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除了辽东战事的恶化之外,更让当今朝廷感到头疼的就是陕西民变了,自天启末年开始,陕西连年大旱,民不聊生,加之朝廷年年加派日重,却不思赈济,官员为了完成加派,更是横征暴敛,整个陕西境内,各地都出现大量的饥民,饿殍遍地,人相食,易子而食这样的人间惨剧天天都在发生。
    大批饥民无以为生之下,在一些强人的召集之下揭竿而起,开始四处大掠,崇祯元年,崇祯更是为了节省一些驿站所耗的资金,下旨裁撤驿站,清退驿卒,终于把一个牛人给逼上了梁山,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李自成。
    第三十九章 天怒人怨
    整个陕西揭竿而起的流民军不下百股之多,大规模的流民军更是达到了几十股,这些为了活命的流民军如同蝗虫一般的在崇祯初年,席卷了大片区域,声势日壮,不但搅乱了整个陕西,而且杀入了山西境内,把山陕之地搞得是乌烟瘴气,到了崇祯四年的时候,流民军在官军进剿之下,更是杀入了河南,整个中原腹地的局势,也都陷入到了彻底的混乱之中。
    当然这些流民军有他们造反的理由,这个怨不得他们,只能说大明至此彻底进入到了乱世末年,恶性循环已经无法扭转,虽然崇祯这几年来,整日里殚精竭虑,非常勤勉,想尽办法想要扭转局面,可是却已是表现出了回天无力的状态。
    随着到处用兵越来越多,大明的财政状况更是越来越不堪重负,辽东战事糜烂,中原几省流民军四起,整个大明北方可以说是已经开始烽火连天,按下葫芦起了瓢,就连一些边军也因为欠饷加入了叛乱,许多曾经的边军干脆转投入了流民军之中,站到了大明的对立面上。
    值此乱世之中,就连已经被扑灭的白莲教这样的邪教,也开始顺势再起,开始在河南山东河北交界一带的府县之间大行其道,隐隐间也有星火燎原之势。
    为了解决粮饷的问题,崇祯不得不连连加饷,崇祯三年初,更是下旨各地加田赋,每亩地再加三厘,如此一来全国上下可增收田赋一百六十万两。
    如此一来,表面上来看,仅仅是每亩地增加三厘,并不算多,但是在这个土地被大量兼并的时代,各地百姓身上的负担已经非常沉重了,实际上等摊派到每个老百姓头上的时候,早已不是三厘这么多,而是连番数倍之多,这就更逼得不少百姓再也没法活了。
    所以至此大明朝算是彻底走入了死胡同之中,加赋加饷,导致越来越多百姓成为了流民,流民多了,流民军自然越发壮大,数量越来越多,流民军越来越多,就必须要增加兵马进行进剿,调集兵马就要花钱,钱不够就接着加饷,加饷又导致更多百姓不满,没法活下去,成为流民……
    如此下去,自然大明就彻底走入了死胡同之中……
    这样的增加田赋,就连福建这边,也受到了一定的波及,但是幸好福建本身地少,牵扯的并不算太广,老百姓虽然不满,但是这两年福建的天气还算是正常,没有再出现大旱,加之又有于孝天在福建坐镇,强力弹压,一旦形成流民潮,便马上、将其迁移出福建,运往台湾岛。
    即便是出现一些实力稍强的乱匪,但是在于孝天的兵锋之下,马上便会冰消瓦解,故此福建这边仅仅受到了小幅度的波及,但是却并未酿出大乱,这也算是在这乱世之中,各省之中一枝独秀了。
    反倒是趁此机会,于孝天从各地又搞到了不少饥民,也算是发国难财了。
    其实大明现在倒也并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大明并非没有财源可以挖掘,首先经过两百多年的积淀,大明上下积累起来的财富之巨,根本不能为外人所想象。
    虽然大明自立国以来,便一直奉行闭关锁国封海的政策,但是却始终没有彻底挡住大明的商贾私下里做通海贸易,特别是西方人出现在亚洲之后,发现了大明这些精美绝伦的特产之后,更是对大明的许多商品趋之若鹜。
    不管是先来的葡萄牙人,还是随即而来的西班牙人,乃至是后来居上的荷兰人,甚至于刚开始将触角伸到亚洲这边的英国人,都想方设法的从大明购买各种商品,运回欧洲进行高价贩卖。
    欧洲贵族几乎都将家中能拥有几件大明的瓷器抑或是其他东西为荣,如果谁家里面没有几件像样的大明的瓷器,简直出门都不好意思给人打招呼,说自己是贵族。
    另外大明的茶叶,也逐步被欧洲人所接受,许多贵族喜欢上了这种来自东方的神秘的树叶,每天不喝上一杯,都觉得不舒服。
    另外对于欧洲的那些贵妇们来说,不穿一件产自大明的精美丝绸制作成的裙子,简直就不好意思上街。
    所以对于大明的各种商品,欧洲简直就如同一个无底洞一般,有多少就能吸纳多少,永远都不会产生滞销,永远都受人追捧。
    这些欧洲国家,为了能弄到大明的商品,可谓是想尽了办法,先是将欧洲的东西运往大明,但是他们却发现他们的东西,很少有大明需要的东西,除了极少数一些奢侈品之外,他们几乎没有东西卖给大明的人。
    于是他们只能想方设法,将好不容易从别的地方弄到的金子银子,成船的运往大明,换取大明的这些商品,在很长时间之内,大明完全是一个净出口国,除了银子以及少量产自其它地方的珠宝、香料之外,大明几乎不需要任何东西。
    几百年的巨大贸易顺差,使得全世界大量的白银都流入到了大明,以至于大明南方出现了银子一直缓慢贬值的情况,其中包括日本所产的大量白银黄铜,也大部分都流入到了大明之中。
    而这些巨量的白银,几乎都沉淀在了大明的那些有钱人和士绅权贵手中,被储存在地窖之中,任其发霉。
    所以大明民间所积淀的白银数量之巨,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最最保守的估算,在明末的时候,大明民间积淀的白银数量,起码有数亿两甚至几十亿两之多。
    这种情况一直保持到鸦片战争清朝战败之后,才出现逆转,大量明清两代流入中国的白银,才因为巨额的战争赔款,逐步的重新回流到了欧洲列强手中。
    而在此之前,中国拥有的贵重金属,绝对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而且没有之一。
    所以如果崇祯够狠,这个时候挑选一些权贵找一些罪名,将其连根拔起的话,单是抄没他们的家产,估计就足够他养雄兵千万,没有一点问题。
    但是这种事想要崇祯来做,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些权贵勋戚有钱人家,谁的关系不是盘根错节?谁在朝中没有代言人,谁不是手眼通天的人物?如果崇祯想要这么做的话,估计首先他手下的那些贪官污吏们就会第一个跳出来不干了,因为谁也不清楚,下一个是谁,铁定会同仇敌忾跟崇祯作对。
    很显然崇祯不敢这么做,也不好意思这么做,更不会不要脸的这么做,毕竟这些有钱人和权贵勋戚们各个都被他视作国之栋梁。
    可是这些国之栋梁在大明将亡的时候,又有几个人舍得倾尽家财,来为国一战呢?别说是倾尽家财,就连拿出一部分都没几个人肯干,所有人都认为,国家没钱,那是皇帝的事情,干他们屁事,他们的钱是他们自己好不容易捞到的,国家没钱,就只能让皇帝自己想办法。
    至于加派加赋,会不会搞得天怒人怨,没有几个人关心,没钱养兵,国家就要完蛋,但是依旧是皇帝的事情,所有人都如此冷漠的看着崇祯自己苦苦挣扎,直至大明彻底玩儿完到底。
    如果于孝天没记错的话,崇祯在末年的时候,曾经多次在京师呼吁有钱人和当官的出钱助饷,可是真正愿意掏钱的,却根本没有几个,就连他老丈人都一毛不拔,各个哭天抹泪的撞天屈哭穷,宁可刀架在脖子上,都坚决一毛不拔。
    后来李自成入京师,进行全城大索,有所谓的狗屁历史学家说李自成逃离北京的时候,足足从北京城之中,带走了三千七百万两白银,这些白银多是从皇宫内帑之中抄获的。
    其实这是屁话,崇祯内帑有钱没有?肯定有,但是可以说肯定不多,因为崇祯不是一个守财奴,如果他内帑之中,还有三千多万两白银,和数百万两黄金的话,肯定不至于把天下闹成这种德性,以至于连他们朱家的龙座都被人家给抢了去。
    但是李自成到底从北京城弄走没有弄走三千七百万两白银和数百万两黄金,这件事是有一定可以商榷的,但是于孝天认为,这是有可能的,因为李自成进京之后,军纪败坏,让手下全城大索,逼迫那些大明的旧臣还有城中的勋戚权贵拿钱买命,从这些人手中,应该是着实搞出了不少银子。
    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李自成并未把全北京大部分银子弄走,因为后来满清鞑子入关进京之后,还捞取了不少银子。
    这还仅仅是一个北京城之中积淀下来的白银数量,但是大明的城市何其多,有钱人又何其多?到底积累下来了多少银子,恐怕谁都没有办法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所以说大明不是没钱,只是这些钱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这些少数人却根本不管大明的存亡,只是各个都如同守财奴一般,捂着钱袋子,直到自己被流民军或者是建奴鞑子碾压成粉末,跟他们的银子玉石俱焚。
    (说明一下,这几章算是铺垫,不敢多谢,都是一笔带过,要交代一下,没有骗字数的想法,已经尽量的压缩了,大家理解一下!另外要特别鸣谢白云过隙、gzg1972、可乐加点冰三位兄弟的打赏!多谢多谢!呵呵!)
    第四十章 大明的财政困局
    可惜的是崇祯从来没有想过要采用这种办法吧银子收归他控制,否则的话,别说把全部银子都弄到他手里面,就算是只弄到百分之一甚至是千分之一,估计就足够他养活百万大军没有一点问题了,也不至于年年加饷,结果最终导致天怒人怨,人心崩散,大明江山也随之崩塌。
    而就算是崇祯不愿意用这种办法搂钱,其实还有一个办法可以让大明在不用年年加派的情况下,解决财政问题。
    那就是征税,向商人征税!大明历来轻商,但是却奇怪的是从来都没有想过,对大明的商贾进行征税,即便是征税,也只是象征性的很少一点。
    虽然大明官府,时不时的用一些手段,逼迫一些商人以投效的方式,或者是摊派的方式,承担一些物资供应的事情,也确确实实搞得不少小手工业者和一些小商人为此倾家荡产,可是实际上对于大商贾来说,所承担的税赋却极低。
    倒也不是说大明每个皇帝都没有想过这个办法,可是他们却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但凡是有钱的商人,谁暗中跟那些当官的没有勾结或者是裙带关系?
    大明的官员,谁不从这其中捞取好处?别看那些当官的自幼读什么圣贤书,开口闭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瞧不起商人,而且制度上来说,也从来都鄙视商人,把商人的地位,放在比农民还低得多的程度。
    可是实际上商人的利益,却从来都跟当官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比如徽商之中的盐商,这些盐商暗地里贩卖私盐,控制着大量的地下私盐贩售,从中获取暴利,可谓是各个富可敌国,可是这些人做这种事,如果说没有当官的从中维护他们,那么鬼都不会相信。
    当官的每年要拿这些商人给他们的各种孝敬,所以拿人手短,自然要替商人说话。
    有时候皇帝想要向商人征税,来增加财政收入,但是无一例外马上会招致大臣集体劝谏,说什么不易与民争利,这种事情会引起很坏的后果云云,总而言之,皇帝想要向商人伸手要钱,门都没有!这些钱他们要装兜里,绝对跟国家没关系!向商人要钱,就是要抢他们的钱,皇帝也不行!大家抱成团,跟皇帝死磕到底。
    结果是皇帝看到自己的大臣都如此反对,当然也只能不了了之,因为他想要征税,可总是要有人去替他干活吧!大臣都反对,这种事也没法推行下去,总不能他皇帝陛下,亲自跑去挨家挨户的找商贾们收税吧!
    有这么一帮混蛋玩意儿,一个个表面上道貌岸然,站着说话不腰疼,一个个看上去都高风亮节,但是却满肚子男盗女娼的当官的在给皇帝办事,大明想要多增加点财政收入,还真就不容易,所以无奈之下,只能不断的向那些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伸手,没钱了就加派,钱不够花就加赋!
    这样干,大明想不玩儿完,恐怕老天爷都不干!
    当然崇祯如果还想要从其它地方搂钱的话,也不是绝对没办法,起码他还可以全面摒弃封海政策,开放海禁,在各地设立市舶司,效仿两宋期间那样,通过市舶司收取进出口税,这一年下来,恐怕也不止收取几百万两银子吧!轻轻松松便可以养活大批的军队,而不至于眼睁睁看着各地大灾,非但不赈济,却还要不断的加派,一直把自己玩儿死。
    说起来市舶司,宋朝之所以富的流油,无疑和宋朝一直奉行开放口岸政策,鼓励经商,鼓励出口贸易的政策有关。
    宋朝年财政收入,就算是后期南宋时期,岁入也超过数千万贯,以当时的兑换比,一贯差不多就是一两银子,就算是南宋末年,岁入也相当多。
    而明朝初期国家年财政收入才二百万两,张居正当权时代励精图治,好歹翻了一番,增加到了四百万两,到了天启年间,不断加派,基本上固定在了五百二十万两,崇祯年间,因为不断的要增加辽饷,练饷,剿饷,可劲的提高到了六百多万两,但是却把整个国家的农民阶层差不多都坑死了,结果最终把大明也折腾死了。
    这期间的差距之悬殊,可见有多大了,这也是大明一直以来封关锁国所造成的悲剧,皇帝当的不容易呀!手里面实在是缺钱。
    要说大明不完蛋都实在是没天理,这就跟坐拥宝山,却穷的叮当响一般,明明国家积淀的财富巨大,可是愣是收不上来,天天崇祯帝都为了没钱花愁的掉头发,只能不停的去挤兑那些穷的叮当响的农民,逼得农民活不下去,不造反才怪。
    不过于孝天才懒得管这种事,更不会傻里吧唧的去向朝廷进言,给朝廷出主意怎么搂钱,现在他把持着福建沿海的通海贸易渠道,到了崇祯三年的时候,仅仅是单一的收取通海商贾的买路钱,一年下来就有净的近二百万两银子入账。
    他仅凭这一项收入,基本上就顶上了大明整个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强,要是大明现在要开放口岸,设立市舶司收税的话,那岂不是要抢他的饭碗?
    所以他现在才不会去管大明缺钱不缺钱的问题,既然这个大明上下现在已经烂透了,他宁可眼睁睁看着让大明这么彻底烂下去,有朝一日他一脚将这座大明的大厦踹塌,从根上把大明的那些弊端给彻底清除,也绝不会现在出手,去帮大明苟延残喘。
    历朝历代变天的时候,少不了死人,死很多人,但是这也是历史变迁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不付出这样的代价,那么就无法构建起新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而眼下他要做的就是趁机继续大肆捞钱,捞取足够支撑他今后挥师北上,逐鹿中原所需的资金。
    目前来看,他做的还是相当不错的,起码海狼现在已经不想前些年那样,一手赚钱,一手花钱,钱库里面几乎永远都存不住多少银子。
    虽然从他受抚之后,这才短短几年工夫,海狼的财政状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一般的变化,于孝天再也不用为了缺钱,感到处处捉襟见肘,现如今他在淡水和基隆两地秘密设立的库房之中,起码已经储备下来了四百万两以上的银子,这还不包括每天大量的流动资金以及围头湾这边临时储备的各种款项。
    如果现在盘点一下海狼集团整个盘子的价值的话,那么最最保守估计,现在于孝天手头上拥有的固定资金以及各种动产不动产,起码两千万两银子恐怕是绝对包不住的。
    这个数字如果是说出去的话,估计能吓趴下一大片人,这可是整个大明四五年全部财政收入的总和,要是能交给崇祯的话,估计崇祯起码好多年不用为没钱花感到头疼了!起码大明也不会再因为缺钱,年年加派,把老百姓逼到绝路上去,大明也不至于最终把自己给玩儿死。
    当然现在于孝天无论如何也不会向任何人泄露他拥有如此巨大的财富的,相反倒是还不断的向熊文灿哭穷,催要福建方面的欠饷。
    福建的财政状况,其实这几年来也一直不怎么太好,虽然不至于穷的像北方数省那样,可是依旧存在欠饷的问题。
    以前于孝天管的兵马数量少的时候,熊文灿倒是可以对他进行倾斜,尽量先保证给他的手下拨发粮饷,但是现如今于孝天已经身为福建总兵官,掌管了大批福建的军队,熊文灿还想给他倾斜,确保他麾下兵将都能及时拿到粮饷,就不怎么现实了。
    所以这两年来,福建方面倒是欠了于孝天不少粮饷,为此于孝天没少找熊文灿哭穷,搞得熊文灿现在见到于孝天,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毕竟于孝天给他帮了这么多忙,有令必行,从来不对他的指示敷衍,让出兵马上就出兵,让赈灾马上就赈灾,一点都不推脱怠慢。
    可是他居然没办法给于孝天解决足额的军饷,等于是让马跑,还不让马吃草,这事儿如果换做其他军将的话,早就不干了,就算是不公开闹饷,起码也会怠慢拖延,但是于孝天却并未这么做。
    但凡沿海遇上海盗袭击,于孝天掌控的水师从来都是闻警必出,包括陆上有匪情,只要熊文灿让于孝天出兵,于孝天也同样毫不拖延,立即派兵进剿。
    他这样的做法,就连那些始终对于孝天保持着警惕或者敌意的一些福建官员,都觉得无话可说,虽然他们内心并瞧不起于孝天,甚至始终保持着对于孝天的敌视态度,可是也不得不承认,当于孝天受抚之后,整个福建似乎变得安定多了。
    特别是于孝天控兵能力极强,但凡是他所掌控的官军,很快便会被他整治的服服帖帖,军纪森严,基本上在各地做事,极少出现祸害地方的情况,这和以前的官军行事,有着天壤之别,就连许多地方的老百姓,对于孝天麾下的官军态度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第四十一章 控兵之道
    于孝天御下极严,要求麾下官兵,每到一地,不得擅自扰民,除了要求有钱大户拿钱出来助饷劳军之外,对于普通百姓,基本上可以说是秋毫无犯,相反到了一个地方之后,往往还会拿出一些钱粮,对当地遭受灾荒或者匪患而受害的百姓给予一定的赈济,对当地一些为祸民间的地痞流氓进行严厉打击。
    如此几年下来之后,以前老百姓只要听闻官军到来,十里八村的老百姓立即就会轰然而散,逃入山中躲藏起来,可是现如今只要听说是于孝天麾下的官军到来,老百姓已经不跑了,非但不跑了,而且还往往会扶老携幼的跑到路边欢迎他们,甚至于还不惜取出他们极为有限储存的吃的东西,哪怕是拿出一个鸡蛋,也要表示表示他们的心意。
    这让福建不少地方的官吏,看到这样的情景都为之侧目,想不通于孝天身为被招安的贼首,怎么能如此善于掌兵控军,将麾下兵马调教的如此听话,居然能把他麾下所控的官兵,整治的如此听话。
    其实这也难怪,以前一些官军说白了就是一些军将的农奴,这些当兵的闲时务农,要给军将种地交粮,常年拿不到一点军饷养家糊口,难免会对军将们心怀怨气,往往一旦到了用兵的时候,军将要用这些当兵的为他出力或者卖命,可是又担心当兵的心怀不满不给他们卖力,于是便宽纵这些手下官兵,去抢,去偷,去勒逼百姓,变相的让当兵的捞一点甜头。
    而且对于这些偷来抢来勒逼来的钱财,他们自己可以拿大头中饱私囊,也可以多少提振一下士气,让这些当兵的不至于上阵对敌的时候,因为心中怨气,哄堂大散甚至临阵倒戈,如此一来大明官军如果军纪好的话,那就真见鬼了。
    但是于孝天控兵,却没有他们的弊病,但凡归在于孝天手下的官军,于孝天往往第一时间便先将那些老军将们全部架空,然后对官兵进行筛选,留下老实以及身体强健的士兵,将那些兵油子以及老弱残兵裁撤,招募新丁补充兵员。
    对于这些兵将,于孝天令他们全部脱产,专司练兵,从农奴一般的身份转职为职业军人,虽然官府时不时的欠饷,可是于孝天却从来不拖欠这些当兵的粮饷,每个月定时足额发放给他们,使之可以有钱养家,不至于因为没钱养活家人,迫不得已之下当兵的同时还要想方设法的搞点副业。
    而且于孝天自掏腰包,但凡战时手下官兵出现伤亡,伤者给予救治,残疾者给予妥善安置,战亡者便给予其家人高额抚恤。
    这么一来,官兵也是人,当然知道谁对他们好,自然对于孝天归心,愿意令行禁止,跟着于孝天好好干,因为每个月可以拿到足额的饷钱,立功还能受赏,在保障了他们衣食无忧之后,违纪则会给予严惩,如此一来,谁还愿意轻易犯戒!
    经过于孝天这么一番整治之后,想要他手下军纪败坏都难,这些当兵的把他当成天一般看待,对其可谓是忠心耿耿,谁都知道他们现在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乃是于孝天所赐,要不然的话他们照样还跟以前一样,过着天天被军将欺压暗无天日的日子。
    所以但凡一支军队,只要划归于孝天掌控之后,很快便会被于孝天整治的面貌焕然一新,变得军纪严明。
    一支军队只要军纪严明,将士敢于用命,就算是不怎么充足的训练,他们照样还能爆发出相当强悍的战斗力,更何况他们转职为职业军人之后,每天可以吃的饱饱的,然后天天要进行充分的训练,就算是大部分官军并未像于孝天嫡系那样换装全新的武器,依旧使用以前的旧兵器,但是战斗力比起以往,还是成百倍的提高。
    在天启三年初的时候,就曾经出现过这么一件事,一支刚刚被于孝天收编的杂牌军,之前因为剿匪不利,被一伙山贼打的大溃,可是当他们刚被于孝天收编,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同样还是这支兵马,只是换上了于孝天的嫡系手下军官率领,兵力甚至还不足以往三分之一,在一个地方遇上了同样一伙悍匪。
    这伙悍匪得知对面那支官兵,乃是之前被他们打的落花流水的那支官兵,顿时高兴的屁颠屁颠的,呼啦啦便冲了上去将这支官军包围了起来,本以为肯定还像上一次那样,能把他们一举击溃,打的他们再一次落花流水。
    但是这货悍匪万没有想到,同样还是那支军队,而且这次兵力这么少的情况下,一个个却像是吃了chun药一般,居然各个死战不退,在军官的率领下,高呼酣战,大股悍匪久攻不下,反倒是被他们最终打的大败而逃,还被他们如同跗骨之蛆一般的狂追了三天,直至全部将这伙悍匪全部剿灭。
    这伙悍匪的头子至死都想不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居然能把这伙官军,短短数月之间,变的如此能打。

章节目录