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化大宋_分节阅读_278
像是想起了什么,他又问道:“对了,甄兄你当初买的券可不少吧?这次可是赚大了!”
甄琼立刻挺胸:“我的券才不卖呢,到时候要在秦州开荒,种棉花。”
米芾满脸困惑:“开荒也就罢了,怎么还种棉花?棉花不是南边种的吗?”
木棉听说只在南边长啊,而且这玩意不是就填填枕芯,被褥吗,种来何用?
见米芾这副模样,甄琼更自得了:“我这可是从西域寻得的良种。到时候成片种了,可以纺布,可以制成棉衣棉被,肯定是能赚大钱的。我家韩大官人都说了,先在秦州那边试试,不行再去陕州买地,一定能种起来的!”
米芾见他说得这么笃定,他家那位也确实是个能生财的,顿时也有些意动:“那我能跟着种点吗?”
见这小子如此可怜巴巴,甄琼想了想:“也罢,到时候若是开荒了,也带你种种吧。只是如此的话,你的券还是要留些,到时候换成地才行啊。”
“这个好说,我还有好几张券呢!”米芾顿时拍了胸脯。那可是好几顷地呢,就算种粮食出不了多少钱,种棉花总能强点吧?这次他绝不自作主张了,全都听甄琼的!要是没钱了,再跟母亲借点就好。一时想到将来能从棉田里赚到钱,之前亏本的痛楚,都散去不少。
心情一缓,米芾又兴高采烈,跟甄琼炫耀起了自己新得的砚台……
第176章
这一波轰轰烈烈的抬价,终是让国库券在兑期之前涨到了一张八十五贯的价码。也说不清有多少是真心想要换地,又有多少是为了倒卖获利。不过这让人惊诧的溢价,还是随着开封府的奏报来到了天子案前。
“当真涨到了八十五贯?”赵顼简直不敢置信,之前的三十贯都让他惊诧了,现在竟然涨到了八十五贯!那可是秦州的边地啊,一亩地将近一贯钱,说出来都让人不敢置信了。
“怕是有交子铺从中作梗,蒙骗小民。”王安石对于这结果,也是十分头痛。国债他原本就不怎么看好,现在又因债券惹出祸患,使得权贵中饱私囊。也亏得之前颁行国债的时候,用了好几重防伪。否则如此巨利,怕是都有人要铤而走险,盗印债券了。
赵顼愣了半晌,喃喃道:“朝廷来卖地,可万万卖不到这个价。怎地换成债券,就能引来争抢呢?”
“地是实物,券只是浮财,一旦疯涨,难免惹人心动。不过也是有人鼓吹王韶大胜之事,才使得国库券一涨再涨。”王安石也算知道这里面的根由,实在是太凑巧了,正好熙河大胜的消息传来,使得那些人没了顾忌,大肆抬价。
闻言,赵顼沉默的时间更久了些,半晌才缓缓道:“那若是如此,买了券的人,多半会换地吧?难不成秦州那一万顷荒地,都能有人开垦了?”
这质田的债券,是可以换钱,也可以换地的。若是换钱,只能兑十七贯半。但若是换地,就是足额一顷。现在价钱虚高到如此地步,肯定都是换地啊,换钱岂不血本无归?
“当是如此。若秦州能垦万顷荒田,也是件好事。”对于这点,王安石倒是没法否认。其实国债设立的最大目的之一,也是想要尽快开垦秦州荒地,使得边郡粮食增产。而这实打实的一万顷地,带来的可不仅仅是田亩的税收,更是实边的人口。买地的钱都投了进去,若是不耕,岂不更亏了?
赵顼沉吟片刻,突然道:“秦凤路乃是上佳马场,若是下次以马场作为质本,再开国债呢?”
王安石悚然一惊:“官家不欲行户马法了吗?”
这是三司条例司正在研究的法案,旨在把各马监饲养的马匹,转为民户牧养。如此一来,能省下马监和马场的开销,还能增加马匹的数量。而养马的民户,也能适当减免税赋。只是具体法条还在商讨中,暂未成型。
现在突然提起马场质押的国债,怎能不让王安石心惊?
赵顼却摇了摇头:“户马法虽能解燃眉之急,但牧马终究还是要看马场。河湟本就有上佳牧场,又有羌人世居,若是能设马场,定然能养不少的马匹。只是马监靡费太过,不如借那些豪商之手,说不定能得更多良马。”
赵顼也是经过秦州的新边榷,才明白了这个道理。明明减了税,却能让商税增收一倍有余,乃至建了不少房舍,修了不少道路。这一下可不就显出了私营的好处。若是都收归朝廷经营,免不了要设一大堆官吏,层层中饱私囊,欺上瞒下,就算能得利,也不免肥了一众硕鼠。既然已成负累,倒不如借商人之手改一改局面。只要每年能给朝廷提供足额的良马,又何必在乎那些商人得利几何呢?
这话由爱财如命的天子说出,可是殊为不易。然而就算是厌恶兼并的王安石,对于这提议也不好断然否决。朝廷缺马乃是事实,马监又养不出好马,既然如此,交给商贾又有何不可呢?当年榷茶不也是成了恶法,才罢了榷茶场,转为民营吗?而若是秦州能开马场,那些投了本钱的商人,自然也不会希望秦凤路再次陷入战乱。届时支持朝廷平复河湟的人,必然会大大增加。就如这次前往秦州开荒的豪富一般,只盼能多来几场大胜。
“官家这法子,未尝不可。”最终,王安石还是点头应下了。
见王安石首肯,赵顼面上也露出了笑容:“如此就商讨一下之后的国债要如何发行吧。”
眼瞅着上个二年期的国债也该兑付了,可不是该计算下一期的国债了。只不过这次债券不再是为了募集修城的钱款,而成了邀买人心的举动。也许当初韩琦就是这样打算呢?
王安石在心底叹了口气,又问道:“那青苗法呢?官家可下定了决心?”
这“青苗法”也是三司条例司提出的重要新法。常有百姓在青黄不接时,为了活命借高利贷度日,结果未能渡过难关,反而因巨额借贷家破,卖身成为豪右的佃农,使得兼并加剧。这“青苗法”就是已常平仓为基础,在青黄不接是放贷于民,到了丰收时还上欠款即可。借贷只收二成息钱,比高利贷可是要少多了。这是王安石最看好的新法,甚至觉得此法能让常平仓中积压的粮食得以更替,还能为朝廷敛财,达到他“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目的。
这法度原本打算今年就颁行,但是新法一次又一次的受到挫折,加之“朝廷放贷”实在恶名太过,始终让天子没法下定决心。如今一年都快过完了,饶是王安石也不忍不住要催上一催。
然而这次,赵顼却轻轻摇了摇头:“青苗法还是不妥。若是按五户连保,必须借贷,岂不是又添一重赋税?如今朝廷有了盐铁之利,商税也大大盈余,再如此,怕是会惹民怨……”
王安石有些不可置信的睁大了双眼,天子居然不贪财了?要知道原先这五户联保的法子,还是天子首肯的呢。怎么事到如今,他居然又反悔了?
许是看出了王安石眼中的惊诧,赵顼咳了一声:“朕这些天也仔细想过,就算钱粮塞满了内库,又有何用?朝廷做事,还是当以民为本。只想增加财税,说不定会适得其反。与其在这上面费时费力,还不如整顿吏治,先把冗官之事解决了。”
若是几年前听到天子这么说,王安石兴许要喜极而泣,然而现在听到这话,却让他心中五味杂陈,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天子不再视财如命,当然是好事。但是这样一来,他的“经济”之法,也就没了用处。当年放言“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让朝廷重新掌控“轻重敛散之权”的宏愿,岂不落在了空处?
然而王安石也不是冥顽不灵之人,他同样也见识到盐田、矿山、开边带来的巨额财货。乃至汴河上如今越盖越多的水利作坊,都能带来惊人的钱粮。只把目光放在赋税上,是不是也有些短浅了呢?如今朝堂那官、职、差遣三重相叠的累赘制度,更是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如果能使得寄禄官恢复职事,使其名实相符,想来节省的钱粮也不是个小数目,更能进一步厘清吏治。
甄琼立刻挺胸:“我的券才不卖呢,到时候要在秦州开荒,种棉花。”
米芾满脸困惑:“开荒也就罢了,怎么还种棉花?棉花不是南边种的吗?”
木棉听说只在南边长啊,而且这玩意不是就填填枕芯,被褥吗,种来何用?
见米芾这副模样,甄琼更自得了:“我这可是从西域寻得的良种。到时候成片种了,可以纺布,可以制成棉衣棉被,肯定是能赚大钱的。我家韩大官人都说了,先在秦州那边试试,不行再去陕州买地,一定能种起来的!”
米芾见他说得这么笃定,他家那位也确实是个能生财的,顿时也有些意动:“那我能跟着种点吗?”
见这小子如此可怜巴巴,甄琼想了想:“也罢,到时候若是开荒了,也带你种种吧。只是如此的话,你的券还是要留些,到时候换成地才行啊。”
“这个好说,我还有好几张券呢!”米芾顿时拍了胸脯。那可是好几顷地呢,就算种粮食出不了多少钱,种棉花总能强点吧?这次他绝不自作主张了,全都听甄琼的!要是没钱了,再跟母亲借点就好。一时想到将来能从棉田里赚到钱,之前亏本的痛楚,都散去不少。
心情一缓,米芾又兴高采烈,跟甄琼炫耀起了自己新得的砚台……
第176章
这一波轰轰烈烈的抬价,终是让国库券在兑期之前涨到了一张八十五贯的价码。也说不清有多少是真心想要换地,又有多少是为了倒卖获利。不过这让人惊诧的溢价,还是随着开封府的奏报来到了天子案前。
“当真涨到了八十五贯?”赵顼简直不敢置信,之前的三十贯都让他惊诧了,现在竟然涨到了八十五贯!那可是秦州的边地啊,一亩地将近一贯钱,说出来都让人不敢置信了。
“怕是有交子铺从中作梗,蒙骗小民。”王安石对于这结果,也是十分头痛。国债他原本就不怎么看好,现在又因债券惹出祸患,使得权贵中饱私囊。也亏得之前颁行国债的时候,用了好几重防伪。否则如此巨利,怕是都有人要铤而走险,盗印债券了。
赵顼愣了半晌,喃喃道:“朝廷来卖地,可万万卖不到这个价。怎地换成债券,就能引来争抢呢?”
“地是实物,券只是浮财,一旦疯涨,难免惹人心动。不过也是有人鼓吹王韶大胜之事,才使得国库券一涨再涨。”王安石也算知道这里面的根由,实在是太凑巧了,正好熙河大胜的消息传来,使得那些人没了顾忌,大肆抬价。
闻言,赵顼沉默的时间更久了些,半晌才缓缓道:“那若是如此,买了券的人,多半会换地吧?难不成秦州那一万顷荒地,都能有人开垦了?”
这质田的债券,是可以换钱,也可以换地的。若是换钱,只能兑十七贯半。但若是换地,就是足额一顷。现在价钱虚高到如此地步,肯定都是换地啊,换钱岂不血本无归?
“当是如此。若秦州能垦万顷荒田,也是件好事。”对于这点,王安石倒是没法否认。其实国债设立的最大目的之一,也是想要尽快开垦秦州荒地,使得边郡粮食增产。而这实打实的一万顷地,带来的可不仅仅是田亩的税收,更是实边的人口。买地的钱都投了进去,若是不耕,岂不更亏了?
赵顼沉吟片刻,突然道:“秦凤路乃是上佳马场,若是下次以马场作为质本,再开国债呢?”
王安石悚然一惊:“官家不欲行户马法了吗?”
这是三司条例司正在研究的法案,旨在把各马监饲养的马匹,转为民户牧养。如此一来,能省下马监和马场的开销,还能增加马匹的数量。而养马的民户,也能适当减免税赋。只是具体法条还在商讨中,暂未成型。
现在突然提起马场质押的国债,怎能不让王安石心惊?
赵顼却摇了摇头:“户马法虽能解燃眉之急,但牧马终究还是要看马场。河湟本就有上佳牧场,又有羌人世居,若是能设马场,定然能养不少的马匹。只是马监靡费太过,不如借那些豪商之手,说不定能得更多良马。”
赵顼也是经过秦州的新边榷,才明白了这个道理。明明减了税,却能让商税增收一倍有余,乃至建了不少房舍,修了不少道路。这一下可不就显出了私营的好处。若是都收归朝廷经营,免不了要设一大堆官吏,层层中饱私囊,欺上瞒下,就算能得利,也不免肥了一众硕鼠。既然已成负累,倒不如借商人之手改一改局面。只要每年能给朝廷提供足额的良马,又何必在乎那些商人得利几何呢?
这话由爱财如命的天子说出,可是殊为不易。然而就算是厌恶兼并的王安石,对于这提议也不好断然否决。朝廷缺马乃是事实,马监又养不出好马,既然如此,交给商贾又有何不可呢?当年榷茶不也是成了恶法,才罢了榷茶场,转为民营吗?而若是秦州能开马场,那些投了本钱的商人,自然也不会希望秦凤路再次陷入战乱。届时支持朝廷平复河湟的人,必然会大大增加。就如这次前往秦州开荒的豪富一般,只盼能多来几场大胜。
“官家这法子,未尝不可。”最终,王安石还是点头应下了。
见王安石首肯,赵顼面上也露出了笑容:“如此就商讨一下之后的国债要如何发行吧。”
眼瞅着上个二年期的国债也该兑付了,可不是该计算下一期的国债了。只不过这次债券不再是为了募集修城的钱款,而成了邀买人心的举动。也许当初韩琦就是这样打算呢?
王安石在心底叹了口气,又问道:“那青苗法呢?官家可下定了决心?”
这“青苗法”也是三司条例司提出的重要新法。常有百姓在青黄不接时,为了活命借高利贷度日,结果未能渡过难关,反而因巨额借贷家破,卖身成为豪右的佃农,使得兼并加剧。这“青苗法”就是已常平仓为基础,在青黄不接是放贷于民,到了丰收时还上欠款即可。借贷只收二成息钱,比高利贷可是要少多了。这是王安石最看好的新法,甚至觉得此法能让常平仓中积压的粮食得以更替,还能为朝廷敛财,达到他“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目的。
这法度原本打算今年就颁行,但是新法一次又一次的受到挫折,加之“朝廷放贷”实在恶名太过,始终让天子没法下定决心。如今一年都快过完了,饶是王安石也不忍不住要催上一催。
然而这次,赵顼却轻轻摇了摇头:“青苗法还是不妥。若是按五户连保,必须借贷,岂不是又添一重赋税?如今朝廷有了盐铁之利,商税也大大盈余,再如此,怕是会惹民怨……”
王安石有些不可置信的睁大了双眼,天子居然不贪财了?要知道原先这五户联保的法子,还是天子首肯的呢。怎么事到如今,他居然又反悔了?
许是看出了王安石眼中的惊诧,赵顼咳了一声:“朕这些天也仔细想过,就算钱粮塞满了内库,又有何用?朝廷做事,还是当以民为本。只想增加财税,说不定会适得其反。与其在这上面费时费力,还不如整顿吏治,先把冗官之事解决了。”
若是几年前听到天子这么说,王安石兴许要喜极而泣,然而现在听到这话,却让他心中五味杂陈,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天子不再视财如命,当然是好事。但是这样一来,他的“经济”之法,也就没了用处。当年放言“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让朝廷重新掌控“轻重敛散之权”的宏愿,岂不落在了空处?
然而王安石也不是冥顽不灵之人,他同样也见识到盐田、矿山、开边带来的巨额财货。乃至汴河上如今越盖越多的水利作坊,都能带来惊人的钱粮。只把目光放在赋税上,是不是也有些短浅了呢?如今朝堂那官、职、差遣三重相叠的累赘制度,更是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如果能使得寄禄官恢复职事,使其名实相符,想来节省的钱粮也不是个小数目,更能进一步厘清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