不能!因为百官可以等,堆积如山的案牍不能等,天下的百姓不能等!请太子振作起来,以社稷为重!”
    皇帝去了同泰寺,应该批阅的公文就滞留在了太极殿中,徐勉等人的意思便是希望太子能立刻前往太极殿,将那些堆积的公文拿到东宫中来,先由东宫的官员辅助太子一起批阅掉。
    这么多年过去,东宫早有了一套流转的班底,俨然就是第二个“小朝廷”,就算朝中文武百官旷了朝,也不至于立刻就让梁国的政权瘫痪。
    这是废除了“子贵母死”的规则后、整个朝政都混乱了的魏国,远远不及梁国的地方。
    “滚!”
    然而他们面对的,只有太子的一声怒吼,和一只飞出窗外的砚台。
    “若不是你等自作主张,今日岂会有如此局面!”
    砚台被掷落在他们的面前,摔碎了一个尖角,而后又弹了几下,才滚入草丛之中。
    徐勉几人相顾无言,只能叹了一口气,从草丛里捡起那个碎了的砚台、以及地上碎裂了的一角,无奈而去。
    第二日,到了上朝之时,上朝的官员依旧寥寥无几。
    太子明显已经不似昨日那般沮丧,甚至还能好言好语地询问来上朝的官员可有本奏上,是否有急事需要处理。
    但中书省依旧没有将各地的奏折和文书移交给东宫,而太子也没有去太极殿的书房里取回之前堆积的公文,所有人都好似心照不宣的忘了这件事,就像是皇帝只是出去“散心”几天,随时都会回来,谁也不愿做出改变。
    太子不急,好不容易等来太子临朝机会的东宫里的官员们却急了。
    徐勉悄悄入了东宫,在屏退所有人的情况下,道出了他的来意。
    “殿下,朝中文武百官大多崇佛,如今陛下已经出家,已经不算是俗世中人,为何您还迟迟不肯下达诏书,让中书省将公文送来呢?”
    徐勉见太子缄默不语,又咬牙开口,“陛下走时,并没有带上虎符和印玺,如今这些都存放在太极殿的后殿之中。您是监国太子,以‘监国’的名义去太极殿里取走虎符和印玺,又何惧陛下会回来?”
    “你在胡说什么!”
    这话已经是诛心之言,萧统终于有了反应,他立刻意识过来什么,又骇然喝道:“你在父皇身边安插了人手?!”
    虎符和印玺都放在专门的金匣之中,有专人看管,平时并不启出,而且金匣体积颇大,又沉重,若是金匣被搬出,必有宫人知晓。
    但传出流言和主动窥探,那就是两回事了。
    “不是我!”
    哪怕他现在是太子眼前最得用之人,这种事情也不敢承认,连忙解释:“那些探子是丁夫人之前留下的,臣也不知情。只是事情发生后,早上有宫人悄悄找到了我,给我传了这个消息。”
    “那宫人呢?”
    萧统怀疑地问。
    “他不能和我接触太长时间,递给我这个信物就匆匆离去。我之前在陛下身边见过此人,消息应该不假。”
    徐勉从怀中掏出一枚小印,确实是丁令光给他们传递私信时的印玺,太子接过后仔细检查,确认无误。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