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就好像他说的,市舶司、对外贸易,可以减少海盗甚至让海盗灭绝,甚至可以不费一兵一卒,自然有人会保护商船。
    事实的确如此。
    事后他曾经问过林重阳,林重阳没有直接说,但是点着要害一句既透,李固秒懂。
    林重阳的玻璃等生意逐渐偏向南方去,让沿海的几大豪门加入分一杯羹,有他们的生意在,那海上自然就太平!
    这虽然让人气恼,却也争取很大的时间。
    现在羊毛战略和之前的海上贸易策略是一样的,以利益化干戈,当然不是去讨好对方,而是公平交易,甚至是使手段用利益控制对方。
    说白了,就是利用控制敌人!
    蒙古人为关内提供羊毛,关内可以用茶叶、盐、布、炊具等交换,这就等于除了马匹以外,他们又有了一样大明人稀罕的东西。
    这羊毛和马匹还不一样,马匹他们还怕明人骑兵壮大起来,羊毛能有什么用,就是织布做毛毡呗,当然肯换。
    当然这可由不得他们,只要他们打开这个口子,就关不上了,要一直贸易下去。
    因为他们的部族们尝到了羊毛换货物的好处,是不会轻易停下来的,他们觊觎关内地大物博,却也冲不进来,每次在边境搞事,都被九边将士们摁回去。
    打不过,就只能遵从规则。
    最近那些蒙古人也蠢蠢欲动啊,沈六郎、戚将军他们可打了好几仗了,虽然他们顶住了,可九边太大,另外却有地方失守,两位大将不得不疲于驰援。
    陛下一气之下关闭了明和蒙古的互市。
    这是前些天的事儿,原本一到冬天就容易青黄不接的蒙古人就喜欢南下骚扰劫掠人口和财富、粮食,而今年冬天又特别冷,冻死了无数牲畜,他们的生活就更加难熬,想不出其他的好办法,自然就喜欢最直接简单粗暴地方式——南下!
    这也是他们的习惯性骚扰,自己不够吃的就抢,挨着的大明是他们认为最富有的地方,地大物博,粮食多多。
    每次开战,都打个不亦乐乎,最后不是蒙古人要求停战就是和谈,毕竟明军也没法深入草原和沙漠腹地去追击敌人,而敌人游牧民族,善跑,很难直接消灭他们的有生力量。
    最后基本也会同意休战、互市。
    不过蒙古人都逞勇好斗,就算互市,他们也总想赚便宜,拿些劣质马匹换大明商人上好的茶叶铁器等,大明自然不乐意,久而久之又会有矛盾。
    所以林重阳就想能不能从经济上来实现对蒙古人的牵制,让他们家家户户都忙着薅羊毛,而且靠着薅羊毛可以吃饱饭,那还打什么仗?
    谁也不能打仗就赢,一不小心就要命丧黄泉。
    薅羊毛也没有危险,放羊、剪羊毛即可。
    李固想明白了,照例还是林重阳写条陈,李固在后面具名写意见,然后直接送上去呈给皇帝。
    皇帝给林修撰的奏章批复向来比别人的快,第二日就发下来,依然是:朕知道了。
    朕知道了,意思就是照章办事。
    至于这个章怎么样,就根据林重阳的奏章,然后继续跟户部、工部来完善,定下规矩,照章办事。
    在京城的台基厂附近拨了一片宅子直接做纺织厂由工部主事蓝琇主管,翰林院修撰林重阳监督,同时扩大了通州造船厂的规模,加大了大船的生产量,与南京龙船厂和清江船厂配合,生产皇家商船。
    林重阳就知道他奏章里用巨大的利益来诱惑皇帝还是有效的,只要让皇帝知道海上贸易利润多多,不只是国内海上,国外以及那些伪倭寇都赚得盆满钵满的,如果朝廷不分一杯羹那实在是太可惜了。
    倭寇不可怕,只要不禁海,保持了货物流通,就等于削弱了海盗们的力量。
    之所以还有海盗没有灭绝,自然是因为通商力度还不够大,开放港口还不够多,政策还不够开放,导致利益不均。
    不均总比断他们财路好。
    这样的海盗不可怕,更何况大明也不是没有可用的水师,就让他们先从护卫舰开始训练,没俩月就能练出一身本领来——前提是没挂掉。
    全国有十几万锦衣卫呢,不拿出来用,让他们长蛆生事?
    得到了皇帝应允,林重阳就有了主心骨,决定去忽悠叶斌和沈君澜。
    谁知道,林重阳的升职认命倒是先下来了。
    第205章 升官
    这实在是出乎众人的意料, 京察的时候林重阳的官职没变, 修完了《仁宗实录》也没变, 现在突然就升职了。看来有人说以后翰林院可能不走京察之路,一切皆出自皇帝意思, 是很可能的。
    原本林重阳正在工部和蓝琇以及诸位主事们商量造船事宜, 他想看看现成的造船图纸,然后适当加以改进, 争取让船只更加实用, 功能更加有针对性。
    结果就听见工部的小吏急匆匆地跑进来, “林修撰, 锦衣卫让林修撰赶紧回翰林院接旨。”
    林重阳一听才连忙踩了脚踏车赶回去,颁旨一般都在最后一重院子的正堂, 有现成的香案。没想到颁旨的居然是曾经见过的那位冯太监, 当年去莱州府颁御赐神童金牌给他的那位,这几年不见,他居然还是那副样子, 一点都没变老。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翰林院修撰林承阳庚戌年甲榜第一名状元,少年天资、博学多才,任职以来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为君分忧,为民生息,修撰先帝实录有功,赐白金五百两、母织金文绮、纱罗各二十匹, 今擢升林承阳为翰林院侍讲,兼詹事府左中允,特命入东宫为太子及诸皇子日讲先帝实录及皇明祖训。钦此!”
    圣旨倒是念得清清楚楚,没有一点含糊的地方,全然不似当年。
    领完圣旨,跟冯太监致谢寒暄几句,然后将他那群人送出去,林重阳还有点晕乎乎的。
    “恭喜林侍讲!”
    “林大人官运亨通,六年后再升学士,可喜可贺啊!”
    蔡康却道:“只怕林大人以后还有更重要的差事呢。”
    家里有门路的都知道他说这话不假。
    如果接下来林重阳的升职方向是翰林院侍讲学士,那就不必还兼着一个詹事府的左中允。
    虽然詹事府原本是为了皇后和太子事务特意设置的机构,可因为皇帝跟太子的微妙关系,太子的老师基本都是皇帝直接任命,基本不让詹事府官员直接负责,免得太子周围形成了独立不受控制的势力跟皇权成为竞争之势。
    由此詹事府的权力就被剥夺。
    所以后来詹事府这个文官机构的职位基本就成为了一些前途风光官员们的中间转迁之职。
    若是皇帝想要重用某个品秩低的官员,但是又不能升迁太快避免打眼惹人非议,就会让他在詹事府中转一下。
    当然,也有那种不受待见的,直接赶去詹事府待个九年也是有的。
    因为翰林院、詹事府在京察之前也有惯例,是要任满九年才会升调的,也就是说没有皇帝的破格任用,老老实实一个职位呆满九年再想着挪动吧。
    所以很多人在翰林院从检讨开始,做到一个侍读,从七品升到了正六品,前后可能就需要三十年。
    快的也有一年半载的,林重阳还不算快,所以并不打眼。
    但是他既升任了侍讲(比侍读却又高一层)还兼任了詹事府左中允(比右中允又高一层),这分明就是为了要升任中级官员而准备呢。
    所以他们推测林重阳下一次升职只怕就在四五品了,京官就是五品,出京就可能是四品,比如某地的学政或者某要府的知府,像沈之仪那样。
    如果表现好,三年一考察,又可以回京述职,再转迁了左春坊的左庶子,就可以为高级官员做跳板。
    虽然左庶子看起来品秩比外放的四品低,可由外至内,明降暗升,由内至外,升级才算升,平调即为降。
    当然如果给有些人来说,外面有实权的职位,比起两经没有实权的一些清水衙门职位又好得多,比如一些军政要员,若是被调任其他名誉性质的高职位,实际却是降的。
    可翰林院官员不同,他们的升迁路线,比别人起码省略了三四步,一步至少三年,多则六年,一综合起码就有小二十年。
    这如何能不让人羡慕呢?
    蔡康等人真是羡慕嫉妒已经说不出感觉来了。
    更让人羡慕嫉妒的并不是他的职位,而是他的差事——东宫日讲官!
    年纪轻轻的林侍讲,要给太子和诸位皇子日讲先帝实录和皇明祖训。假以时日,那他就可以参加皇帝的经筵日讲,这可是天大的荣耀,非学问和德望双高者不可入。
    他林重阳……
    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哪怕都是翰林院的天之骄子,可人家也是天之骄子中的骄子。
    他们羡慕得要命,可林重阳欣喜之后就冷静下来,没有一点骄傲。
    他首先想到的是让他进东宫给太子日讲,可不要有什么事儿才好,他也是看多了历史,知道太子的位子不是板上钉钉的,万一皇帝哪天抽筋对太子有嫌隙了呢?
    那他作为东宫日讲官岂不是跟着倒霉?
    一个不慎是要被砍头甚至连累家族的。
    当然,如果皇帝和太子的感情一直牢固,那他作为太子的老师,以后就是平步青云的前途。
    所以说,鲜花中密布荆棘。
    他思考了一夜,第二日上表谢恩的时候,先感激涕零再表达自己诚惶诚恐,学问不够,怎么能担任东宫的日讲官,若是能够列班已经是天大的荣耀,何敢言讲、师?
    他的小心思谢表,反倒获得了从皇帝到内阁和六部堂官们的一致好评,都说林侍讲才能出众、性情稳重、谦恭有度,堪能大任。
    东宫日讲官,就是他了。
    当然,他只是东宫的其中一位日讲官,另外还有好几个都是内阁大学士呢,讲的是经史为政之道,而先帝实录和皇明祖训只需要照本宣科,讲起来还是简单的。
    不过他们还是不了解林重阳,如果林重阳被逼接受,那他怎么可能做照本宣科这种无聊的事情?
    现代做名校讲师,你敢照本宣科试试,那些全国各地集中来的学霸们不得嘘声四起!
    他前世能在现代大学校园讲课,还每年都获评最受学生们欢迎的教授,现在给几个年轻人讲课也没什么好怕的。
    就算他们是太子王爷又如何?……当然是必须要夹着尾巴毕恭毕敬,小心翼翼的,既要让他们感觉到他的谦恭诚意,又要感受到他的自尊和气度,免得不是疏远他就是厌恶他。
    先生和太子之间,这样的例子可不少呢。
    一旦让太子厌恶,那未来的黑暗前途是可想而知的。
    就算可以让太子畏惧,那未来的可悲下场也是可以预见的。
    所以,他必须要想办法搞好关系,不仅仅是太子,还有诸位皇子。
    不是私人关系,而是正经关系,更要避免被卷入派系斗争去!
    虽然他一直不想说,但是大皇子对皇位并非没有想法的,林毓隽、庄继法等人已经相继接到了非常委婉的橄榄枝。
    他们拉拢那些人,其实就是拉拢他,想要拉拢无用社。
    林重阳让他们只管装糊涂,只要对方不明说,大家就打哈哈打到底,被人说滑头也比被打上标签好吧。
    至于日常中,只需要表现得忠于圣上,对东宫敬重,对其他王爷也恭敬有加即可。毕竟那些王爷们也没有机会亲自召见王府讲官之外的官员,他们的权力是有限的,甚至要受巡城御史的监督,更何况大皇子已经成年还不赴任封地,百官们本就不满,再有过火的举动,那言官们可是毫不客气的。
    所以林重阳对这个并不是很担心,让其他人也一切照常即可。
    他做东宫日讲,也不是真的日日去讲课,一个月只需要讲五次即可,至于时间,自然有东宫定,然后提前通知他。
    关于日讲的事情林重阳跟李固和沈老爷子分别请教了一下,该注意那些问题,主要是礼仪以及用词方面,他倒不是不会讲,而是怕犯禁,先知道大人们的风格,然后在这个框架附近发挥还是可以的。
    林重阳向来认为找对方法,就没有做不成的事儿,给东宫日讲也一样。
    第一次日讲课定于冬至大典之后,还有几天,林重阳也不着急,他先去找沈君澜和叶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