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节
崇祯百无聊赖的在皇宫中的后花园陪着几个皇子玩耍,自从他交权给于孝天之后,举家便被禁足在皇宫之中,每日闲来无事,不是看看书,就是在花园之中陪伴一下妻儿。
这样悠闲的日子,从他当上皇帝之后,还从未有过,虽然最初的时候崇祯非常不习惯,而且日夜都感到十分愤懑,气不能平,连续两三个月经常在御书房发脾气,连宫中太监都被他打死了好几个。
但是后来他发现太监们似乎对他没有以前那么畏惧,甚至于也没有以前那么恭敬了,这才意识到他已经不是以前的皇帝,现如今他只是一个挂了虚名的傀儡罢了,如果再这么下去的话,恐怕连伺候他的人都没有了。
于是崇祯这才收敛了许多,不再轻易拿那些太监宫女撒气,想到他即便是再不高兴,也已经无法改变眼下的这个事实,他已经被天下人抛弃,虽然他还是大明的皇帝,但是却已经没有了皇权,一切大权都已经被于孝天独揽,他就算是把皇宫给点了,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崇祯这才渐渐的开始接受眼前的事实,心情也渐渐的开始平复了下来,得空的时候招来几个皇子和公主,在御花园之中陪着他们玩耍一番,抑或是教他们读一些书,日子过的倒是也相当平静。
于孝天也没有太过难为他们,每日都及时为皇宫供应新鲜的肉食蔬菜,让宫里面的人倒也衣食无忧,天气冷下来之后,还给宫中送入足够用的木炭供宫中取暖之用,该给送的衣袍也一样不少。
有时候还给宫里面送一些精美的礼品或者小玩意儿供宫里面的皇子公主们玩耍。
甚至于每天于孝天还会派专人,整理一份朝廷的各种大事的简报,送入宫中给崇祯参阅,甚至于还派人时不时的问询一下崇祯在一些事情上的看法,并未彻底把崇祯视作笼中之鸟看待。
最初崇祯拿到这些专供他参阅的简报的时候,根本不屑一顾,直接丢在一旁,但是后来实在是闲来无事,便开始有意无意的随便浏览一下。
渐渐的这居然形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晨见不到这份简报的时候,他有些魂不守舍的感觉,连连催问为何简报还没有送入宫中。
他刚开始看简报的时候,从来不置一评,特别是对于于孝天下令改制摊丁入亩以及取消皇亲国戚以及地方权贵乡绅的税收优惠的时候,甚至于气急败坏的撕掉简报,大骂于孝天一顿,认为于孝天这么做是自取灭亡,肯定会成为天下公敌,到时候到处都会有人揭竿造反。
后来他在简报上看到于孝天动用铁血手腕,强力在各地强推这些新政,并且杀人无数,更让他笃定的认为,于孝天恐怕过不了几天好日子了,肯定会招致无数人的反对,最终将他掀翻落马。
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虽然于孝天推行的新政招致了大批官吏以及地方权贵的抵制,却并未闹大起来,有限的一些地方确实有人试图抵制这种新政的推行,但是很快便被于孝天下令扑灭,为此杀了很多人,趁机抄没了不少试图抵制此政推行的大户。
仅仅是半年时间,单单是抄没的大户家产,就为朝廷筹措到了近千万两白银,大明几省之中,过千大户被抄家,为本已财政短缺的大明获得了一笔巨额收入,大大改善了财政短缺的困境,最起码临时解决了大明现在极度缺乏财政收入的窘境。
而且于孝天改组了锦衣卫,取消了东厂,将锦衣卫改隶到都察院之下,主要负责侦办官员武将叛国、贪鄙、结党营私之事,在锦衣卫原有的人员基础上,进行了一番清洗,补充了大量新成员,而且限定了他们的权限。
现如今新改组的锦衣卫,有侦事权以及抓人的权力,但是却被取消了审讯犯人的权力,当锦衣卫侦知有官员犯错之后,可以将其逮捕,但是他们没有审讯判案的权力,必须要移交到刑部进行审讯核实锦衣卫侦办嫌犯的罪证,如果罪证属实便移交到大理寺进行判决。
这么一来锦衣卫的权力被收掉了许多,人员也精干了许多,行事也没有以前那么嚣张了,可是这并不妨碍他们侦办案件。
而刑部主要负责审讯案犯以及查证锦衣卫所提供的罪证,但是却没有判决权,必须移交给大理寺进行判决。
这么一来都察院以及下辖的锦衣卫属于侦查抓捕机构,刑部则负责审案,大理寺负责判决,三方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使得他们的权力无法像以前那样肆无忌惮。
另外于孝天在这个基础上,对地方官府也进行了改制,大明实行的三司制度,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布政使以后主要负责各种民务,按察使司则负责刑名,都指挥使司则负责军事,这原本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构架,但是于孝天把这方面更细化了一些,将刑狱之事全部划归按察使司负责,地方布政使司无权干涉,使之可以形成独立司法权,不受其他官员的影响。
在州府县一级官府之中,设立巡捕房,专司负责地方地面的刑案侦办一级处置小规模的地方乱民,对于刑案进行侦办。
在府一级新增设一个刑狱使,州县一级设立一个刑狱官,专司负责审案,如遇重犯判决杀头的话,要提交按察司进行复审,按察司负责在各地巡视检查各地地方刑案侦办的情况,负有监督权力,并且有纠正错案的权力。
这么一来地方官员便失去了利用职权草菅人命的权力,非经过按察使司审结,地方官员无权轻易杀掉犯人。
而所有官员又都受到都察院的监督,一旦有地方刑犯家人认为有冤,可找都察院和锦衣卫投告,都察院有权重新提审案犯进行重审。
被于孝天这么一改,地方官员的权力分工更加明确的同时,也限制了地方官员的权力过大。
可以说于孝天借鉴了后世的公检法司的构架,重新划分了这个时代的官府和官员的权责,使之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
第九十九章 铁腕治国
崇祯琢磨了一阵之后,觉得于孝天这么做似乎有点道理,而且这么做可以控制地方官员权力过大,于是第一次点头称赞了一下。
随着于孝天掌权之后,进入到秋季的时候,崇祯开始从简报上看到了一些更好的消息,为祸中原一带的流民军因为建奴入关,于家军入京,朝廷抽调洪承畴以及大批陕兵入卫的空挡得以喘息,重新开始复振。
但是随着于孝天掌权,重新安排调配官吏以及安排洪承畴和孙传庭返回中原各省督剿流民军开始,流民军的日子很显然不好过了。
随着各种新政的实施,老百姓的负担被大副降低,许多闹得厉害的地方,朝廷直接下旨,免除了那些当地百姓积年拖欠的各种税负,而且当年的粮赋也全部减免,争取吸引离家的百姓返乡复耕。
至于很多连年遭受灾的地方,同样也下旨免去所有拖欠的税负,并且承诺将会重新丈量土地,大幅度削减之前朝廷的各种加派。
这使得老百姓们看到了希望,不再发愁交不起皇粮,所以老百姓开始渐渐的安心了下来,不愿意再轻易加入流民军为祸一方。
流民军渐渐的开始失血,许多流民军之中的乱民,听闻到了朝廷宣布的各种惠民政策之后,再也无心跟着那些匪首们混下去了,于是大批大批的开始当了逃兵,向官府投降,然后回乡重新当他们的农民。
这么一来相当多流民军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嚣张了,并且在于家军精锐也投入对他们的进剿之后,各路流民军连战连败,活动范围开始被大幅挤压,不断有一股股流民军在各地强力进剿之下灰飞烟灭,匪首要么投降被捕,要么被杀,几个月下来,十余股流民军被洪承畴和孙传庭等人剿灭。
到了十二年底的时候,罗汝才和张献忠授首,只剩下了最大的一股李自成所部,被赶到了庆阳府和平凉府一带。
与此同时于孝天将各地抄没所获的大批资金以投入到赈济灾民的事情之中,着令各地官府大力赈济灾民,恢复灾民重新回到他们的土地上进行耕作,配合新政的推行,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势头,使得老百姓看到了希望,渐渐的回归他们的故土重新复耕。
在此期间,于孝天令锦衣卫明察暗访,同时也让他的手下进行监控,着实抓住了一大批手长的官吏,这帮家伙贪习惯了,现如今经手这么大量的赈济钱粮,岂能不伸手捞钱,于是一个个撸胳膊挽袖子准备大捞一笔。
于孝天等的就是他们这么干,正愁找不到杀这帮家伙的借口,这一次他们伸手捞钱,可以说是正中于孝天的下怀。
于孝天双管齐下,在赈灾的同时,抓住了相当多官吏的脏手,这一次他可不会客气了,对付这帮贪官污吏,直接就是大开杀戒,杀的可以说是人头滚滚,甚至有的县城,从知县到下面的差役,被抓了个干净,连办事的官吏都没有了。
于孝天不管这些,这天底下最不缺的就是想当官的人,他下令拟旨,选拔大批以前想当官但是没机会的生员,直接外放到各地补缺,至于那些控制地方事务的家族性的小吏,则也使用新人补缺,不怕他们把以前的水搅浑,大不了把之前地方上的那本烂账打个结,开新账,总之确保地方事务有人管就成。
虽然这么做出现了不少的弊端,可是总好过沿袭旧制,继续让地方官场烂下去,如此雷霆手段,在大明史上,也除了当初的朱重八这么干过,就算是心狠手辣的朱棣也没于孝天如此狠辣。
于孝天还想方设法的筹措了种粮,并且在北方各地推广种植良种稻米和谷麦,让老百姓先有粮种可用,从南方调集大量粮食北运,投入对灾民的赈济之中,让老百姓起码能先有口饭吃,撑到过了年夏收之际,只要北方到了崇祯十三年夏收之后,乱象便基本上可以得到控制。
崇祯从简报上看到这么多流民军纷纷被剿灭,不由得暗自有些惭愧,他当了十几年皇帝,但是流民军却越剿越多,中原是越来越乱,可是于孝天才执掌大权半年多时间,流民军就被大批剿灭,河南开始渐渐恢复了平静,湖广一带流民军也逐渐被清剿,现如今只剩下陕西那边,流民军还没有被完全控制,其余的各省已经逐渐的恢复平静。
虽然他认为于孝天如此好杀,并不是好事,弄不好会把地方搞得无官可用,但是事实告诉他,他这种担心并没有称为现实,于孝天破格录用了大批新的官吏,充斥到那些被清洗了官场的地方去,很快就稳住了那些地方的形势。
随着大批赈灾的钱粮被投入到地方之后,老百姓第一次享受到大明子民的待遇,虽然赈济不多,可是却可以让他们勉强维生下去,只要有口饭吃,绝大多数老百姓都不愿意揭竿造反,提着脑袋和朝廷官军打仗。
加之这一段时间于孝天令都察院和新的锦衣卫强力介入赈济活动,着实捕杀了一大批按照老习惯,试图从赈济灾民的钱粮中伸手捞一把中饱私囊的官吏,使得老百姓第一次真正的领到了配发给他们的钱粮,让他们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为了劝耕,恢复地方农业生产,于孝天还令地方监管已经领取粮种的百姓对土地复耕,一旦发现有人懒惰,不肯下力气去复耕他们的土地,把发给他们的粮种吃掉的话,就没收他们的土地,将其打入牢中,发配到外地苦役营之中做苦力,让他们去修缮河道以及道路,这一招够狠,着实清除掉了一些好吃懒做之辈,还获取了一大批免费劳力。
总之在于孝天接掌大权之后,大明北方的局势迅速的开始被平靖了下来,这一点崇祯不得不承认于孝天做的比他强百倍,而且于孝天手腕比他毒辣的多,手中拥有一支可供他随意驱使的虎狼之师,这支军队对其极度忠诚,于孝天剑指何处,他们便杀奔何处,任何试图阻拦于孝天前进的力量,都被他们彻底碾碎。
而崇祯自问自己虽然贵为一国之主,但是却从未拥有这样一支效忠于他的军队,跟没有能力打造出这么一支雄师。
于孝天和他最大的不同,还不是他手头拥有一支这样凶猛的可供他驱使的虎狼之师,而是于孝天这个人并不求名,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软的硬的他都可以做出来,这段时间出宫行走的曹化淳、王德化、王承恩等贴心太监,还给崇祯带回来一些小道消息。
有坊间传闻,说这半年来,大明各地有不少官吏其实是对于孝天推行新政持着反对态度的,而且许多地方的官员于地方豪强勾结起来,试图采用武力对抗于孝天的新政,但是其中很多人尚未做好准备,就莫名其妙的被人给暗杀了。
而且很多起暗杀事件,都可以直指于孝天,有刺客在数百米之外,使用火枪,一枪致命,将暗杀的目标一下解决,往往不给他们留任何机会。
甚至于江西一个副将,因为叫嚣着要支持江西巡抚起兵进讨于孝天,结果一天晚上,他全家老少都被人在家中杀了个精光,连房子都被点火烧光,最终一点罪证都没有留下来,结果其麾下的兵马立即就被于孝天派兵接管,就地解除了武装。
而江西巡抚自己也很快就被暗杀,有人在他出门办事,落轿下轿子的一瞬间,十几个刺客在不远处一座房子的屋顶对其开枪,用火枪将其乱枪打死,最终江西各地官府,都很快表态,愿意推行于孝天的新政。
而大明全国各地,像这样的暗杀事件,据说遍地都是,没有一万起,起码也有好几千起之多,虽然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于孝天的手下暗中所为,但是也拿他没有办法,搞得大明上下那些试图和于孝天对抗的人,无不心惊胆战,连门都不敢出,坐在家里面都提心吊胆。
崇祯听罢之后感到一阵阵的心寒,对于孝天又有了一层更深的了解,这家伙着实为达目的完全无所顾忌,不管是采用什么手段,只要达到他所要的目的就行。
还是崇祯十二年底,刚刚开放了半年不到的海禁,在年底的时候,于孝天对四个开放的商埠所获的关税进行了统计,仅仅是半年时间,设在松江府、宁波府、泉州府、广州府的四个市舶司,就为大明收获了三百七十万两白银的关税,而且这些关税直接入户部藩库,几乎顶上了大明初年一年全国的税赋。
这么一来大明一直以来都捉襟见肘的财政困境,也随之得以解决,于孝天于是再接再厉,把天津大沽口、山东的浮山所、浙江温州府三个地方也开放,各增设一个市舶司,并且将市舶司正式直接隶属于朝廷的户部统管。
新任的户部尚书周方作这一下可就乐坏了,以前谁当户部尚书谁头大,大明到处都伸手要钱,可是户部却永远没有足够的钱用,现如今随着开海禁之后,单单是市舶司就给户部赚回来这么多银子,户部总算是不用再为天天缺钱感到头疼了。
当然谁都不会嫌钱多的,于孝天赚钱的能力强,但是花钱的速度比谁都快,这家伙出手大方,往往户部刚刚收到一些钱粮,马上就被他又一转手给花了出去。
崇祯十三年初,于孝天公布了一个新政,那就是将目前大明官吏的薪俸,在原有基础上直接由高到低提高两到四倍,官职低的涨工资幅度最大,而官职高的涨工资幅度稍低,但是比之以往,还是提高了很多。
另外对于以前需要官员自己掏腰包养活的一些人员,比如一些原来朝廷并不负责开发饷钱的衙役,现如今于孝天指令朝廷给各地制定定员定额,其薪俸也由朝廷来承担其薪俸。
这么一来,对于地方官员来说,就免去了他们一项极为沉重的负担,不需要他们自己再自掏腰包去养活这些必须替他们跑腿办事的人员了。
而有明以来,明朝的官吏俸禄一直没有改善,朱元璋立国之初,便制定了从俭养政的政策,使得大明官员的薪俸一直处于很低的状态。
而大明官员想要活的体面一些,仅仅靠着这微薄的俸禄是根本玩儿不转的,他们除了养活一大家子人以及迎来送往正常的支出之外,还要养活一些替他们跑腿办事的人员,这些替他们跑腿办事的人员,也需要他们自掏腰包来养活。
所以他们不得不想办法从其它地方弄钱,要不然的话当官非但过不上体面的生活,弄不好还搞得倾家荡产。
这也是朱元璋立国之后,虽然对官吏们采取了极为严苛的管理,甚至推出了剥皮萱草的办法,杀了很多官吏,可是却依旧没有办法彻底制住整个大明上下官吏的贪腐之风,而薪俸太低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官吏拿不到丰厚的薪俸,还要过体面的日子,还要养活很多人,不想办法捞钱,是不可能的事情。
现在于孝天针对这个弊政,大幅度提高官吏们的薪俸,并且将以前一些需要官吏们自掏腰包养活的体制之外的人,也纳入到体制之内,由国家给予俸禄,使其可以体面的生活。
但是仅凭这一项,就想高薪养廉是绝对不成的,这也是于孝天改组锦衣卫,将其归入都察院之下,来监控各地地方官员的初衷。
这时候都察院和其下辖的新锦衣卫,其实就成了一个监察部门,专司监察官吏们平时做事,查办他们之中贪赃枉法之人。
第一百章 几管齐下
但是于孝天在大力治贪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大明官吏的难处,大明立国之后,给予官吏们的俸禄较低,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官吏如果不贪,就入不敷出,就算是开国皇帝朱元璋采取严厉的措施,也止不住当官的贪墨。
所以于孝天大副提高官吏们的收入,并且把一部分以前游离于体制边缘的一些为官府办事的人员纳入到体制内,由国家给予俸禄的同时,他也下了死令,在全国各地取消各种以前地方官府私自设立或者形成的弊政,比如淋尖踢斛以及火耗银这样的捞钱的手段,在涨工资的同时,严令各地立即取消。
以后一旦再发现有人还使用这些办法,来勒逼百姓的话,那么对不起,自有都察院的御使以及锦衣卫找他们算账。
对此官场的官吏们反应不一,有些贪官认为这么做表面上是提高了他们的收入,但是实际上却断掉了他们暗中搂钱的财路,也使得他们失去了对手下一部分人的控制权,以前他们手下豢养的一些差役,要靠着他们给予的权力,替他们搂钱并且养活他们。
但是现在这些人员被纳入到了体制之内,由朝廷统一给予薪俸,并且明确了他们的身份还有权力职责,这些人只需要以后照章办事,至于他们以前的老爷们,对于他们的控制就减弱了许多。
最关键的是,虽然朝廷颁旨说给他们涨了薪俸,可是涨出来的这一部分薪俸,比起他们暗地里搂的那些钱还是要少很多,这无疑还是断了他们的财路,真正的贪官是根本不靠着薪俸过活的,所以这样的新政,无疑又一次触动了这些贪官们的既得利益。
可是于孝天的强硬手段在哪儿放着,他们之中绝大多数人现在已经领教过了,正面与之相抗,那是摆明了给阎王爷拜年,嫌活的命长。
但是要他们就范,这帮贪官却肯定不干,欺上瞒下的手段他们会的多了,虽然上面有令,但是他们在下面却自有他们的办法,这就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要他们还当着官,那么就能继续一手遮天。
当然于孝天在下决心颁布新政的时候,也很清楚会有相当一部分当官的会这么想,但是他暂时先不管这些事情,只管先把政策颁布下去,接下来就是严查严办的事情了,乱世用重典,现在正逢乱世,不杀一些人是不行的。
你们以前贪可以说是大明皇帝太抠门,你们没法养家,不得不贪,现在老子给你们涨工资了,你们还贪那就别怪老子不客气了。
所以于孝天早早的就给都察院打好了招呼,在全国选人,专挑那些受过贪官祸害的有功名的读书人抑或是一些识文断字但是却没有功名,却又精明强干的年轻人,有功名的暂时安排进入都察院任监察御史,没有功名但是精明可用之人便安排进入锦衣卫之中任事。
都察院原来的人数由以前的一百一十人扩招到五百余人,差不多确保每个州府县都可以分配到一个监察御史,每个监察御史另配五到十名新的锦衣卫,作为他们的辅助力量帮他们查案或者缉捕犯事的贪官污吏。
其实都察院和锦衣卫经过改造之后,职能更接近于后世的纪检部门,虽然他们品级不高,但是权力很大,而且直接对朝廷负责,不受任何地方官员辖制,办案完全属于独立性质。
另外这些监察御史不在本地任职,全部异地用人,抽签决定他们所监察的区域,并且每两年调换一次任职区域,省的他们和地方官勾结起来结党营私沆瀣一气。
再有这些监察御史在前往任事地区行使监察权的时候,全部都便衣轻车简从暗中前往,不许在无事情况下和当地官员照面,让当地官员无法知道监察御史和锦衣卫什么时候到他们的地头上,方便他们暗中监察当地官吏。
另外对于监察御史也又设立了一道监管,在监察御史之上,设了三十余个经过于孝天亲自严挑细选的分巡使,这三十余个分巡使则暗中到各地进行督察,同样他们也不认识下面的监察御史,只是各自做各自的事情,一旦分巡使所查之事和当地监察御史所查之事有严重的分歧,分巡使查知当地官员贪鄙,但是负责当地的监察御史却未查知,那么接下来当地的监察御史便会被以严重失察的罪名逮捕治与重罪。
在如此层层监督之下,于孝天认为,就算是有人想要浑水摸鱼,恐怕也不会太容易了,他的想法就是贪官有一个抓一个,有一个杀一个,不怕杀的多,更不怕因为抓的贪官太多,造成各地官员缺编。
这个世上中国最不缺的就是想要当官的人,只要有空位,那么肯定会有更多的人来争夺这个空位。
其实治贪这件事上,治官容易治吏难,大明的官历来基本上都是异地任事,算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是那些吏员们,却基本上都是本地任事,有些地方小吏甚至可以说是已经世袭上百年以上,历代都在当地任事,早已形成盘根错节的地方关系网,有时候甚至于可以把官员架空,自行其是。
所以有官员怒斥曰:天下胥吏皆可杀,这句话包含了多少官员的血泪和无奈,所以管住当官的不贪容易,但是想要管住那些地方胥吏不使坏却很难。
现如今他推出的都察院和锦衣卫的改革,就是要治贪,不但要治理贪官,而且重点是治理地方的胥吏,杀一大批为祸一方的胥吏,换上新鲜血液,才能真正的治理好地方。
都察院加锦衣卫这样的方式,无疑是目前他于孝天眼下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至于民间监督机制,那都是虚的,现在就算是给普通百姓监察官吏的权力,给他们民主权力,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早已根深蒂固的让百姓们形成了对官吏们的恐惧,如果现在给他们谈什么民主,可以说如同对牛弹琴,还会被人当成疯子看待。
这样悠闲的日子,从他当上皇帝之后,还从未有过,虽然最初的时候崇祯非常不习惯,而且日夜都感到十分愤懑,气不能平,连续两三个月经常在御书房发脾气,连宫中太监都被他打死了好几个。
但是后来他发现太监们似乎对他没有以前那么畏惧,甚至于也没有以前那么恭敬了,这才意识到他已经不是以前的皇帝,现如今他只是一个挂了虚名的傀儡罢了,如果再这么下去的话,恐怕连伺候他的人都没有了。
于是崇祯这才收敛了许多,不再轻易拿那些太监宫女撒气,想到他即便是再不高兴,也已经无法改变眼下的这个事实,他已经被天下人抛弃,虽然他还是大明的皇帝,但是却已经没有了皇权,一切大权都已经被于孝天独揽,他就算是把皇宫给点了,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崇祯这才渐渐的开始接受眼前的事实,心情也渐渐的开始平复了下来,得空的时候招来几个皇子和公主,在御花园之中陪着他们玩耍一番,抑或是教他们读一些书,日子过的倒是也相当平静。
于孝天也没有太过难为他们,每日都及时为皇宫供应新鲜的肉食蔬菜,让宫里面的人倒也衣食无忧,天气冷下来之后,还给宫中送入足够用的木炭供宫中取暖之用,该给送的衣袍也一样不少。
有时候还给宫里面送一些精美的礼品或者小玩意儿供宫里面的皇子公主们玩耍。
甚至于每天于孝天还会派专人,整理一份朝廷的各种大事的简报,送入宫中给崇祯参阅,甚至于还派人时不时的问询一下崇祯在一些事情上的看法,并未彻底把崇祯视作笼中之鸟看待。
最初崇祯拿到这些专供他参阅的简报的时候,根本不屑一顾,直接丢在一旁,但是后来实在是闲来无事,便开始有意无意的随便浏览一下。
渐渐的这居然形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晨见不到这份简报的时候,他有些魂不守舍的感觉,连连催问为何简报还没有送入宫中。
他刚开始看简报的时候,从来不置一评,特别是对于于孝天下令改制摊丁入亩以及取消皇亲国戚以及地方权贵乡绅的税收优惠的时候,甚至于气急败坏的撕掉简报,大骂于孝天一顿,认为于孝天这么做是自取灭亡,肯定会成为天下公敌,到时候到处都会有人揭竿造反。
后来他在简报上看到于孝天动用铁血手腕,强力在各地强推这些新政,并且杀人无数,更让他笃定的认为,于孝天恐怕过不了几天好日子了,肯定会招致无数人的反对,最终将他掀翻落马。
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虽然于孝天推行的新政招致了大批官吏以及地方权贵的抵制,却并未闹大起来,有限的一些地方确实有人试图抵制这种新政的推行,但是很快便被于孝天下令扑灭,为此杀了很多人,趁机抄没了不少试图抵制此政推行的大户。
仅仅是半年时间,单单是抄没的大户家产,就为朝廷筹措到了近千万两白银,大明几省之中,过千大户被抄家,为本已财政短缺的大明获得了一笔巨额收入,大大改善了财政短缺的困境,最起码临时解决了大明现在极度缺乏财政收入的窘境。
而且于孝天改组了锦衣卫,取消了东厂,将锦衣卫改隶到都察院之下,主要负责侦办官员武将叛国、贪鄙、结党营私之事,在锦衣卫原有的人员基础上,进行了一番清洗,补充了大量新成员,而且限定了他们的权限。
现如今新改组的锦衣卫,有侦事权以及抓人的权力,但是却被取消了审讯犯人的权力,当锦衣卫侦知有官员犯错之后,可以将其逮捕,但是他们没有审讯判案的权力,必须要移交到刑部进行审讯核实锦衣卫侦办嫌犯的罪证,如果罪证属实便移交到大理寺进行判决。
这么一来锦衣卫的权力被收掉了许多,人员也精干了许多,行事也没有以前那么嚣张了,可是这并不妨碍他们侦办案件。
而刑部主要负责审讯案犯以及查证锦衣卫所提供的罪证,但是却没有判决权,必须移交给大理寺进行判决。
这么一来都察院以及下辖的锦衣卫属于侦查抓捕机构,刑部则负责审案,大理寺负责判决,三方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使得他们的权力无法像以前那样肆无忌惮。
另外于孝天在这个基础上,对地方官府也进行了改制,大明实行的三司制度,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布政使以后主要负责各种民务,按察使司则负责刑名,都指挥使司则负责军事,这原本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构架,但是于孝天把这方面更细化了一些,将刑狱之事全部划归按察使司负责,地方布政使司无权干涉,使之可以形成独立司法权,不受其他官员的影响。
在州府县一级官府之中,设立巡捕房,专司负责地方地面的刑案侦办一级处置小规模的地方乱民,对于刑案进行侦办。
在府一级新增设一个刑狱使,州县一级设立一个刑狱官,专司负责审案,如遇重犯判决杀头的话,要提交按察司进行复审,按察司负责在各地巡视检查各地地方刑案侦办的情况,负有监督权力,并且有纠正错案的权力。
这么一来地方官员便失去了利用职权草菅人命的权力,非经过按察使司审结,地方官员无权轻易杀掉犯人。
而所有官员又都受到都察院的监督,一旦有地方刑犯家人认为有冤,可找都察院和锦衣卫投告,都察院有权重新提审案犯进行重审。
被于孝天这么一改,地方官员的权力分工更加明确的同时,也限制了地方官员的权力过大。
可以说于孝天借鉴了后世的公检法司的构架,重新划分了这个时代的官府和官员的权责,使之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
第九十九章 铁腕治国
崇祯琢磨了一阵之后,觉得于孝天这么做似乎有点道理,而且这么做可以控制地方官员权力过大,于是第一次点头称赞了一下。
随着于孝天掌权之后,进入到秋季的时候,崇祯开始从简报上看到了一些更好的消息,为祸中原一带的流民军因为建奴入关,于家军入京,朝廷抽调洪承畴以及大批陕兵入卫的空挡得以喘息,重新开始复振。
但是随着于孝天掌权,重新安排调配官吏以及安排洪承畴和孙传庭返回中原各省督剿流民军开始,流民军的日子很显然不好过了。
随着各种新政的实施,老百姓的负担被大副降低,许多闹得厉害的地方,朝廷直接下旨,免除了那些当地百姓积年拖欠的各种税负,而且当年的粮赋也全部减免,争取吸引离家的百姓返乡复耕。
至于很多连年遭受灾的地方,同样也下旨免去所有拖欠的税负,并且承诺将会重新丈量土地,大幅度削减之前朝廷的各种加派。
这使得老百姓们看到了希望,不再发愁交不起皇粮,所以老百姓开始渐渐的安心了下来,不愿意再轻易加入流民军为祸一方。
流民军渐渐的开始失血,许多流民军之中的乱民,听闻到了朝廷宣布的各种惠民政策之后,再也无心跟着那些匪首们混下去了,于是大批大批的开始当了逃兵,向官府投降,然后回乡重新当他们的农民。
这么一来相当多流民军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嚣张了,并且在于家军精锐也投入对他们的进剿之后,各路流民军连战连败,活动范围开始被大幅挤压,不断有一股股流民军在各地强力进剿之下灰飞烟灭,匪首要么投降被捕,要么被杀,几个月下来,十余股流民军被洪承畴和孙传庭等人剿灭。
到了十二年底的时候,罗汝才和张献忠授首,只剩下了最大的一股李自成所部,被赶到了庆阳府和平凉府一带。
与此同时于孝天将各地抄没所获的大批资金以投入到赈济灾民的事情之中,着令各地官府大力赈济灾民,恢复灾民重新回到他们的土地上进行耕作,配合新政的推行,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势头,使得老百姓看到了希望,渐渐的回归他们的故土重新复耕。
在此期间,于孝天令锦衣卫明察暗访,同时也让他的手下进行监控,着实抓住了一大批手长的官吏,这帮家伙贪习惯了,现如今经手这么大量的赈济钱粮,岂能不伸手捞钱,于是一个个撸胳膊挽袖子准备大捞一笔。
于孝天等的就是他们这么干,正愁找不到杀这帮家伙的借口,这一次他们伸手捞钱,可以说是正中于孝天的下怀。
于孝天双管齐下,在赈灾的同时,抓住了相当多官吏的脏手,这一次他可不会客气了,对付这帮贪官污吏,直接就是大开杀戒,杀的可以说是人头滚滚,甚至有的县城,从知县到下面的差役,被抓了个干净,连办事的官吏都没有了。
于孝天不管这些,这天底下最不缺的就是想当官的人,他下令拟旨,选拔大批以前想当官但是没机会的生员,直接外放到各地补缺,至于那些控制地方事务的家族性的小吏,则也使用新人补缺,不怕他们把以前的水搅浑,大不了把之前地方上的那本烂账打个结,开新账,总之确保地方事务有人管就成。
虽然这么做出现了不少的弊端,可是总好过沿袭旧制,继续让地方官场烂下去,如此雷霆手段,在大明史上,也除了当初的朱重八这么干过,就算是心狠手辣的朱棣也没于孝天如此狠辣。
于孝天还想方设法的筹措了种粮,并且在北方各地推广种植良种稻米和谷麦,让老百姓先有粮种可用,从南方调集大量粮食北运,投入对灾民的赈济之中,让老百姓起码能先有口饭吃,撑到过了年夏收之际,只要北方到了崇祯十三年夏收之后,乱象便基本上可以得到控制。
崇祯从简报上看到这么多流民军纷纷被剿灭,不由得暗自有些惭愧,他当了十几年皇帝,但是流民军却越剿越多,中原是越来越乱,可是于孝天才执掌大权半年多时间,流民军就被大批剿灭,河南开始渐渐恢复了平静,湖广一带流民军也逐渐被清剿,现如今只剩下陕西那边,流民军还没有被完全控制,其余的各省已经逐渐的恢复平静。
虽然他认为于孝天如此好杀,并不是好事,弄不好会把地方搞得无官可用,但是事实告诉他,他这种担心并没有称为现实,于孝天破格录用了大批新的官吏,充斥到那些被清洗了官场的地方去,很快就稳住了那些地方的形势。
随着大批赈灾的钱粮被投入到地方之后,老百姓第一次享受到大明子民的待遇,虽然赈济不多,可是却可以让他们勉强维生下去,只要有口饭吃,绝大多数老百姓都不愿意揭竿造反,提着脑袋和朝廷官军打仗。
加之这一段时间于孝天令都察院和新的锦衣卫强力介入赈济活动,着实捕杀了一大批按照老习惯,试图从赈济灾民的钱粮中伸手捞一把中饱私囊的官吏,使得老百姓第一次真正的领到了配发给他们的钱粮,让他们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为了劝耕,恢复地方农业生产,于孝天还令地方监管已经领取粮种的百姓对土地复耕,一旦发现有人懒惰,不肯下力气去复耕他们的土地,把发给他们的粮种吃掉的话,就没收他们的土地,将其打入牢中,发配到外地苦役营之中做苦力,让他们去修缮河道以及道路,这一招够狠,着实清除掉了一些好吃懒做之辈,还获取了一大批免费劳力。
总之在于孝天接掌大权之后,大明北方的局势迅速的开始被平靖了下来,这一点崇祯不得不承认于孝天做的比他强百倍,而且于孝天手腕比他毒辣的多,手中拥有一支可供他随意驱使的虎狼之师,这支军队对其极度忠诚,于孝天剑指何处,他们便杀奔何处,任何试图阻拦于孝天前进的力量,都被他们彻底碾碎。
而崇祯自问自己虽然贵为一国之主,但是却从未拥有这样一支效忠于他的军队,跟没有能力打造出这么一支雄师。
于孝天和他最大的不同,还不是他手头拥有一支这样凶猛的可供他驱使的虎狼之师,而是于孝天这个人并不求名,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软的硬的他都可以做出来,这段时间出宫行走的曹化淳、王德化、王承恩等贴心太监,还给崇祯带回来一些小道消息。
有坊间传闻,说这半年来,大明各地有不少官吏其实是对于孝天推行新政持着反对态度的,而且许多地方的官员于地方豪强勾结起来,试图采用武力对抗于孝天的新政,但是其中很多人尚未做好准备,就莫名其妙的被人给暗杀了。
而且很多起暗杀事件,都可以直指于孝天,有刺客在数百米之外,使用火枪,一枪致命,将暗杀的目标一下解决,往往不给他们留任何机会。
甚至于江西一个副将,因为叫嚣着要支持江西巡抚起兵进讨于孝天,结果一天晚上,他全家老少都被人在家中杀了个精光,连房子都被点火烧光,最终一点罪证都没有留下来,结果其麾下的兵马立即就被于孝天派兵接管,就地解除了武装。
而江西巡抚自己也很快就被暗杀,有人在他出门办事,落轿下轿子的一瞬间,十几个刺客在不远处一座房子的屋顶对其开枪,用火枪将其乱枪打死,最终江西各地官府,都很快表态,愿意推行于孝天的新政。
而大明全国各地,像这样的暗杀事件,据说遍地都是,没有一万起,起码也有好几千起之多,虽然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于孝天的手下暗中所为,但是也拿他没有办法,搞得大明上下那些试图和于孝天对抗的人,无不心惊胆战,连门都不敢出,坐在家里面都提心吊胆。
崇祯听罢之后感到一阵阵的心寒,对于孝天又有了一层更深的了解,这家伙着实为达目的完全无所顾忌,不管是采用什么手段,只要达到他所要的目的就行。
还是崇祯十二年底,刚刚开放了半年不到的海禁,在年底的时候,于孝天对四个开放的商埠所获的关税进行了统计,仅仅是半年时间,设在松江府、宁波府、泉州府、广州府的四个市舶司,就为大明收获了三百七十万两白银的关税,而且这些关税直接入户部藩库,几乎顶上了大明初年一年全国的税赋。
这么一来大明一直以来都捉襟见肘的财政困境,也随之得以解决,于孝天于是再接再厉,把天津大沽口、山东的浮山所、浙江温州府三个地方也开放,各增设一个市舶司,并且将市舶司正式直接隶属于朝廷的户部统管。
新任的户部尚书周方作这一下可就乐坏了,以前谁当户部尚书谁头大,大明到处都伸手要钱,可是户部却永远没有足够的钱用,现如今随着开海禁之后,单单是市舶司就给户部赚回来这么多银子,户部总算是不用再为天天缺钱感到头疼了。
当然谁都不会嫌钱多的,于孝天赚钱的能力强,但是花钱的速度比谁都快,这家伙出手大方,往往户部刚刚收到一些钱粮,马上就被他又一转手给花了出去。
崇祯十三年初,于孝天公布了一个新政,那就是将目前大明官吏的薪俸,在原有基础上直接由高到低提高两到四倍,官职低的涨工资幅度最大,而官职高的涨工资幅度稍低,但是比之以往,还是提高了很多。
另外对于以前需要官员自己掏腰包养活的一些人员,比如一些原来朝廷并不负责开发饷钱的衙役,现如今于孝天指令朝廷给各地制定定员定额,其薪俸也由朝廷来承担其薪俸。
这么一来,对于地方官员来说,就免去了他们一项极为沉重的负担,不需要他们自己再自掏腰包去养活这些必须替他们跑腿办事的人员了。
而有明以来,明朝的官吏俸禄一直没有改善,朱元璋立国之初,便制定了从俭养政的政策,使得大明官员的薪俸一直处于很低的状态。
而大明官员想要活的体面一些,仅仅靠着这微薄的俸禄是根本玩儿不转的,他们除了养活一大家子人以及迎来送往正常的支出之外,还要养活一些替他们跑腿办事的人员,这些替他们跑腿办事的人员,也需要他们自掏腰包来养活。
所以他们不得不想办法从其它地方弄钱,要不然的话当官非但过不上体面的生活,弄不好还搞得倾家荡产。
这也是朱元璋立国之后,虽然对官吏们采取了极为严苛的管理,甚至推出了剥皮萱草的办法,杀了很多官吏,可是却依旧没有办法彻底制住整个大明上下官吏的贪腐之风,而薪俸太低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官吏拿不到丰厚的薪俸,还要过体面的日子,还要养活很多人,不想办法捞钱,是不可能的事情。
现在于孝天针对这个弊政,大幅度提高官吏们的薪俸,并且将以前一些需要官吏们自掏腰包养活的体制之外的人,也纳入到体制之内,由国家给予俸禄,使其可以体面的生活。
但是仅凭这一项,就想高薪养廉是绝对不成的,这也是于孝天改组锦衣卫,将其归入都察院之下,来监控各地地方官员的初衷。
这时候都察院和其下辖的新锦衣卫,其实就成了一个监察部门,专司监察官吏们平时做事,查办他们之中贪赃枉法之人。
第一百章 几管齐下
但是于孝天在大力治贪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大明官吏的难处,大明立国之后,给予官吏们的俸禄较低,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官吏如果不贪,就入不敷出,就算是开国皇帝朱元璋采取严厉的措施,也止不住当官的贪墨。
所以于孝天大副提高官吏们的收入,并且把一部分以前游离于体制边缘的一些为官府办事的人员纳入到体制内,由国家给予俸禄的同时,他也下了死令,在全国各地取消各种以前地方官府私自设立或者形成的弊政,比如淋尖踢斛以及火耗银这样的捞钱的手段,在涨工资的同时,严令各地立即取消。
以后一旦再发现有人还使用这些办法,来勒逼百姓的话,那么对不起,自有都察院的御使以及锦衣卫找他们算账。
对此官场的官吏们反应不一,有些贪官认为这么做表面上是提高了他们的收入,但是实际上却断掉了他们暗中搂钱的财路,也使得他们失去了对手下一部分人的控制权,以前他们手下豢养的一些差役,要靠着他们给予的权力,替他们搂钱并且养活他们。
但是现在这些人员被纳入到了体制之内,由朝廷统一给予薪俸,并且明确了他们的身份还有权力职责,这些人只需要以后照章办事,至于他们以前的老爷们,对于他们的控制就减弱了许多。
最关键的是,虽然朝廷颁旨说给他们涨了薪俸,可是涨出来的这一部分薪俸,比起他们暗地里搂的那些钱还是要少很多,这无疑还是断了他们的财路,真正的贪官是根本不靠着薪俸过活的,所以这样的新政,无疑又一次触动了这些贪官们的既得利益。
可是于孝天的强硬手段在哪儿放着,他们之中绝大多数人现在已经领教过了,正面与之相抗,那是摆明了给阎王爷拜年,嫌活的命长。
但是要他们就范,这帮贪官却肯定不干,欺上瞒下的手段他们会的多了,虽然上面有令,但是他们在下面却自有他们的办法,这就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要他们还当着官,那么就能继续一手遮天。
当然于孝天在下决心颁布新政的时候,也很清楚会有相当一部分当官的会这么想,但是他暂时先不管这些事情,只管先把政策颁布下去,接下来就是严查严办的事情了,乱世用重典,现在正逢乱世,不杀一些人是不行的。
你们以前贪可以说是大明皇帝太抠门,你们没法养家,不得不贪,现在老子给你们涨工资了,你们还贪那就别怪老子不客气了。
所以于孝天早早的就给都察院打好了招呼,在全国选人,专挑那些受过贪官祸害的有功名的读书人抑或是一些识文断字但是却没有功名,却又精明强干的年轻人,有功名的暂时安排进入都察院任监察御史,没有功名但是精明可用之人便安排进入锦衣卫之中任事。
都察院原来的人数由以前的一百一十人扩招到五百余人,差不多确保每个州府县都可以分配到一个监察御史,每个监察御史另配五到十名新的锦衣卫,作为他们的辅助力量帮他们查案或者缉捕犯事的贪官污吏。
其实都察院和锦衣卫经过改造之后,职能更接近于后世的纪检部门,虽然他们品级不高,但是权力很大,而且直接对朝廷负责,不受任何地方官员辖制,办案完全属于独立性质。
另外这些监察御史不在本地任职,全部异地用人,抽签决定他们所监察的区域,并且每两年调换一次任职区域,省的他们和地方官勾结起来结党营私沆瀣一气。
再有这些监察御史在前往任事地区行使监察权的时候,全部都便衣轻车简从暗中前往,不许在无事情况下和当地官员照面,让当地官员无法知道监察御史和锦衣卫什么时候到他们的地头上,方便他们暗中监察当地官吏。
另外对于监察御史也又设立了一道监管,在监察御史之上,设了三十余个经过于孝天亲自严挑细选的分巡使,这三十余个分巡使则暗中到各地进行督察,同样他们也不认识下面的监察御史,只是各自做各自的事情,一旦分巡使所查之事和当地监察御史所查之事有严重的分歧,分巡使查知当地官员贪鄙,但是负责当地的监察御史却未查知,那么接下来当地的监察御史便会被以严重失察的罪名逮捕治与重罪。
在如此层层监督之下,于孝天认为,就算是有人想要浑水摸鱼,恐怕也不会太容易了,他的想法就是贪官有一个抓一个,有一个杀一个,不怕杀的多,更不怕因为抓的贪官太多,造成各地官员缺编。
这个世上中国最不缺的就是想要当官的人,只要有空位,那么肯定会有更多的人来争夺这个空位。
其实治贪这件事上,治官容易治吏难,大明的官历来基本上都是异地任事,算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是那些吏员们,却基本上都是本地任事,有些地方小吏甚至可以说是已经世袭上百年以上,历代都在当地任事,早已形成盘根错节的地方关系网,有时候甚至于可以把官员架空,自行其是。
所以有官员怒斥曰:天下胥吏皆可杀,这句话包含了多少官员的血泪和无奈,所以管住当官的不贪容易,但是想要管住那些地方胥吏不使坏却很难。
现如今他推出的都察院和锦衣卫的改革,就是要治贪,不但要治理贪官,而且重点是治理地方的胥吏,杀一大批为祸一方的胥吏,换上新鲜血液,才能真正的治理好地方。
都察院加锦衣卫这样的方式,无疑是目前他于孝天眼下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至于民间监督机制,那都是虚的,现在就算是给普通百姓监察官吏的权力,给他们民主权力,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早已根深蒂固的让百姓们形成了对官吏们的恐惧,如果现在给他们谈什么民主,可以说如同对牛弹琴,还会被人当成疯子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